甘飛云
摘 要: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是旅游企業重點需求的對象。通過對旅游企業的抽樣調研,認為新常態下旅游管理專業應實現培養目標特色化、教學方式多樣化、情商教育經常化、職業技能證書化、實踐教學體系化和師資培養合作化,培養出貼近市場、貼近產業,滿足一線旅游企業需求的合格的旅游專業人才。
關鍵詞: 高職 旅游管理專業 能力培養對策
旅游人才是旅游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也是旅游業發展的第一要素,更是高職院校的主要社會職能。“社會服務是高職院校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也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最直接的反映和體現”[1]。在當今旅游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在全域旅游“旅游”的發展理念引導下,旅游新業態不斷呈現,高職院校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各類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社會服務功能更為突出。高職院校培養的旅游人才是否適合旅游發展新形勢,是否緊貼市場需求,是否緊貼產業需求,旅游專業培養目標是否明確,課程結構是否合理都是當前亟須討論的問題,也是國家、省職業教育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通過抽樣調研旅游企業,針對企業的需求,提出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培養的相關建議。
一、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市場需求情況
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管是酒店業、景區、旅行社還是新興的旅游業態,所需人才資源缺口非常大。基于此,本次抽樣調研選取的旅游企業涵蓋了酒店、景區、旅行社、客棧等類型,主要采取實地調研、網絡調研、電話調研等方式。實地調研時,調研組分別與旅游企業的高層管理者、人力資源管理者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取得了第一手資料,同時為了讓調查對象盡量客觀地表述,我們采用了抽樣發放調研問卷的做法,以文字形式收集材料。
本次調研,我們分別對旅游企業員工的年齡、性別、學歷、職稱、企業需求員工學歷層次、職業資格進行了調研。調查中發現,企業一線員工年齡普遍集中在18—35歲之間,占比基本為100%。性別方面,女性員工占比普遍在50%~60%,22.2%調研抽樣企業員工女性員工占比達到60%~70%。以上可以看出,在旅游服務行業,女性員工較多,且年齡日趨年輕化。
學歷方面,旅游企業員工中職學歷層次占比在40%以下,占樣本企業總數的66.7%,中職學歷層次占比40%~60%的占樣本企業總數的33.3%;高職學歷員工占比在20%~40%、40%~60%的分別為44.4%和44.4%;本科學歷員工占比在10%以下的占到了企業的44.4%。
職業資格方面,中級資格和高級資格占比都不算很高,基本在40%以下和10%以下,僅有11.1%的企業中級資格占比達到60%~80%。
員工需求方面,重點需求為本科畢業生的僅占11.1%,同時接受本科畢業生和高職畢業生的占比33.3%,同時接受本科畢業生、高職畢業生和中職畢業生的占比22.2%。需求以高職畢業生為主的企業占比44.4%。加上同時需求本科畢業生和中職畢業生的企業,則高職畢業生需求的企業占比高達77.8%。在職業資格方面,旅游企業普遍需求具備旅游職業資格的員工,其中以高級服務員為主,占比達到66.7%。旅行社則需求具備導游資格證等其他職業資格的人才。
從以上調研得知,旅游企業中女性員工占比較高,基本在一半以上;對于學歷層次的需求,則以高職畢業生為主,占比高達77.8%;職業資格方面則普通重視。
二、新常態下旅游企業需求學生能力情況
旅游業是朝陽產業,旅游業也是服務業,隨著服務的精細化和個性化,加之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從事旅游行業的員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旅游局、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旅游職業教育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引導旅游職業院校結合自身優勢,科學準確定位,圍繞“互聯網+”“旅游+”,適應旅游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發展,緊貼市場、緊貼產業、緊貼職業設置專業,發展專業特色,著力解決目前旅游專業結構不合理,特色不鮮明,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培養過程中要“顯著提升旅游專業學生和行業從業人員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2]。然而目前在旅游服務管理人才的培養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目標手段單一、師資力量受限、課程設置同質化等現象和問題,注重學生的理論水平,輕視學生的技能操作,重視學生的智商教育,忽視學生的情商教育等問題,培養的學生在工作中存在諸如缺乏服務意識、產生畏難情緒、抗壓能力不足等現象,與企業的需求形成一定的差距。
調研中企業認為,必備的專業能力包含學習能力、交際溝通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營銷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在非專業能力方面,認為學生應具備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心理調適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其中55.6%的企業提出學校應開設有關禮儀、文化、茶藝、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課程,提高畢業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個人素質能力;33.3%的企業提出應加強英語、計算機、公文寫作、前沿科技等方面的課程和知識傳播,強化基本工作能力;77.8%的企業建議強化旅游實踐技能課程的修習,加強旅游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入職的競爭力和工作力。旅行企業則建議開設諸如旅游應急處理、旅游案例分析等課程;33.3%的旅游企業建議加強學生的情商教育,包括團隊意識、創新意識、溝通能力、吃苦耐勞精神等的學習,讓學生更好地應對工作壓力,妥善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三、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能力培養需求的建議
