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崇雯
摘 要: 本文調研分析了我市部分城鄉接合部基礎教育機構。以鹽都區岡中小學為例,從學校運營、教師隊伍建設及生源質量管理三方面,梳理總結城鄉接合部基礎教育的制約因素,并針對問題進行深入探析,提出可行性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 城鄉接合部 學校運營 教師建設 生源管理
城鄉接合部即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在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轉向城市的進程中,形成的兼有城市與鄉村雙重特點的城市邊緣地帶①。這種特殊地域形勢的產生打破了鄉鎮地區的原生態發展,盡管在一定層面上開拓了鄉鎮地區的發展視野,使其在不斷的改進中逐步趨于完善,但同時造成了各鄉鎮接合部一味地向城鎮化方向靠攏,學得像,又未學得精,反而忽略了自身本土化的發展,致使其發展陷入了“上不去,下不來”的窘境。在這樣的發展困境下,基礎教育的發展建設自然不能置身事外。關注城鄉接合部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與必要性。
一、研究對象
鹽城市鹽都區岡中小學(以下簡稱岡小)創建于1952年,時稱民聯小學,1955年更名為岡中小學。創辦之初由于籌資辦學的受限,曾三遷校址,多次增設辦學規模。1969年至1983年曾附設初中班,1975年至1982年曾附設幼兒園,2000年春現校奠基。
為了響應貫徹《江蘇省縣(市、區發展主要指標)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指標》,近幾年,鹽城市對岡小進行了改革擴建。鹽都區岡小原屬于鹽城市大岡鎮的一所村級小學。2013年前后,隨著鹽城市城市化建設的不斷前進,大岡鎮部分劃分為岡中社區,后又隸屬為鹽都新區范疇內管轄。由此,岡小既靠近鄉鎮,又毗鄰市區,是個典型的城鄉接合部小學。學校現今的校園占地面積共2121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6049平方米,22個班級,1086名學生,74名教職工,其中專任教師54人。
二、研究內容
城鎮化是現今城市規劃建設的必經之路,隨著發展進程不斷加快,部分隸屬鄉鎮管轄的農村小學轉變為城區小學,進而產生了城鄉接合部學校。但不論是從發展還是現存形態上看,這類學校的發展既與城市學校不同,又有別于農村學校,屬于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中間派”。
(一)學校運營穩中趨緩
岡小地處城市與鄉村的接壤處,歷經多次撤點并校,致使學校的發展受限,孤立化現象嚴重突出。首先,岡小在多次分流合并的過程中,學校的發展特色逐步由傳統淳樸的鄉村小學,轉變成向市區重點小學發展靠攏的趨勢。但不論是外部的硬件設備,還是內部的文化軟實力,岡小的自身實力都與市區重點小學差距懸殊。學校僅能依靠教育部、政府等主管部門的政策作支撐,難以在眾多的小學中獨樹一幟,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其次,岡小經過多次的劃撥后,最后隸屬于鹽都新區街道管理。一方面,它與市區的小學差距甚遠,另一方面,它比鄉鎮小學的發展略勝一籌,又不能享受鄉鎮小學的特殊待遇與照顧。在城鎮化發展的初期階段,很難獲得較大的發展機遇,更難以爭取到上級部門的重視與關照,只能在平穩中求發展。
(二)教師隊伍參差不齊
1.優質人才匱乏
與城市學校相比,城鄉接合部學校的辦學條件相對較差。在招錄教師的過程中,很多師范專業畢業的人才傾向選擇工資、福利待遇優越的市級重點小學。盡管有部分選擇來城鄉接合部教學的老師也很難在鄉鎮久留。因此,城鄉接合部小學的優秀師資流失現象也較為嚴重。據調查顯示,岡小中優秀教師的人數僅占教師總人數的36%。校辦主任也直言:“盡管每年畢業的師范生很多,但在招錄的過程中,很難像市區小學一樣具有很強的人才凝聚力。甚至很多已就職的老師也在頻繁地調動。”
2.師資結構不平衡
作為原本隸屬大岡鄉鎮的村級小學,岡小自創辦以來,教師職工老年化的現象比較明顯。他們大多是20世紀70、80年代的中專畢業生,專業學歷不高,跟不上所謂的雙語教學模式。岡小至今為止還存在大批民辦高校、專職專科的代課老師。此外,在管理結構上,學校許多教師存在兼業化的現象,甚至在前幾年師資力量短缺的時候,學校招不到適宜的體育、音樂、美術等藝術類教師時,便由數理化教師替代。在高年級課程安排上,文體教育形同虛設。甚至到今天,學校的藝術類教師資源依舊匱乏,很多藝術教師都有沉重的授課負擔。
3.晉升激勵渠道窄
