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成

【摘要】 目的 探討TSRH與AF聯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創傷性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 116例胸腰段脊柱創傷性骨折患者, 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每組58例。對照組單純應用AF內固定治療, 研究組應用TSRH與AF聯合內固定治療。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術前兩組患者的Cobb角、椎體后緣高度、椎體前緣高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椎體后緣高度為(96.5±1.5)%、椎體前緣高度為(92.5±2.5)%,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5±1.8)%、(84.2±2.3)%,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患者的Cobb角(3.5±1.5)°, 低于對照組的(5.3±1.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TSRH與AF聯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創傷性骨折效果滿意, 適于臨床應用。
【關鍵詞】 創傷性骨折; 內固定;胸腰段脊柱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by TSRH combined with AF for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116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with 5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F for internal fixation alone in treatment,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TSRH combined with AF for internal fixation in treatment. Clinical effects were observed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Cobb angle, vertebra posterior border height and vertebra anterior border heigh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operation (P>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vertebra posterior border height as (96.5±1.5)% and vertebra anterior border height as (92.5±2.5)% after treatment, which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86.5±1.8)% and (84.2±2.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lower Cobb angle as (3.5±1.5)° than (5.3±1.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TSRH and AF for internal fixation provides satisfactory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 and this method is suitabl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Traumatic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Thoracolumbar spine
胸腰段脊柱骨折屬于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 由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體受到暴力沖擊易發生粉碎性或斷裂性骨折, 可累及脊椎前中柱、脊髓及馬尾神經, 或伴有椎體椎管狹窄, 這給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帶來嚴重的影響。目前, 采取有效的脊柱減壓術式聯合內固定方案是促使胸腰段脊柱骨折部位快速愈合的關鍵[1]。然而, 研究發現不同手術內固定方法在胸腰段脊柱創傷性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有所不同[2]。為了進一步完善骨科臨床治療方案, 本次研究選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本院58例胸腰段脊柱創傷性骨折患者應用TSRH與AF聯合內固定治療, 收效滿意,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創傷性骨折患者116例, 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各58例。入組標準: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對本次治療方法與研究內容知情。排除標準:手術禁忌證或麻醉禁忌證;無法配合治療及隨訪者。對照組患者中男30例, 女28例;年齡18~70歲, 平均年齡(64.5±8.6)歲;
致傷原因:交通傷40例, 砸壓傷10例, 墜落傷5例, 其他3例。研究組患者中男31例, 女27例;年齡18~70歲, 平均年齡(64.8±8.5)歲;致傷原因:交通傷38例, 砸壓傷10例, 墜落傷7例, 其他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致傷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對照組患者單純應用AF內固定治療, 研究組應用TSRH與AF聯合內固定治療, 方法如下:患者取俯臥位, 做后部正中切口, 充分暴露出受傷脊柱與椎體, 觀察損傷范圍及脊髓、神經的損傷情況。首先清除關節突, 還原復位碎骨塊, 安裝椎弓根鉤與椎板鉤, 有效連接椎弓根與TSRH加壓棒, 并以螺絲鎖定, 通過“壓縮-撐開-壓縮”模式將傷椎恢復到正常高度。之后在C臂X線機下明確椎弓根進針部位, 根據傷椎情況決定進針的冠狀面與矢狀面, 在傷椎上椎體與下椎體鉆入深大于椎體2/3的孔, 通過椎體復伴器有效復位傷椎, 直視狀態下安裝好AF連桿, 并有效恢復傷椎高度。橫向連接桿安裝后, 清理小關節外側與椎體兩側橫突, 最后給予植骨操作。針對伴有椎管內游離骨塊的患者, 可先以神經剝離器嘗試推壓復位, 若復位無效可將其摘除, 以便恢復脊椎生理彎曲度與傷椎的正常高度。常規留置引流管, 引流2~3 d, 腰部保護1~2個月。
1. 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對比兩組術前與術后椎體的恢復情況, 包括Cobb角、椎體后緣高度、椎體前緣高度。②觀察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椎體的恢復情況對比 術前兩組患者的Cobb角、椎體后緣高度、椎體前緣高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研究組的椎體后緣高度為(96.5±1.5)%、
