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文杰 彭瑩瑩 歐陽衛怡 鄧國敏 歐舒欣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23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 依據住院號先后順序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各115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措施, 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 比較護理前后患者肢體功能恢復以及生活質量情況。結果 護理前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和Fuel-Meyer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試驗組ADL評分為(65.24±10.15)分, Fuel-Meyer評分為(24.20±3.25)分, 高于對照組的(49.80±11.24)、(13.36±2.90)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卒中偏癱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給予早期康復護理, 不僅能夠增加治療效果、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 而且能夠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效果顯著, 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護理;肢體功能;生活質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6.07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limb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 Methods A total of 230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 were divided by admission number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1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limb function recover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nursing,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score and Fuel-Meyer score (P>0.05). After nurs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DL score as (65.24±10.15) points and Fuel-Meyer score as (24.20±3.25) points,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49.80±11.24) and (13.36±2.90)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not only can increase therapeutic effect, promote limb functional recovery, but also can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remarkable effect. So this method is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Limb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腦卒中是由于患者腦血管循環發生障礙并導致大腦半球或腦干出現持續性的局灶性功能缺損, 臨床上主要以偏癱作為主要表現, 而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則被臨床實踐證實為最有效減少腦卒中偏癱患者致殘率的方法之一[1, 2]。為了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并改善生活質量, 本院對2014年
9月~2016年7月接診的230例腦腦卒中偏癱患者分別給予不同的護理措施, 取得一定研究成果?,F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6年7月來本院治療的23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依據住院號先后順序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各115例。入組患者均滿足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中風的診斷標準》[3], 且獲得影像學資料支持。試驗組患者中男65例, 女50例;年齡50~70歲, 平均年齡(60.5±8.5)歲;病程1~6個月, 平均病程(3.5±1.2)個月;腦卒中原因:腦梗死83例, 腦出血32例。
對照組患者中男60例, 女55例;年齡50~73歲, 平均年齡(60.8±8.4)歲;病程1~7個月, 平均病程(3.4±1.3)個月;
腦卒中原因:腦梗死80例, 腦出血3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腦卒中原因等一般資料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措施, 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 按照Brunnstrom 評定法要求評價患者功能障礙等級, 然后分階段的實施康復訓練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4], 具體如下。
1. 2. 1 心理干預 腦卒中患者發病急驟, 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負面情緒(如焦慮、恐懼、抑郁等), 護理人員要通過交流和溝通與患者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 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時護理人員要向患者了解康復訓練的整個流程以及護理措施, 提高其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
1. 2. 2 康復訓練[5] 康復訓練措施包括傳統康復訓練方式以現代康復訓練方式兩種, 而患者治療過程中則采取二者相結合的康復訓練模式。其中傳統康復訓練模式以推拿和針灸為主, 其中針灸有助于改善患者體內氣血, 疏通筋絡, 而推拿則按照先輕后重、先淺后深的方法進行, 2次/d, 20 min/次?,F代康復訓練模式則分階段進行。臥床期康復護理則主要是指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引導其反復進行重復運動, 以此來增加其肢體耐力, 同時要定時協助患者改變臥床方式, 減少對肢體的壓迫, 預防肢體發生痙攣。離床期康復護理則主要指協助患者進行30~40°的臥位訓練, 每隔3天將斜臥位增加10°直至患者可以坐起。在訓練時, 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一般狀況, 對出現不適的患者要立即停止訓練。對于無不適的患者可指導其通過輪椅進行坐位平衡訓練。在步行期的康復訓練中護理人員要協助患者先挪動健肢, 待雙臂平穩后再挪動患肢。
1. 2. 3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6] 護理人員要依據患者評級情況以及病情恢復情況給予患者行走、進食、更衣等方面的訓練, 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在訓練過程中要鼓勵患者使用患者進行生活自理行為的鍛煉。
1. 3 觀察指標 分別采用Fuel-Meyer評分和簡化Barthel指數(BI)評估患者的肢體功能和ADL, 兩者滿分均為100分, 分值越高則代表患者肢體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越高。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前兩組ADL評分和Fuel-Meyer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試驗組ADL評分為(65.24± 10.15)分, Fuel-Meyer評分為(24.20±3.25)分, 高于對照組的(49.80±11.24)、(13.36±2.90)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腦卒中偏癱多起病急, 是在各種原因作用下造成腦動脈閉塞、狹窄或者破裂出血而引發的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 致殘率和死亡率都較高[7]。以往在給予積極藥物治療基礎上輔以常規護理措施, 雖然能夠取得一定效果, 但是并不令人滿意。早期護理干預有助于減少致殘率, 幫助患者重新恢復正常生活;同時通過心理輔導能夠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 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 與疾病作斗爭[8-11]。腦卒中偏癱患者給予早期康復護理, 能夠促進患者中樞神經的可塑性, 使受損的組織和器官得以修復, 通過建立側支循環來增加病灶區的血供, 使腦細胞功能進行重組和代償??祻陀柧氝€能夠預防和減少各種并發癥如肌肉萎縮、肩手綜合征等發生, 提高治療效果[12-15]。
綜上所述, 腦卒中偏癱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給予早期康復護理, 有助于提高患者肢體功能,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效果顯著, 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道華, 殷立青, 衣永尚.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塞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中醫學報, 2011, 26(2) :214-215.
[2] 陳雪美, 夏程美.中風患者恢復期的康復治療及護理.中國基層醫藥, 2012, 19(8):1265-1166.
[3] 張小梅, 閻霞.腦中風患者早期康復護理體會.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4(5):286.
[4] 駱雪琴, 陳春芹, 朱云芳. 中醫康復護理對早期中風偏癱患者功能康復和抑郁癥狀影響的研究.遼寧中醫雜志, 2014, 41(7): 1484-1486.
[5] 秦永利. 中風后遺癥的康復護理體會.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1, 32(1):75.
[6] 官華芳.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基層醫學論壇, 2014(36):4961-4962.
[7] 許鳳蓮, 葉蘭芬.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 吉林醫學, 2013, 34(1):163-164.
[8] 區曉鳴, 陳麗華.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3(8):187-188.
[9] 陳蘭英.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響. 安徽醫學, 2012, 33(8):1082-1084.
[10] 程蕊瓊. 早期綜合康復護理訓練對腦卒中偏癱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 全科護理, 2010, 8(19):1737-1738.
[11] 周曉娟, 侯亞紅, 趙岳. 連續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0, 7(19): 6-8.
[12] 陳晨.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生活能力和負性情緒的影響.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4(5):702-704.
[13] 宋沛君.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 中外醫學研究, 2012, 22(29):77-78.
[14] 湯春玲, 范詠梅.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肢體功能的影響. 健康研究, 2014(5):582-583.
[15] 陳敏.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影響. 黑龍江醫學, 2011, 35(7):537-538.
[收稿日期:201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