為何城鄉教師的發展境遇有如此大的差距,根本原因在于晉升激勵的顯著差異。從工資待遇方面看,城鄉接合部小學的教師待遇偏低。岡小普通教師的月薪同市區小學的教職工存在很大的差異,盡管有相應的課時補貼,但依舊存在鄉鎮老師“吃不飽”的境況。其次,在教師的個人發展方面,多半處于“學不到”狀態。岡小教師的培訓條件有限,僅能簡單地滿足一般化的教學,很難有真正深入名校交換學習的機會。雖然也有相關的崗前和后續的教師培訓,可多半是流于形式的模式化教學,對教學技能的增長并無顯著效果。在教師的編制分配設置上,城鄉接合部小學常常被忽視,部分優秀教師想要晉升,但苦于編制分配較少,不如城區學校的設置寬裕,致使優秀教師的發展受限,甚至造成教師間的惡性競爭。
(三)生源質量日趨下降
盡管岡小屬于改革擴建后的新學校,但由于其所處的位置屬于城鄉接壤處,辦學條件不如市區優越,也不如鄉村學校的資助力度大。正是這樣的窘境,使許多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紛紛選擇到市區學校讀書,剩余的農村學生則選擇就讀城鄉接合部或鄉村小學,這無疑降低了城鄉接合部學校的生源質量。
1.留守兒童現狀嚴重
據筆者的調查顯示,岡小學生中留守兒童比重較大。在隨機調查的一個低年級班級中,總共40多名學生有20多名學生由老人或親戚看管。在城鎮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很多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紛紛遷移到了城鎮務工,將子女交由祖輩撫養。這不僅造成農村大量優質勞動力的缺失,還引發了諸多關于留守兒童教育質量下滑的問題。很多在職教師反映,小學階段屬于孩子重要的發展期,尤其是低年級剛入學的孩子們,他們往往需要父母的管教與督促②。但現實狀態下,祖輩往往對孩子過于溺愛,對其學習觀與人生觀更是疏于管教,一些留守兒童到了青春期表現得特別叛逆,倘若在初級教育階段沒有讓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很容易走上輟學的錯誤道路。此外,大部分留守兒童屬于務工子女,由于父輩的教育層次普遍偏低,便很難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孩子對學習重要性的認知程度也較低。
2.外遷子女融入度不夠
除了留守兒童之外,岡小其余的學生大多是外來務工的隨遷子女。岡小位于鹽都區,內設有新區產業園,這樣的一個新興工業發展園,勢必會吸引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進而也流入了很多隨遷入學的子女。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務工人員想法豐富,但同傳統的農村家長相比,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從學生類別上看,外來務工子女同原地區的留守兒童相比,自小成長的環境不同,在生活習性上自認為優于當地留守兒童的認識,造成農村學生的自卑心理。很多農村孩子對科技化事物空白,加上學校的硬件設施有限,很多隨遷子女表表示很難適應傳統單一化板書為主的教學形式。從學習觀念上看,外來務工子女往往更傾向于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更側重于形成自身的求知意識,與當地農村學生傳統的被動式學習相背離。據此,外遷子女的融入問題,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授課教學中做好協調工作。
三、改革策略
(一)教育部門應加大扶植力度
面對城鄉接合部的發展困境,我們不禁要深思,倘若這一發展瓶頸持續蔓延,勢必會制約基礎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要想破解此困境,教育部門的主導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羅爾斯在《正義論》中闡述了不平等分配中的“最少受惠者”原則,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即為發展城鄉接合部學校不能再按地區平均分配③。由于城鄉接合部學校的發展較為落后,它們的發展早已落后于中心城區學校,倘若還是一味地追求市場中的所謂公平,勢必給城鄉接合部學校的發展帶來制約。因此,要想推動促進城鄉接合部的發展,教育部門就應當對其傾斜化對待,積極出臺相關專項的政策文件予以補償支持,向弱質學校的編制傾斜,向更多的優質鄉鎮師資人才傾斜,不能簡單地按照傳統的資質劃分編制待遇,要打破“同工不同酬、不同權”的劣勢狀態,實施多元化的晉升機制,提升這類學校的辦學條件,增強城鄉接合部學校自身的公信力與吸引力,促使這些學校走向良性的循環發展。
