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蓮
【摘要】本文論述了初中語文教師調動學生主體性的策略。一是要營造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二是要巧設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三是要善用賞識,喚起學生進取心。只有用愛心、智慧、行動去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才可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關鍵詞】農村初中 語文課堂
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A-0092-02
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其中一項目標,即在課程改革中力求改變在教學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于是小組合作的高效課堂模式成為當下追捧的課堂,即便是這樣的課堂,也經常出現學生合作不夠主動,組內交流出現冷場,沒有人說話的現象,也就是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主體性仍然得不到充分發揮。那么,如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
一、營造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誠心相待。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但光擁有一顆愛心還不夠,還要講究愛的方式、方法。對待學生不能憑著“恨鐵不成鋼”的心理苛求、訓斥學生。要明白當今的學生自尊意識愈來愈強,有時“愛”的訓斥和責罵反而是一種對他們自尊心的傷害,也往往由此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課堂上膽怯或無動于衷,有些學生甚至對教師惡語相傷。我們教師只有意識到這點,誠心實意并講究方式、方法地去愛學生,處處為學生著想,這樣的“愛”才是一把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這樣,學生也將以積極的參與來回報這份愛。要知道,活躍的課堂氣氛是建立在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好感之上的。
(二)平等相待。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樹立“教學相長”的思想和“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念。因此,我們教師應更新觀念,重新定位,摒棄教師高高在上的舊觀念,打心底告誡自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真實感受到師生的平等關系,為學生營造寬松、平等、民主、融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消除自卑和顧慮,增強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自信心。
(三)微笑相待。課堂上教師親切的笑容是拉近師生心理距離的起點。每個人都渴望被尊重、溫暖、善待,而一張親切自然的笑臉正是這種情感的傳遞,這種情感的傳遞能帶給學生一種積極、樂觀、輕松的教學氛圍,讓他們帶著一份感激與回報的心理,盡可能地調動自己的潛能,有效地參與認知過程。
二、巧設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
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是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巧妙的問題能促使學生積極動腦,主動參與,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設問題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原則:
(一)精心設計。即所設計的問題既針對教材內容又結合學生實際。如導學文言文《三峽》時,筆者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1.本文采用了哪種結構方式?2.課文的總寫部分是哪些?3.分寫部分的內容又是如何按先后順序安排的?解決問題之前,筆者先引導學生回憶文章的幾種結構方式,學生便在掌握基本知識的情況下積極地閱讀課文,努力尋找第一個問題的答案。第一個問題解決后,他們便沿著這個思路再解決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問題。這樣,學生在問題的帶動下自發把握文章的整體內容。這種“剝筍”式、填充式的問題,讓學生覺得有思路可循,有辦法解決。對于這種問題,學生往往思維活躍,積極動腦,主動參與,對自主學習充滿了信心。
(二)難易適度。教師要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過難或過易的問題都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如教學《藤野先生》時提問“魯迅為什么離開仙臺?”又如教學《孔乙己》時提問“文中的社會環境描寫,有什么藝術效果?”這些問題太深、太難了,學生往往不知如何回答,從何答起,因而導致學生情緒低落,無信心解決問題。而“對不對”“是不是”“能不能”之類無意義的問題,學生張口就答,應付教師,根本沒有動腦筋。這樣無意義的問題,很難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因此,教師要把握好問題難度一關。
(三)有創造性。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提問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從圈定的思維空間中解放出來,學生會覺得輕松、新鮮,對問題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如教學《社戲》一課,教師可在學習課文前設計如下問題:“你的童年生活一定豐富多彩,你能說說最令你難忘的生活畫面嗎?”教《我的叔叔于勒》時可問:“如果菲利普夫婦在油輪上遇到的是西裝革履、一派富貴的于勒,他們的表現將怎么樣?”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往往情緒高漲,樂意思考,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
(四)具廣泛性。教師設計的課堂問題要面向學生全體,而不能面向少數或個別學生。為此,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注意問題的層次與梯度,使學生都有能力參與。
總之,提問是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好刺激信息,具有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作用,我們教師只有善問、巧問,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地參與學習。
三、善用賞識,激發學生進取心
課堂上教師慷慨的賞識會成為學生充分挖掘潛能的心理動力,也是增強學生自信心、激勵學生超越自我的動力。因此,教師應懂得欣賞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對學生的任何一個閃光點都應給予肯定,讓欣賞的語言貫穿整個課堂。這樣的課堂才可能保持活躍,學生才會積極參與。教學中,筆者常掛嘴邊的話是:“別怕錯,只要你大膽、主動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學生。”因而,學生多能大膽、活躍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而筆者給予他們的評價也多是肯定的,哪怕他們回答錯了,筆者也會給他們“你很勇敢”等激勵性的話語,之后才會春風拂面地指出他們見解的不到之處。對思路清晰、見解或答案正確的學生,筆者常會滿懷激情地贊嘆,如“你的答案真獨到”等,有時還會伴有熱烈的掌聲。
善加賞識往往能取得滿意的效果。筆者印象較深的要數帶的上屆那個班級,七年級剛入學時該班大部分學生膽小靦腆,課堂上不敢回答問題,更別談討論問題、合作探究了,其中有名男生特別膽怯,在教室里基本上聽不到他的聲音,其他教師都不敢向他提問題,怕冷場,影響教學進度。筆者心里琢磨,要讓這個班活躍起來,他就是一個引子。筆者來了個大膽嘗試,針對他的學習基礎設計好可行的問題,尋找合適的機會,提問了他。他很出乎意料地、極為害怕地站了起來,但好長時間說不出話,筆者并不著急,鼓勵他平靜下來后再回答問題,可能是筆者的耐心感動到他了,他終于回答了問題,答案不是很完整,聲音瑟瑟發抖但音質挺好聽,筆者迅速抓住聲音好聽這個亮點,大力贊賞他,說希望那么好聽的聲音以后能多與老師同學分享。在以后的課堂上,竟出奇看到他舉手回答問題了。之后一段時間,那個班的課堂格外活躍。因為善用賞識,在筆者的課堂里,總能見到充滿信心、躍躍欲試、各抒己見的學生,筆者感覺到的也是學生琢磨著下次回答一定要比這次好的進取心。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要真正理解陶行知先生“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句話,用愛心、智慧、行動去調動學生的主體性,這樣,學生才可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