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郵電大學 移通學院,重慶 401520)
重慶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探析
李曉燕,葉璐
(重慶郵電大學 移通學院,重慶 401520)
本文根據重慶內陸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的現狀,探析加快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要求。通過經濟發展對外、對內的現狀與研究,提出加強內陸開放型經濟的問題和策略建議。
重慶;內陸開放型經濟;建議
圍繞“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的總目標,重慶全面落實深化改革開放,著力進行開放型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促開放、惠民生、防風險的經濟規劃;重慶經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良好趨勢,在經濟新常態中游刃有余,在全國經濟發展轉型中提升質量增加效益。
重慶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必須結合我國內陸開放型建設政策和重慶的市情實踐,不斷完善國家一類口岸功能,深化在航空、水運和鐵路立體綜合平臺的開放,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發展,同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以及保稅物流中心一道促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發揮“三個三合一”的開放力量,全力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的“重慶道路”。
重慶外向型經濟在兩江新區發展得如火如荼,渝新歐大通道把我國中西部與歐亞各國聯系起來,提升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步伐和高度,成為重慶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五大功能區發展戰略作為重慶現代化經濟建設五位一體的載體和平臺,使內陸的開放型發展效能全市一體化顯著提升。(如以下數據)
由統計數據得出,五大功能區戰略使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均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不斷增強。重慶市邁入4.0時代。
保稅港區經濟影響力輻射四川、湖北等六個省,服務約我國四分之一的人口,具有完備的水、陸、空多式聯運交通優勢,國際集裝箱港無縫對接,高速專用陸路通道和國際機場的互聯互通。長江經濟帶建設處于一帶一路戰略交匯處,延展渝新歐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內陸開放高地建設,逐步形成了水陸空立體綜合交通與國家一類口岸與保稅區“三個三合一”的開放格局。

表1 2015年重慶五大功能區域經濟發展情況指標
成渝城市群建設致力于帶動該區域范圍的城市、區縣新型城鎮化和現代化開發建設,發揮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現代制造業基地的核心引領作用,構建集聚現代化的城鎮群,提升開放型經濟的環境承載能力。
1、對外貿易進出口結構不合理
多數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較低,出口競爭力不強。據統計重慶出口市場的基本情況是:50%以上出口產品都是機電產品,這些產品不但附加值較低而且污染量還大。
2、利用外資結構不合理和質量不高
通過數據分析顯示,重慶內陸開放型經濟利用外資產業結構主要在第二、第三產業上,第一產業外資微乎其微;而行業利用分布情況,又集中在制造業上,此外,利用外資水平質量不高,外資項目多為技術、管理與創新含量不高的原材料加工工業和勞動密集型項目,知識密集型、智能含量高的行業投資少。
3、外向型經濟服務體系不完善,企業受益事倍功半
政府的制度建設,服務機制、體系沒能適應市場經濟全面深化對外開放發展現實的要求,制度、機制供給服務的滯后性和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的缺失,都制約著重慶內陸開放型經濟的建設。
4、對外經濟服務專業性人才、高端人才缺乏
企業普遍缺乏中高級研發人才和高級經營人才。重慶市的人才結構并不合理,處于頂層設計的人才嚴重短缺,居于產業基礎服務的人員也非常稀少,處于金字塔中層的人員供過于求,具有國際業界溝通和對話能力的人才隊伍很小。
5、區域經濟聯合與協作水平不高
重慶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協作水平處于初期現狀,未形成與東部互動合作機制。另外東部各省市對重慶的“對口支援”步伐層次低端,以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為主,在對基礎設施、社會服務發展、科教文衛等方面的協作力度很弱很少。
6、對外經濟發展中創新不高
與國外同類型產業集群相比,重慶計算機產業集群在創新要素投入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如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意生活需求的提高,消費者對創新性的需求越來越大眾化、智能化、多樣化。