(二)屬地政府應加強保障協同
由于教育部門的管理范疇有限,針對全國多元化的教育機構,很難做到一元化的平衡管理。據此,各地方政府需要因地制宜,把握好本地區教育機構發展的特色,努力將地區發展特色融入同質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中。在資金撥款比重方面,各地政府應當摒除籠統單一的劃撥模式,除了針對性地扶植重點學校,更應當將眼光落實在城鄉接合部的經費保障上,確保每年有固定的投資發展資金彌補教育部門扶持力度的不足。在土地劃撥上,隨著城市化發展趨勢的日益加劇,城鄉接合部學校的發展規模勢必會日益壯大,越來越多的鄉村小學被劃撥到各城區管轄。因此,政府在土地分配劃撥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給予側重,確保市區、城區和鄉鎮間的劃分平等合理。在今后城區劃分變革的進程中,要落實根本的土地劃撥保障措施。
(三)破除學校“等靠要”思想
除了外部推動機制外,城鄉接合部小學應在上級部門資助辦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自身建設,做好相關配套性改革。將傳統的等著資助、依靠資助、要求資助的消極發展局面打破,打破利益藩籬,形成鯰魚效應,建立與自身相符的科學且人性化的體制機制。岡小在今后的發展中,要積極樹立好三大發展意識:看齊意識、危機意識、趕超意識。其一,在發展的過程中,岡小要向新區學校看齊。例如,文匯路、鹽瀆路及騰飛路小學等,要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發展原則,真正深入學習優質小學的辦學經驗,結合自身的特色消化吸收,形成岡小獨特的校園文化;其二,要有發展的危機意識,盡管岡小已經在城區的發展規劃范圍內,但在現行的發展模式下城鎮化的深入程度還不夠完善。因此,要時刻持有居安思危的發展心態,確保自己在城鄉發展的第三序列中保持龍頭地位;其三,要樹立好趕超意識,岡小今后的發展要跳出學校固有思維,避免盲目地力爭上游,要保持不落中游,祛除下游,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避免同質化,發展出自身特色。
綜上所述,盡管鹽都區岡中小學僅是我市城鄉接合部的一個典型代表,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通過對其深入地剖析探解,我們不難發現城鄉接合部學校在發展中的趨同弊端。據此,我們在推進城鎮化發展的進程中,要做到深入考慮鄉鎮學校自身的建設背景,切莫東施效顰,生搬硬套,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城鄉接合部學校的良性發展。
注釋:
①盧俊松,王慧麗,李杰.我市城鄉接合部基礎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和對策[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10-52.
②曲紹衛,陳東生.區域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機制探索[J].教育研究,2005(11).
③何懷宏.公平的正義——解讀羅爾斯《正義法》[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參考文獻:
[1]黃公元.城鄉接合部的流動人口[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8(01):120-124.
[2]李偉梁.論城鄉接合部社區的居民分化[J].廣西社會科學,2002(06):207-208.
[3]陳宗成.論城鄉接合部學校和諧教育觀的樹立及其實踐[J].教學與管理,2012(34).
[4]賈士鋒,張衍軍,馬永霞,邵娜娜.城鄉接合部學生主流價值觀問卷調查分析——以淄博十中為例[J].中國培訓,2015(14).
[5]謝寶富.城鄉接合部流動人口子女屬地化教育問題的思考——以北京市城鄉接合部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10(05).
[6]阮春棉.城鄉接合部學校管理現狀與對策[J].教育科研論壇,2008(09).
[7]李少元.城鎮化對農村教育發展的挑戰[J].中國教育學刊,2003(01).
[8]查嘯虎,李敏.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基礎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