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愛華
摘 要:通過科技創新實踐基地的建設,不僅可以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教育活動和課外科研活動,培養學生工程設計思想、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敢于創新的精神,還給教師提供了科學研究平臺,使該學科的師資隊伍、科研水平和辦學條件得到提高,增強了師生綜合能力,使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層次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科技創新 基地建設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1(b)-0057-02
培養具有創新型科學研究能力的人才是國家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直接影響到高等院校的知識創新水平,也關系到國家未來的整體創新能力。我國國內的很多高校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開展了相應的改革,建立了以工程培訓中心、創新實踐基地為代表模式的新型校內工程創新實踐教學基地,以科技創新基地為中心、以各類創新活動為主題的一種新型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正在逐步形成[1-4]。現結合筆者學院實際,對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基地建設進行了探索。
1 完善與更新實驗條件,提高實踐教學水平,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物質保證
機械類專業的理論知識來源于實踐,也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只有通過不斷實踐才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隨著科技發展,大量的先進技術在制造業中得到了具體應用,通過完善與更新現有實驗條件,不斷豐富和充實實踐教學內容,使實踐教學的整體內容與現代機械設計制造領域的發展相適應,不斷吸收相關學科的最新發展成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專業適應面。
實踐是創新的基礎,筆者學院以科技創新基地為依托,完善并更新了現有實驗題目,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對現有的機械基礎、數控、液壓、機電傳動、PLC等實驗設備進行更新的同時,購置新的實驗設備,增加了有關先進制造技術、單片機技術及應用、工業機器人技術方面的實驗,設置學生創新實驗平臺,使所學的專業理論課程知識能夠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并做到融會貫通,從而應用到科技創新活動中,滿足了學生創新學習要求,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2 開放實驗室,成立科技創新小組,鼓勵學生參與教師課題,滿足多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需求
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既要重視課內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又要考慮課外的自學和第二課堂學習活動。建設課外科研活動基地,開放實驗室,按照學生興趣成立不同方向的科技創新小組,各小組由高年級學生帶動低年級學生采用自我管理的方式,開展相關的科技創新活動,既有利于培養學生工程設計思想、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敢于創新的精神和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管理能力。
根據學生自身發展特點和能力,可以搭建不同層次的科技創新實驗室,教師可以將一些能力突出的學生吸收到自己的科研項目中來,在項目的研究中,培養學生的技術攻關能力。在基地建設中,還購置了一批與學科教師科研方向相匹配的先進科研設備,使學科科研平臺建設達到一個新高度。強化學科特色和優勢,發揮學科的科研與工程化作用,依靠學科優勢競爭研究項目,以科研項目帶動學科發展,以項目提升學科水平。
3 加強創新型師資隊伍建設,為科技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科技創新實踐基地的建設和學生的學術創新活動離不開教師的嚴格指導??萍紕撔聦嵺`基地建設是否取得成功,關鍵在于能否建設一支滿足工程人才培養要求的高水平創新型的教師隊伍。筆者學院多數青年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工程實踐經驗。當前,因教學任務繁重,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還存在很多困難,科技創新實踐基地為培養青年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搭建了平臺。通過邀請企業工程師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與在校教師共同指導學生的畢業設計、課外科技活動,不僅彌補了青年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還在共同指導中,開展廣泛交流與合作,使師生了解行業最新進展,直接體會到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企業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師生綜合能力。
學術隊伍是學科發展的關鍵??萍紕撔聦嵺`基地建設一方面提升了師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高層次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在現有的學術隊伍條件下,積極營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人才健康成長的良好科研環境,全面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學術水平高、教學科研能力強、實力雄厚的特色學科隊伍,拓展并凝煉研究方向及領域,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中教授、博士的比例,實現優勢互補以及各學科間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積極申報特色專業,使專業特色更加鮮明,從而產出高水平成果。
4 加強產學研合作,力爭科研水平上新臺階,利用科技創新實踐基地更好地服務社會
建設高水平學科基地,完善科研設施條件,形成具有獨特優勢的學術氛圍和科研環境。針對教師現有的科研方向,增加科研設備投入,加強學科建設,爭取在重大項目、重大成果、重大創新和提高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能力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科研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積極承擔專業方向的縱向、橫向課題,為企業、為學校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吸引優秀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人才的團隊作用和群體效應,將個體、分散的科研行為轉變為整體、團隊的創新行為,把科研以滿足個人志趣為主轉變為符合國家、地方、大學利益需求,從而提升創新能力,彰顯科研特色。加強與學科配套的實驗室及科研基地建設,注重提高科技創新成果的層次和水平;爭取更多的科研項目和更多的科研成果,注重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努力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益。通過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進科研整體實力的快速提升。
通過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圍繞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我省制造業發展的需要培養特色人才,同時加大與相關企業的合作力度,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共同建設,共同受益。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服務地方經濟。與企業掛鉤,及時將成果轉化為產品;結合化工學院的創新產業園的便利條件,利用本專業團隊在大學科技園注冊的公司,將相關研究產品投入生產實際。
總之,為了適應社會需求,進行科技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的實踐與探索,給教師提供科學研究平臺的同時,為學生提供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課堂,通過承擔機械類專業本科學生專業實驗、專業實習模擬、工程知識教育和畢業環節等實踐教學任務,承擔各類科技開發項目,以創新實踐為目的,使本學科的師資隊伍、科研水平和辦學條件進一步提高,增強了師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構建了高科技硬件環境,形成具有特色的實驗教學科研基地,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和智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賀利樂.機械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與現代化,2010(2):40.
[2] 王治國.機械類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西部科技,2014(3):109.
[3] 鳳啟龍.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體系建設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96.
[4] 蔡長韜.機械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