7、生態環境問題進一步嚴峻
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占重慶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加大,生態環境破壞總體上呈上升趨勢。生態環境治理所付出的經濟代價也逐年遞增,嚴重制約經濟的協調性、可持續性,最終制約重慶經濟社會的總體實力提升。
1、優化對外貿易進出口結構,提高對外貿易水平
首先繼續保持重慶對外貿易總額逐年提升的經濟發展勢頭,其次,加大出口經濟在質和量上的發展,降低進出口差值,發展內陸健康的外向型經濟。
2、優化外資利用結構,提高外資利用質量
著力提升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營造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研發、新材料制造和裝備制造等產業機會,對已成熟技術技藝、具備較強生產能力的傳統行業,物耗、能耗、污染高的項目加以限制或禁止。引導外商投資現代服務業,如擴大旅游服務業對外開放,引導向附加值高的行業投資,如軟件及技術研發、金融行業、物流信息管理等現代服務業。
引導外資企業與重慶大學城的高校、國家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開展集成創新一體化的外資結構,提高知識產權、專利權、重慶化研發比例,以及投資到發展循環可持續經濟,推進可再生能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等資源綜合項目利用外資。
3、建立健全外貿綜合服務體系
加強外貿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培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加快全市推動外貿服務轉型升級,建設健全適應對外貿易下中小企業需求,通過外貿綜合服務體系建設試點,要加大對試點企業的指導和扶持力度,協調解決試點企業存在的困難問題。
4、培養對外經濟服務的高等素質人才
培養和培訓外貿服務專業、高等素質人才,可以通過高校與企業直接對接合作、現代企業學徒制、政府扶持培養等方法。如高校開設相關專業,通過專業知識學習、實驗室做實驗及參與社會實踐結合,以服務化、高端化、專業化為切入點,集中培養相關技藝、對口操作服務的需要。
5、拓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主導性產業
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培育集群產業占據主導產業發展。如強力打造現代化產業集群,把集成電路、新能源及智能汽車、MDI一體化等高端智能裝備戰略性新興產業。
6、著力推進區域經濟協作發展建設
逐步加快沿江地區與內陸互補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建設,在沿海和內陸、東西區域協作互補聯動下,推動長江經濟帶更好發展,提升重慶在西南地區的經濟實力,帶動促進長江經濟帶城市集群化發展,打造長江經濟帶的有影響力和城市群中心的特色重慶。
7、著力構筑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即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在實現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依舊山明水秀、鳥語花香,所以重慶要重點實施“碧水、藍天、田園、寧靜、綠地”五大行動。通過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構建完整監管環保制度體系,努力實現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做到從源頭控制污染,預防污染,讓生態產業生產總過程保持良好。
促進產業鏈生態化、綠色化、可持續化發展。加強生態全方位保護,全面推進沿江環境污染防治,保育和修復水域流域生態系統,構建全面有效的污染防治體系,構建生態環境風險防控體系。
普及生態文化知識,營造生態建設氛圍和環境,組織開展生態文明宣傳和參與活動,增強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從我做起,人人參與。
[1]李恒: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與模式選擇——以內陸省份為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30-33.
[2]兩江大事記.兩江新區官方網站:http://www.liangjiang.gov.cn/ qjlj_dsj.htm.
[3]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重慶實踐[J].The Word and Chongqing,2015(06):23-25.
[4]王旭明:重慶以支持“渝新歐”為支點撬動內陸開放高地建設[J].特別策劃.重慶大學學報,2014(04):7-8.
[5]張婷、程健:內陸開放型經濟的困局及其模式創新[J].國際經濟合作,2015(1):4-7.
[6]沙坪壩人民政府辦發.沙坪壩區電子信息產業三年振興規劃[R].(2012)158號,2012(09).13.
[7]汪建敏、阮靜:我國對外開放戰略格局的新思路——兼論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J].寧夏黨校學報,2009(6):22-25.
(責任編輯:孫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