椎體前緣高度為(92.5±2.5)%,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5±1.8)%、(84.2±2.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患者的Cobb角(3.5±1.5)°, 低于對照組的(5.3±1.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對比 研究組術后發生水腫2例, 發生率為3.448%;對照組術后發生切口感染1例、水腫1例, 脊髓損傷1例, 發生率為5.172%;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09, P>0.05)。
3 討論
近年來, 隨著我國交通行業的發展, 胸腰段脊柱創傷性骨折的發生率也呈顯著上升的趨勢。研究發現[3], 恢復脊柱形態是治療胸腰段脊柱創傷性骨折的重點環節, 而有效的固定措施是保證椎體恢復的關鍵。胸腰部脊椎骨折后, 由于椎體生理部位發生變化可能壓迫脊髓或椎管內脊神經根, 通過有效的固定方案恢復椎體高度可以最大程度的緩解椎體壓力, 保證其生理功能。有學者認為[4], 通過恢復脊柱生理曲度與序列, 維持脊柱的穩定性與功能, 可以降低遠期并發癥幾率。
AF內固定包括椎弓根螺絲釘、AF橫連桿、螺絲毫套筒與角度螺栓, 它通過鎖定螺絲釘來保證固定的穩定性, 并通過脊柱的纖維環與前后韌帶的牽張作用緩解骨折椎體對脊髓與脊椎管內神經的壓迫, 重建椎體高度與部位, 繼而達到理想的復位作用[5-17]。AF與其他內固定系統相比, 具有矯形靈活、脊柱穩定性佳等優勢[5]。然而, 部分研究指出, 單純AF固定系統對胸腰段脊柱創傷性骨折患者的椎體高度恢復效果仍有所欠缺[6, 7]。TSRH是一種內固定三維矯形系統, 由連接板、鉤與金屬棒組成, 不僅適用于前路手術, 同時在后路手術中, 特別是脊椎側突治療中具有獨特的應用優勢。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治療后椎體后緣高度為(96.5±1.5)%、椎體前緣高度為(92.5±2.5)%,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5±1.8)%、(84.2±2.3)%,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可見TSRH與AF聯合內固定能夠有效恢復胸腰段脊柱創傷性骨折患者的椎體高度, 這與部分研究結果相符[8, 9]。研究組患者的Cobb角為(3.5±1.5)°, 低于對照組的(5.3±1.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聯合治療術式對椎體三維空間高度修復的作用相關, 操作者可根據具體損傷情況來調節固定支撐高度, 以保證椎體的解剖結構[10]。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果說明TSRH與AF聯合方案未增加術后并發癥幾率, 安全性較佳。
總之, TSRH與AF聯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創傷性骨折效果滿意, 可以有效恢復患者椎體高度, 安全可靠, 適于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繼凱, 常峰, 宋潔富. 脊柱胸腰段骨折合并骨質疏松癥的手術治療進展. 臨床醫藥實踐, 2015, 20(12):938-942.
[2] 張強, 李瑞龍, 楊劉柱, 等. 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修復單節段胸腰椎骨折:活動度改善12個月隨訪.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6, 20(9):1242-1248.
[3] 王偉.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跨傷椎內固定與經傷椎內固定的治療效果比較.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6, 18(4):92-95.
[4] 屈平義. 2種手術方法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比較. 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6, 32(3):54-55.
[5] 覃章柱. AF系統內固定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受壓患者術后康復研究.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40(16):3210-3212.
[6] 王佳斌. 椎弓根固定聯合植骨融合對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近遠期療效觀察.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16, 18(9):72-74.
[7] 趙銳, 史曉波, 劉宏澤, 等.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療新進展.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4, 25(27):5391-5393.
[8] 彭俊, 徐建廣. 植骨融合聯合內固定恢復胸腰椎骨折脫位后的椎體高度.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3, 17(31):5729-5734.
[9] Charles YP, Steib J.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with neurologic disorder. Orthopaedics & Traumatology Surgery & Research Otsr, 2015, 101(1 Suppl):S31.
[10] Vaccaro AR, Lim MR, Hurlbert RJ, et al. Surgical decision making for unstable thoracolumbar spine injuries: results of a consensus panel review by the Spine Trauma Study Group. 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s & Techniques, 2006, 19(1):1.
[11] 梁勇, 江庭彪, 楊兵. 應用TSRH聯合AF內固定系統治療胸腰段脊柱創傷骨折的臨床分析.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4, 6(7):96-99.
[12] 寧凱, 張浩沙強, 李坤, 等. AF內固定系統和TSRH內固定系統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 中華創傷雜志, 2013, 29(3):267-268.
[13] 譚宏昌, 康毅, 李建寧. AF系統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 中國基層醫藥, 2005, 12(7):861-862.
[14] 嚴偉. 椎弓根螺釘聯合接棒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臨床觀察. 中國醫藥導報, 2010, 7(21):145-146.
[15] 于延勇. AF系統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48例分析.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1, 11(12):2956.
[16] 陳永輝, 尚艷秋, 袁艷輝. AF系統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臨床分析.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0, 12(9):80-81.
[17] 蔣洪濤, 任井斌. AF椎弓根釘脊柱內固定系統在治療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中的臨床應用. 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9, 11(3):346-348.
[收稿日期:2017-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