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林+黃慶專+陳敦炳
摘 要: 從高職教育的角度,分析中高職課程銜接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三校生和普高生兩類不同生源在招生考試、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差異化的人才選拔和培養模式,構建有利于中高職教育相銜接的課程體系,以期實現中高職課程的有效對接,進而更有效地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關鍵詞: 高職教育視閾 中高職教育 課程銜接
引言
中、高職教育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同源教育,中職是高職的學習準備,高職是中職的遞進層次。如果沒有中職作基礎,高職將成為無源之水;如果沒有高職的延續,中職將失去發展的動力,成為沒有吸引力的“斷頭教育”。因此,只有在中職與高職之間建立有效的銜接,才能貫通人才培養的通道,使職業教育由終結教育走向終身教育,才能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社會認可度,從而在拉動中職發展的同時推動高職的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國務院和教育部的政策導向下,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在中高職銜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進展,在實際工作中形成了一些初見成效的銜接模式。但由于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還不夠充分,中高職有效銜接的保障體系尚未完善,中高職銜接的研究與實踐尚處于初步階段,且更多地局限在銜接制度的研究與設計層面,而對于以課程銜接為核心的內涵銜接的研究還只是初步探索、淺嘗輒止,更未能從高職教育的角度對中高職銜接進行思考與設計。
因此,從高職教育的角度對中高職課程銜接進行思考與設計,應是當前中高職銜接研究的核心和關鍵。
1.中高職課程銜接存在的問題
按照國家現行招生政策,目前我國高職的生源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高職單招對口招收中專、技校、職高三類中職學校的畢業生(統稱“三校生”);二是通過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簡稱普高生)。近年來,隨著高職招生制度的改革和調整,高職生源中三校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這本是一件好事——不僅能充分利用豐富的中職教育資源,而且有利于高職教育目標的實現,培養出高質量的高級技能人才。但事實是,這兩種生源素質參差不齊——普高生雖然學習能力和主動性較強,但其專業基礎和技能較低;三校生雖具有一定的專業基礎和技能,實踐操作能力相對較強,但其學習理解能力和自主性較差。針對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源,應采取不同的人才培養方案因材施教,但目前各高職院校對兩種不同生源大多采用混合培養方式,其結果導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安排的脫節和重復。一方面,一些專業課三校生認為重復教學的內容而普高生卻需要很多時間消化。另一方面,一些文化基礎課普高生認為只是正常的學習而三校生卻普遍感到學習困難。
2.解決中高職課程銜接問題的措施
從高職教育的角度來看,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的高職教育在制定招生考試制度、確定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課程體系和進行教學安排等時,沒有或少有兼顧不同生源的素質差異,從而造成兩類學生都無法順利實現中高職課程教學的無縫對接。因此,高職教育有必要針對兩類生源在招生考試、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期實現中高職課程的有效對接,進而更有效地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2.1職業教育關口前移,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并重的入學考試。
首先,國家和地方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初中階段開設職業指導課程,普通高中適當增加職業技術教育內容,職業院校向普通中學開放實訓基地,使整個職業教育關口前移。同時,改革高職教育入學考試制度,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并重的評價方式:三校生參加文化基礎與專業理論、技能操作相結合的測試;普高生參加職業適應性測試,文化素質成績使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對各級各類技能大賽獲獎選手實行免試升學和加分照顧相結合的政策。
2.2重新規劃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
中高職銜接最為重要的目的是,通過長學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兼具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嫻熟的實踐技能的高級技能人才。因此,通過中高職銜接,應以銜接后的長學制為基礎,根據人才培養總體年限重新規劃人才培養目標,然后依據所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對課程體系從中職到高職重新統籌設計,才能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達到培養高級技能人才的目的。
2.3按學生職業能力發展邏輯編排課程
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的編排,應當以學生的職業能力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邏輯為依據。遵循“中職重技能打基礎,高職重技術為提升”的原則,中職階段主要進行基本技能訓練,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打好文化基礎;高職階段主要進行綜合技能訓練,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技能及創新能力,發揮引領作用。每個階段均應根據職業能力形成的需要安排相應的文化基礎課、專業理論課與職業能力訓練課,由此構建以崗位、職業能力為核心,由通識課模塊、專業模塊、專業綜合技能模塊、專業拓展模塊等組成的統一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按照中職和高職的不同培養目標,以及不同類型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分別選取其中某些模塊進行課程組合,以此確定中高職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材。這樣,才能充分適應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同時照顧不繼續升入高職的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需要,確保其所受的教育具有相對完整性。
