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梅
摘 要: 在科技英語中,隱喻現象非常普遍。把西方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介紹給國人,有效地探索科技英語中的隱喻漢譯顯得尤為重要。根據關聯理論,譯者在進行科技英語隱喻漢譯時應多考慮中西方讀者的認知差異,尤其是漢語讀者的認知環境,盡可能尋找最佳關聯,采用合適的翻譯方法,主要方法有三種:直譯;借譯;意譯。
關鍵詞: 關聯理論 科技英語隱喻 英譯漢方法
一、關聯理論與關聯理論的翻譯觀
1986年斯珀伯(Sperber)和威爾遜(Wilson)出版了《關聯性:交際與認知》,提出了關聯理論。Sperber和Wilson認為語言交際過程是一個明示—推理過程,即說話人清晰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意圖,而聽話人根據說話人明示的內容推測說話人暗含的意圖。由于人們在認知結構上存在差異,認知語境也會因人而不同,對話語所做的推理結果因此不盡相同。交際要成功,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在心理上交際雙方對認知環境中的事實或假設做出共同的認知和推斷,即交際雙方有一個最佳的認知模式——關聯性(relevance)。交際通常從認知語境中選擇最佳關聯的假設,以最小的努力去達到最優的語境效果,最終獲取最佳關聯。
Gutt最先把關聯理論應用于翻譯實踐中,他認為“翻譯的本質是一個對源語進行闡釋的動態明示——推理過程”[1]。在《翻譯與關聯》一書中,Gutt較為精辟地論述了關聯理論與翻譯的關系,指出了翻譯要成功,關鍵因素是譯文能否提供最佳語境效果、尋求譯文與讀者的最佳關聯。根據關聯理論,翻譯涉及三方,一是原文作者,二是譯者,三是譯文讀者。一方面,譯者要把原文的信息、當時的語境及其他有關的信息結合起來進行推理,尋找原文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以獲取理解原文的語境效果。如果在文化背景方面原文作者和譯者存在不同,就很可能對語言形成一定的制約,從而對譯者理解原文形成障礙。這時譯者只有充分了解原文作者的認知環境才能正確理解原文。同時要了解原語和譯語兩者在表達方式、詞語的文化內涵、語用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另一方面,譯者還要依據譯文讀者的認知環境,通過運用妥當的方法把原文作者的意圖傳遞給譯文讀者,以獲得翻譯的成功。總之,根據關聯理論的翻譯觀,譯者要從原交際者明示的交際行為中尋找最佳關聯性,再把這種關聯性傳遞給受體。譯者要盡可能使譯文接近原文,使譯文和原文最大限度地契合,達到逼真境界[2]。
二、科技英語中的隱喻認知
Lakoff和Johnson是從認知角度研究隱喻方面的兩位突出人物。1980年兩人合作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他們在書中對隱喻進行了新的詮釋:隱喻現象在語言中極為普遍,它除了充當一種修辭手段外,還是人們重要的認知方式和手段[3]。束定芳在《隱喻學研究》中提到:“隱喻通過某一領域的經驗來認知另一領域的經驗?!盵4]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實際上就是從一個概念域向另一個概念域的映射,初始的概念域叫始發域,被映射的概念域叫目的域,人類具有隱喻思維的能力,經常用具體范疇去映射抽象的范疇。Lakoff和Jonson認為理解隱喻意義實質就是為了達到認識目標領域特征的目的,將源領域(Source Domain)經驗映射到目標方面的新生事物領域(Target Domain)[4]。隱喻認知在科技英語中非常普遍。一般來說,科學概念較為深奧和抽象化,為了使人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廣大科技工作者通常采用通俗易懂的隱喻來表達。一方面,由于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科技方面的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為了使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新生事物,廣大科技工作者經常采用較為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概念來類比科學概念,即日常生活中一些為人們非常了解熟悉的事物特性、性能等被用來映射人們生疏、新奇的事物,用人們熟悉的pecker啄木鳥來映射穿孔器、worm蚯蚓映射螺旋、cushion墊子映射緩沖器。在石油工業,一些設備的零件大多數是根據人體器官命名的。例如:油氣的主管路叫作backbone pipeline,譯作“干線”,用于起吊、搬運的吊鉤ear譯作“吊鉤”。另一方面,通過用已知的語域映射未知的語域,用人們通常已經熟悉的科學概念隱喻嶄新的科學概念,即借用其他領域中已有的概念來喻指新的科學技術概念。例如:最早有sound wave“聲波”,后來又有了water wave“水波”和light wave“光波”,再后來科學家進一步把這水波特性映射到其他電氣、氣象學、地質學等領域,于是產生了wave filter濾波器(電氣)、wave-cloud波狀云(氣象)等詞匯[5]。
三、關聯理論視角下的科技英語隱喻漢譯翻譯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不斷發展,科技英語在現代語言材料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具有隱喻特征的科技英語非常普遍。要了解英美科學技術,把英美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介紹給國人,如何有效地翻譯英語隱喻就顯得尤為重要??萍加⒄Z隱喻的漢譯總體上應盡可能使漢譯語言保持客觀、準確、簡練和嚴密的特征。然而,由于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了不同觀念和思維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英漢語言的隱喻表達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對于隱喻翻譯譯者可基于語境、文化、文本等多種因素選擇翻譯方式??梢赃x擇傳遞它的意義或要重塑隱喻形象,或對它的意義進行修改,或把其意義和形象進行較好的結合[6]。在具體的實踐中,科技英語隱喻的翻譯非常復雜。根據關聯理論,語言交際應以最小的認知努力獲得最優的語境效果。翻譯時譯者要盡可能對語境進行分析,找到原文與語境的最佳關聯,達到理解原作者想要向讀者傳達的意思,使譯文較好地符合漢語讀者的理解與期望。
(一)直譯—保留原文的喻體形象和喻義
盡管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不同,但它們的思維具有隱喻性。它們的隱喻認知都是基于日常生活基本經驗,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體驗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它們有許多相同的概念域映射方式,會用相同的喻體形象表達相同的喻義。根據關聯理論的翻譯觀,在翻譯科技英語隱喻時,如果英語的喻體形象和喻義和漢語的相同或相似,英語原始隱喻能為中文讀者所接受,這時原文和譯文可以對等,漢譯可以采用直譯的方法保留原文的喻體形象和喻義。這種隱喻翻譯較為原汁原味地從原語翻譯至目的語,翻譯方法較為簡單,優勢在于它既迎合了目標讀者的期待,又保持了其原有的隱喻的形象。
例如:Unfortunately its failure model is a double-edged sword.Instead of throwing application-crashing exceptions,binding errors are quietly written to the trace listener.
