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交通學校)
德,乃立國之根,做人之本。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一直是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威海市交通學校自編了校本教材——《愛家·愛校·愛生命》,嘗試探索新常態下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和長效性。該課程的開發與實踐被山東省教育廳、財政廳聯合確定為2015年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重點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5086)。
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近年來,隨著國家傾斜性職教政策的落實,中職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也帶來了生源的低端化、復雜化,學生管理難度大等諸多問題。為此,威海市交通學校主動適應復雜的德育環境,集合學校教師團隊力量,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選相關資料編著了德育校本教材——《愛家·愛校·愛生命》,并將這門課程在新生入學教育階段開設。對課程開發者而言,這既是一個嘔心瀝血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留下了的許許多多的感悟和思考。
一、精準定位,明確課程設計理念和培養目標
《愛家·愛校·愛生命》課程的開發和實踐緊密圍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踐行“為學習技術走進來,為服務社會走出去”的辦學理念。這里的“服務”不僅是技術和技能的服務,更是情感、態度、價值觀與主流社會的一致。學生雖然是“為學習技能走進來”,但學校要讓他們為“服務社會走出去”,中職教育不僅是學生的專業訓練場,更是教會他們做人和生活的孵化器。具體而言,就是學生通過中職階段的學習,不僅要有能勝任工作的專業能力,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更要有高尚的情感和道德,會做人、會做事、會生活。
基于此,本課程從立足學生實際、學校實際、生活實際的設計理念出發,以人為本,精選三部分資料編著而成。
1.愛家鄉,威海是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有著豐富悠久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學習鄉土文化,發揮鄉土文化的凝聚力,可以激發學生的歸屬感和家鄉自豪感,樹立建設家鄉、建設國家的遠大志向。
2.愛學校,威海市交通學校30多年文化的積淀,是一代代交校人勤奮不懈努力的結晶。學習校園文化,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學校、為學校增光的情懷,引導他們走上服從管理、自我管理之路。
3.愛生命,生命誠可貴,安全價更高,社會越復雜,安全問題越突出。通過珍愛生命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培養正確的生命觀。
二、突出特色,彰顯課程的實用性和創新性
《愛家·愛校·愛生命》是根據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和交通學校學生的現實情況編寫的,課程特色十分鮮明。
首先,地域特色突出。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地方,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有著自己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本課程就是這樣一部鄉土教材,家鄉氣息十分鮮明,發生的是“身邊的事”,聊的是“威海的人”,敘的是“威海的情”,讓學生感到親切,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熱情。
其次,學校特色突出。威海市交通學校因辦學時間較短,社會認可度不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需要宣傳,而宣傳的第一步就是面向學生,讓學生對我校形成歸屬感和自豪感后,通過他們向其親朋好友宣傳學校,未來更可以通過他們的優秀成績揚名學校。迄今為至,我們還沒有看到一部校本課程能夠這樣全面而深刻地介紹和宣傳自己的學校,應該說這是我們這部教材的可貴之處。
第三,生命價值突出。社會越復雜,安全問題越突出,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大多是可以預防、避免甚至挽救的。本課程不僅介紹了許多安全知識,更重要的是進行各種危機現場的模擬演習和訓練,手把手地指導學生,提高他們的危機抗險能力,滲透著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
另外,該課程定位清晰明確,就是普及教育,普及學生的家鄉知識,普及學校知識和生命常識。幾位教師把看似不搭實際上又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三個問題——愛家鄉、愛學校、愛生命,以一條看不見的線穿連起來,由大到小緩緩展開,符合中職學生的身心發展和中職學校的教育特點,設計合理,獨具匠心,既實際又實用,具有較好的示范性和創新性。
三、拓展渠道,有效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
作為校本課程,應該廣拓渠道,深入挖掘和利用各種有益的校內外教育資源,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利用威海市各類教育實踐基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博物館、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館、天福山起義紀念館等,都是很好的育人之所。如清明節,我校組織部分學生前往烈士陵園、天福山起義紀念地祭掃革命先烈;新生入校后要安排學生觀看電影《甲午風云》,并組織部分學生參觀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館。
2.充分利用互聯網、電視、廣播及平面媒體等多種宣傳渠道收集整理各類信息資源,尋找典型案例,如安全事故的新聞報道、各地加強安全教育的好做法、安全避險的小常識,等等。
3.關心、關注威海的民俗風情、歷史故事、威海名士的成才典型和先進事跡以及威海社會上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的素材,特別是威海的新發展、改革開放的新成果以及實踐中產生的新事物、新典型等,如將軍縣的故事、漁民節的由來、海草房的傳說、威海感動人物的事跡,等等,把這些充實到教學中作為課程拓展的重要資源。
4.持續關注我校往屆畢業生,大力宣傳優秀畢業生的優異成績,用他們的事跡鼓舞在校學生。比如,我們每年都邀請部分優秀畢業生回校以講座、討論、經驗介紹等方式和在校新生開展互動交流,為學生們樹榜立樣。
5.支持和組織學生參加扶貧濟困、文明建設、社區共建等多種活動,鼓勵他們走出學校,進入工廠、社區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如“創建文明城義務宣傳”“做‘鐵三志愿者”“環保宣傳健康跑”“福利院送溫暖”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歸屬感。
四、完善規劃,加強課程的后續研發
課程開發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淺嘗則止,只有不斷修改、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俱進,才能永保新穎性與示范性。
1.繼續開展課程的后續研發,爭取更多的優秀教師參與進來,不斷加大教材的深度和廣度。比如,第一編《我的小城我的家》部分,就需要不斷更新城市發展的熱點、時事新聞以及威海地區豐富的人文資源,特別是威海的新發展、改革開放的新成果和實踐中產生的新事物、新典型等等,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永保教材的鮮活性。
2.大膽改革與創新,嘗試更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增加實踐、動手環節,推行“做中學”,開展更多的“走出去,請進來”活動。“走出去”是指創設更多的校外教育實踐基地,把教室搬到工廠、社區、村莊、礦山等進行現場教學。“請進來”是指把相關專家、學者、英雄模范、企業家、普通勞動者以及優秀畢業生等等請進校門,和學生互動交流,發揮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
3.把課程學習與當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相結合,組織學生多參與各類積極向上、有益身心的公益活動,爭當志愿者。
4.建立更加合理的評價體系,增加實踐測評環節,把階段性測評與總結性測評、當前測評與后續測評結合起來,形成更加科學而合理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8.
[2]張雪梅.特色校本課程開發范例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6.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廳、財政廳2015年度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十二五規劃重點研究項目“《愛家·愛校·愛生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項目主持人:鄭麗紅;立項編號:2015086)的研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