2.4實施分類培養和彈性教學
針對三校生和普高生兩類不同的生源,高職院校應制訂不同的人才培養方案,并通過單獨編班,實施分類培養和分開教學。同時,實行以學分制為核心的彈性學制,讓不同生源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特點,并結合自身的發展需要,按學分制的規定自主靈活選修相關課程和學習內容。
2.5優化中職教育學制
建議中等職業教育學制由原來的“2+1”(1年頂崗實習)調整為“2.5+0.5”(半年頂崗實習),在保障學生技術技能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加強文化基礎教育,以實現就業有能力、升學有基礎。
3.對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幾點建議
3.1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應堅持五個原則
一是整體性原則。應從中高職協調發展的高度,整體設計研究思路,明確中高職各自的定位、區別和聯系;明確中職教育是基礎,高職教育是中職教育的延伸、拓展和深化。二是應用性原則。要借鑒和應用國內外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三是倒推性原則。要進行廣泛的企業行業調研,分析崗位能力和職業能力要求,以此倒推學校所需的教學內容,并按初、中、高級梯次遞進構建課程教學標準。四是協同性原則。必須有企業、行業的相關人員參與,嚴格按照企業職業崗位的要求制定實踐教學標準,由中、高職兩個層級的專業人員共同完成。五是邊研究,邊實踐的原則。項目研究必須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在這種理論和實踐循環交互的過程中,檢驗研究是否科學,是否符合職業崗位需要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是否符合職業教育的改革方向。
3.2中高職銜接課程改革應處理好兩個關系
一是適應性與針對性的關系。適應性要求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既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職業崗位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又要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針對性是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必須與職業崗位的技術標準和能力素質要求相對應。二是穩定性與靈活性的關系。既要保持現有課程和課程體系的相對穩定性;同時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及學習能力來選擇不同的模塊。
3.3要嚴把人才培養方案審批關
目前的中高職銜接項目審批,往往側重專業必要性與辦學能力的審批,人才培養方案雖然也是審批材料之一,但通常沒有把它作為否決性指標。中高職銜接的推進與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才培養方案所決定的。因此,應將人才培養方案作為中高職銜接項目審批的否決性指標,以促使課程任務在中高職之間獲得合理分配。
3.4職業教育應歸口統一管理。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體制屬多頭管理,各類職業學校歸口不同,中、高職管理部門也不同,例如,在省級層面,中職學校由省教育廳職成教處管理,而高職院校由高教處管理,還有一些學校不屬于教育行政部門管理。這種多頭管理的現狀,使中高職銜接的兩大主體各自為政,在中高職專業設置與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學安排等關鍵要素方面缺少溝通,不論是中職學校還是高職院校,都僅根據對職業教育性質的理解各自規劃課程教學,而沒有考慮中職與高職的遞進關系和職業教育的系統性,呈現“百家爭鳴”的混亂局面,致使中、高職的專業和課程都無法實現順利對接,影響了中高職的銜接。因此,要實現中高職的有效銜接,就必須建立一個專門的機構,統籌部署職業教育的各類問題。
4.結語
我國的中高職教育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形式上的接軌,但由于職業教育體制的多頭管理,中高職銜接的兩大主體之間缺少應有的溝通,培養方案各自為政,加之生源素質結構差異明顯,中高職課程銜接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諸如專業課內容重復、文化基礎課脫節和技能訓練課“倒掛”等弊端。因此,高職教育有必要針對三校生和普高生兩類不同的主要生源在招生考試、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差異化的人才選拔和培養模式,構建有利于中高職教育相銜接的課程體系,以期實現中高職課程的有效對接,進而更有效地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國發〔2014〕19號.
[2]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Z].國發〔2014〕35號.
[3]袁貴仁.把提高質量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J].中國高等教育,2010(11).
[4]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職業教育綜合改革研究分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福建省教育廳關于組織實施2015年高等職業教育入學考試的通知[Z].閩教考〔2014〕10號.
[6]福建省教育廳關于開展福建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建設工作的通知[Z].閩教高〔2014〕36號.
[7]蘇華,魏力.終身教育視閾下中高職銜接論綱[J].職教通訊,2013(15):72-73.
[8]徐國慶.中高職銜接中的課程設計[J].江蘇高教,2013(3):139-141.
[9]高清林.基于終身教育的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09(11):154-156.
[10]吳金林,石一民.從高職教育角度看中高職銜接問題及對策[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12):117-120.
基金項目:福建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研項目“高職教育視閾下的中高職教育銜接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5 JY011:項目負責人:高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