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紡織大學 會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
淺析新常態下湖北工業發展的新動力
賀秋桐,周鵬韜,謝萌
(武漢紡織大學 會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
在經濟新常態下,湖北省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改革,以適應當今市場競爭的要求。而湖北工業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產能過剩、結構轉型和環境污染等多方面壓力。本文概述了工業發展在新常態下所面臨的挑戰,對湖北工業發展的現狀進行pest分析,挖掘出湖北省工業發展的新動力,發現“一帶一路”戰略部署、智能制造以及新興工業將會有力推動湖北省的工業進步,最后為湖北省工業的發展提出了提升策略。
新常態;湖北;工業;動力
1、化解過剩產能壓力過大
本輪產能過剩問題與20世紀末期和2005年前后分別發生的兩輪產能過剩問題有很大不同。由于中國前期經濟增長速度過快,再加之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本次產能過剩涉及領域更廣、程度更嚴重。首先,其范圍已經由鋼鐵、有色金屬等傳統工業擴展至汽車、機械等產業。根據湖北省2015年經濟年報顯示,2015年湖北省內工業產能利用率僅達到79%,截止當期全省PPI已連續35個月呈負增長態勢。其次,如今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逐步放緩,無法繼續依靠快速的經濟增長化解并吸收絕對過剩的產能。因此,根據當前工業發展局勢,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培育工業發展新動力的要求更為迫切嚴格,若方式不當,不僅無法化解當前過剩的產能,還會帶來新一輪的產能增長。
2、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求迫切
進入經濟新常態,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由工業大國邁向工業強國。自2012年第三產業以45.5%比45%的比重超過第二產業以后,我國就面臨“劉易斯”拐點,即在人口紅利即將消失和環境承載力不斷下降的約束下[1],導致社會勞動生產率逐步下降,出現了所謂的“經濟結構減速”和“產業效率失衡”現象。作為工業發展歷史較為悠久的湖北省,雖已有良好的工業基礎,但其發展長期依賴低成本要素的投入,缺乏對技術創新研發的重視,一直未進入技術密集型為重心的時期,不僅與東部制造強省差距較大,在中部地區也落后于河南省屈居第二。為實現工業的持續發展,湖北省現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需求更為迫切。
3、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來臨
金融危機后,西方國家從危機中復蘇后開始注重制造業的發展,美國及德國等歐洲各國相繼提出《制造業行動計劃》、工業4.0計劃、《未來工廠計劃》等,以求依靠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提高本國抵御風險的能力。而中國現已步入工業化后期,當前的工業化進程與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重疊,發達國家強勁的工業發展將對我國工業化造成沖擊[2]。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新一輪技術提升已經削弱了中國由豐富勞動力帶來的比較優勢,而由于發達國家加大了對制造業的扶持力度,汽車、機械等技術密集型和勞動集約型行業會有國際投資“回溯”的跡象,我國工業項目可能面臨投資不足的困境。據此,現代制造業亟待與信息產業融合,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制造能力,重獲競爭優勢。
4、環境資源對工業發展制約日益凸顯
根據湖北省統計局公布的工業節能情況,湖北省工業結構偏重,六大高能耗行業占全省工業能耗總量的83.2%,且有上升態勢,說明我省重工業技術水平依然偏低。同時據氣象局的觀測數據顯示,武漢市2015年霧霾日高達90天,僅次于2014年的141天,是195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并且不同于過去的是,現如今的霧霾成因主要是工業排放的廢氣等,對人體和自然環境會帶來極大的危害。新常態下,工業發展應更加注重低碳環保,不能再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如何加強對落后產能的整治,發展低碳產業,節能減排,是湖北省面臨的發展難題之一。

圖1 湖北工業發展趨勢圖(2014.11—2015.11)

表1 湖北省相關國家政策(2006年至今)
根據2015年年底統計數據,國家工業增長值基本在6.3%左右,而湖北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值達到8.6%,其工業發展在國家工業發展中起著帶動作用,這表明湖北省充分利用了國家對工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工業發展環境較好(見圖1)。現將從湖北省的政治環境(Political)、經濟環境(Economic)、社會環境(Social)和科技水平(Technological)分析工業企業當前面對的挑戰與機遇。力求通過上述四個角度探究在新常態背景下,湖北省工業發展的外部動力。
1、政治環境(Political)
自2004年國家開始醞釀中部省份崛起以來,中部發展日新月異,并逐漸成為國家經濟增長新支點和工業改革的試驗區。表1為2006年以來,涉及中部省份的相關國家政策。
依托國家“中部崛起”的相關政策,湖北省工業經濟已得到飛速發展(見圖2)。結合湖北省具體情況,2016年湖北省政府制定并公開了湖北省“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方案以及《中國制造2025湖北行動綱要》,為新時期下湖北省工業經濟的高效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十三五規劃”期間,湖北省應順應“互聯網+”的發展潮流,加快推進供給側改革,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湖北省工業發展的新優勢。為了使這些優勢起到充分的推動作用,要求以創新為增長點,借助政策規劃帶來的機遇,統籌兼顧區域發展,實現企業和社會共同發展。
2、經濟環境(Economic)
2016年上半年,全省工業完成投資5843.2億元,工業投資增幅高出全國平均水平8.1%,投資總規模列江蘇、山東、河南、河北之后,全國排名第五位,位居前列;產業投資總量和增幅在中部六省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位。在此形勢下,為了更好更快地推進湖北省產業持續發展,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湖北省政府開展了“421”產業工程,提供400億元財政資金,并向金融機構、大型國企、知名投資機構等定向募集2000億元,同時拉動社會投資1萬億元,為湖北省工業的持續增長提供了資金保障。同時,針對目前工業企業流動資金嚴重不足,企業自有資金緊張,民間投資信心不足等現狀,2016年人民銀行等八部委發布了《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加強了對工業貨幣信貸政策支持,力求為工業企業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3、社會環境(Social)