為適應旅游行業發展的新形勢、新業態,培養緊貼市場、緊貼產業的新時期旅游人才,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做好產教融合,以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為中心,以提升職業素養、職業技能和人文素養為核心,為旅游企業提供適合市場、適合產業需求的專業技術人才。
(一)培養目標特色化
依據旅游業的發展態勢和旅游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應與旅游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以訂單培養、合作辦學等方式,確立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特色、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如黃山地區徽州文化深厚,徽文化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在面向黃山市旅游企業培養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時,熟悉并掌握徽州地域文化應作為一個重要的培養目標,在課程設置和教學等方面應有所傾斜,滿足黃山市旅游企業的特色化需求。
(二)教學方式多樣化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早就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職業教育更應重視教學做合一,體現在教學方式方面,就是多樣化教學,通過討論式、啟發式、互動式、情景模擬式、案例分析式、實踐探索式等教學方法,運動現代的信息技術和教學技術,以學生為主體,實行教、學、做一體化。
(三)情商教育經常化
情商是大學生重要的心理品質,表現為一個人感受、理解、運動、表達、控制、調節和升華自身情感的意識和能力,以及處理與他人關系的能力[3]。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與德國凱澤斯勞滕技術大學社會學院實證調查中國企業人力資源需求和招聘政策,得出一個結論為: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的不是專項技術職能,而是“軟性技能”——情商,而且這種技能比專項技術職能更為重要,被企業認定為關鍵能力[4]。注重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情商的培養,有利于縮短學生入職的過渡期,更好地融入社會。因此,在培養方案中應注重情商教育,開設管理思維、溝通、禮儀、倫理道德、團隊建設等課程,通過日常的心理咨詢課堂、活動組織等,將情商教育經常化。
(四)職業技能證書化
職業資格是從事某一職業必備的學識、技術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學生上崗的臺階。在課程設置中應把職業標準融合到課程標準中,把職業資格培訓引入專業課教學中,避免輕實踐技能重理論專業的問題,把獲取職業資格證書作為檢驗學生硬技能的手段。
(五)實踐教學體系化
實踐教學在中高職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旅游企業關注的重點。理論和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結合,就取決于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踐的相結合。因此,在課程設置中應適當安排實踐教學和專業教學的比例,集合校、政、企力量,與旅游企業緊密合作,完善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將校內實訓和參觀旅游企業、見習、實習等合理布局,形成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并以職業資格證書考試作為實踐教學的檢測標準。
(六)師資培養合作化
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實踐性和技能性給專業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旅游業發展的新常態下,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指導學生動手能力等決定了培養學生的素質。通過與企業合作,有計劃地將專職專業教師安排到企業一線掛職和頂崗,或直接聘請企業一線員工兼任校外實訓實踐指導教師參與教學,校企合作培養師資。
2015年,國內旅游40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3.42萬億元;全年實現旅游業總收入4.13萬億元,全年全國旅游業對GDP的直接貢獻為3.32萬億元,占GDP總量4.88%;綜合貢獻為7.34萬億元,占GDP總量10.8%。旅游直接就業2798萬人,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7911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5]。新常態下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迎來了春天,旅游人才素質要求日益提高。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只有不斷地與旅游企業、旅游市場接軌合作,才能培養出適合旅游企業需求,適應產業發展的旅游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雷久相.高職院校如何增強社會服務能力芻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4):66-69.
[2]國家旅游局,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現代旅游職業教育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cnta.gov.cn/zwgk/tzggnew/gztz/201511/t20151104_750678.shtml.2015-11-04.
[3]丁浩,張新南.淺談高職院校學生的情商教育與抗挫折能力[J].江蘇高教,2012(5):148-149.
[4]凌鋒,湯存蓉,謝春.高職高專學生“軟技能”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0(1):124-125.
[5]中國旅游研究院,2015年及“十二五”旅游業發展目標完成情況[EB/OL].http://www.ctaweb.org/html/2016-1/2016- 1-27-9-46-94655.html.2016-01-29.
基金項目:2015年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SK2015A748),2015年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2015jyxm547),2015年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015zy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