譯文:然而遺憾的是,其失敗模型是把雙刃劍,它并不會拋出應用崩潰異常,而是將綁定錯誤直接寫到追蹤監聽器當中。
原英語句子中double-edged sword指好壞兩種結果。這種英語中的隱喻和漢語文化中的隱喻相同,所以可以直譯為雙刃劍,這種譯法使得兩種文化的隱喻形象和隱喻的意思得以傳達。該譯文能使漢語讀者不費力地理解原文的意思,譯者找到了作者所要傳達的效果,達到了較為理想的關聯性,對中文讀者產生了類似西方讀者的效果。
(二)借譯—轉換喻體
在進行科技英語隱喻翻譯時,假如原語英語言中的喻體與目的語漢語的喻體不能直接轉換,根據關聯理論的翻譯觀,譯者應該考慮中文讀者的認知環境,借用漢語中的喻體來取代英語中的喻體,使得譯文與原文形象基本對等,漢語譯文更加流暢,這種表達方式漢語讀者完全可以接受。
例如:The Nile itself— every lifeblood of Egypt.譯文:尼羅河——埃及真正的生命線。
隱喻lifeblood“生命血液”強調埃及尼羅河的重要性。譯者翻譯時譯成“生命線”以實現最佳關聯。譯者沒有選用“生命血液”,而選用了中國讀者熟知的“生命線”,較好地轉換了喻體,使漢語讀者更加容易理解原文。譯者采用這種方式使原文隱喻重現,并且中文讀者不必費太多的推理努力就能獲得最佳關聯。
(三)意譯—舍棄喻體形象只譯喻義
科技英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翻譯時不時地會遇到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科技英語隱喻。由于漢語文化中缺乏相同的隱喻概念或類似的概念域映射,概念域的對等映射在科技英語隱喻漢譯無法實現。根據關聯理論,譯者要充分考慮漢語讀者的認知環境,使他們通過一定的努力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時譯者的漢譯策略是舍棄喻體形象只譯喻義以獲得最佳關聯性。
例如:The company has no choice but to offer discount to customers to keep the product running.該句中用了隱喻“keep the product running”,它原義指“使產品運轉起來”,喻指“把產品推銷出去”。基于關聯理論翻譯觀,譯者在翻譯這句時,如果按字面隱喻意思翻譯成“使產品運轉起來”,讀者會不知所以然,科學的翻譯方法可以舍棄原文的喻體形象,將其隱含的意思翻譯出來。因此該句可以譯為:這家公司毫無辦法只得給顧客提供折扣,把產品推銷出去。
再如:We all need to look for ways to reduce our carbon footprint.句中footprint是隱喻,這對于英語讀者來說較容易理解。如果把footprint翻譯成對應形象腳印,中文讀者會很茫然?;陉P聯理論,從中文讀者的認知環境出發,譯者可舍棄喻體形象只譯喻義,將footprint翻譯為“排放量”較能為中文讀者所接受。所以這句可以譯為:我們都需要尋求降低碳排放量的方法。
四、結語
根據關聯理論,在進行科技英語隱喻漢譯時,譯者要盡可能對語境進行分析,找到原文與語境的最佳關聯,達到理解原作者想要向讀者傳達的意思。鑒于翻譯的跨文化交際行為,譯者應該盡可能再現原文所表達的內容,同時要注意重視科技英語隱喻漢譯的表達效果和譯文讀者的反應。由于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認知環境,很可能會對同一語境做出不同推理,因此譯者在漢譯時不能被英文的詞句和信息內容約束,應多考慮中西方讀者的認知差異,結合漢語讀者的認知環境,盡可能尋找最佳關聯,采用合適的翻譯方法。如能保留原文的喻體形象和喻義時,采用直譯方法;如不能對等轉換英語中的喻體與漢語的喻體時,盡量考慮漢語讀者的認知環境,運用轉換喻體的借譯方法翻譯;當英語中的喻體形象無法映射到漢語并且漢語也無類似喻體時,采用意譯的方法。
參考文獻:
[1]Ersnst-August Gut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16.
[2]趙彥春.關聯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J].現代外語,1999(3):279.
[3]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8.
[4]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28,155.
[5]周紅民.科技英語中的隱喻思維與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4(2):47-50.
[6]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