圖2 2010—2015年湖北省工業經濟規模若干指標對比
據2015年年鑒記載,湖北省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24852.3元,位列全國13位,表明湖北省具有廣闊的潛在市場。首先,湖北省地處中原,交通輻射面廣,承東啟西,溝通南北,具有天然的區位優勢。而近幾年,湖北省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造,擴大公共交通網絡。截至2016年上半年,高速公路里程為6204公里,位居全國第四,進一步擴展了湖省市場。其次,武大、華科等國內著名高校云集,良好的科研環境,有助于加快從知識到技術再到生產力的轉化,為產業結構深化改革提供了內在動力。這些社會因素為湖北挖掘潛在供給,適應生產生活方式智能化、信息化、城市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進一步加快工業改革腳步與產業發展勢頭提供了條件。
4、科技環境(Technological)
《中國制造2025》文件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工業形成了一個以技術和科技為標準,綜合人才、技術、科技等諸多因素的工業評價體系。面對新時期,要以質量為首,提升湖北制造的品質高度。湖北省現已發展具有科技創新基礎的造船、成套設備、醫療器械、精密機床等高端制造業,可發揮本省“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順應“互聯網+”的時代潮流,突破現有的發展模式,在市場競爭中,憑借優質的產品、便利的服務占據有利地位。從本省科技環境來說,湖北省不僅擁有7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其中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是繼北京中關村后我國第二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還擁有中科院武漢分院等71個國家級科研院所。這些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中科院等單位的入駐,無疑會大幅提升湖北省工業發展的潛在動力。
1、改造老工業區,化解過剩產能
湖北作為工業大省,工業基礎雄厚,但很多老工業區技術落后、消耗大、效益少、污染排放大。面對這樣的現狀,湖北省應加快對老工業區技術設備的更新升級,將企業技術改造作為重點,按照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聚—產業集群的方向,促進關聯企業集聚發展,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產業集群區域品牌,逐步淘汰落后產能。
2、發展新興產業,促進結構升級
在工業新興產業中,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湖北目前的優勢產業,具備相當的國際競爭力。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團)具備全國領先的研發水平,參與了幾乎所有光通信領域的專項計劃,研發并推廣了中國最早的光纖傳輸技術、設備和中國第一套互連互通的全光網設備,擁有國內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研發基地。憑借這些技術基礎,并順應互聯網+的時代潮流,湖北省繼續重視光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可以有效促進湖北省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3、開啟綠色發展,帶動第三產業
湖北省要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部分企業進行全流程綠色化改造,將清潔生產的審查擴展到全工業領域,淘汰掉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工業企業,推動工業園區內部循環化的改造,發展建設綠色園區。此外,將一些陳舊無法更新的廠房,與第三產業融合,發展服務業、旅游業,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有效優化產業結構。
4、積極開放開發,拓展發展空間
如今,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戰略一道,形成了“雙雄并立”的格局,加之國家政策帶來的眾多優勢,為湖北省的工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首先,湖北位于內陸中心位置,區位優勢明顯,應把握“一帶一路”契機,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多條與中亞、歐洲各國的鐵路、公路、航空、航道等,為湖北工業的“走出去、引進來”鋪平道路。其次,將財政補貼與銀行信貸政策向新興產業和出口企業傾斜,為工業企業提供資金保障。最后,加快湖北省工業龍頭企業對國際市場的拓展,打造省內制造業企業交流的國際平臺,吸引外來投資并優化外資利用結構,促進對外承包工程,推動對外投資帶動設備及材料出口,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領域,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在促進產業升級中有力推動產業轉移。
5、增強創新能力,促進技術進步
通過結合現有的發展基礎,湖北省跳脫原有的產業優勢,積極在技術等方面開展創新,培育新動力。工業企業應建立起一支創新型的技術研發團隊,加大對研發的投資與重視,并且企業管理團隊也應加大高級管理人才的引進力度,更新管理模式,建立起企業內部完善的創新體制,為企業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同時,企業集團應積極主動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對接,支持接納學生在企業一線進行實習鍛煉,不僅有利于培養“工匠”型人才,也為新技術的實踐應用提供了條件。最后,主動向中小企業開展推廣科技成果,幫助其順利適應新技術和新產品,推動技術的普及,提高工業產品的競爭力。
[1] 張輝:我國產業結構高度化下的產業驅動機制[J].經濟學動態,2015(12).
[2]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呂鐵:第三次工業革命與中國制造業的應對戰略[J].學習與探索,2012(9).
(責任編輯:胡春雨)
賀秋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