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 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構建和諧知識型團隊的經濟學基礎
趙曉波
(吉林大學 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和諧的知識型團隊是這個時代對我們國家的要求與考驗,是知識型團隊的基礎,如能用經濟學的理論來分析團隊成員的行為的管理學范疇內的問題,則會是另一種更加理性、直觀且明確的方式。“人”這一最活躍的生產要素,運用經濟學原理對構建和諧的知識型團隊的經濟學基礎進行探討,不僅局限于西方經濟學范疇,還包括了主要以社會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的政治經濟學。
知識型團隊;經濟學基礎;;生產關系
和諧的知識型團隊是這個時代對我們國家的要求與考驗。知識型人才是知識型團隊的基礎,而他們的能動性會對生產力產生巨大的影響。
如果能用經濟學的系統性、科學性以及統一性較強的理論來分析團隊中成員的行為這樣一種多樣性較強的管理學范疇內的問題,則會是另一種更加理性、直觀且明確的方式。
1、知識型員工的特征
與普通員工相比,知識型員工在個人特質、心理需求、價值觀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著諸多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包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具有相應的專業特長和較高的個人素質;(2)具有實現自我價值的強烈愿望;(3)具有很高的創造性和自主性;(4)強烈的個性及對權勢的蔑視;(5)工作過程難以實行監督控制;(6)工作成果不易加以直接測量和評價;(7)工作選擇的高流動性。
2、知識型員工的需求
根據文中所列舉的對知識型團隊成員的激勵因素的實證分析結果不難推測出知識型團隊成員的需求因素。可以看出,知識型團隊成員的需求雖然有很多種,但是以薪酬、個人發展、工作成就、工作自主四個方面為主要因素。對于他們來說,主要的需求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1)自我發展的需要;(2)工作自主的需要;(3)工作成就的需要;(4)公平與公正的需要;(5)尊重與參與的需要。
鄧小平曾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人卻是可以駕馭科學技術的,因此,人也可以說是生產力的生產力。在以經濟學理論對構建和諧的知識型團隊進行分析時,筆者主要圍繞著“人”這一最活躍的生產要素,從三個角度運用經濟學原理對構建和諧的知識型團隊的經濟學基礎進行探討。當然,這里所說的“經濟學”,不僅局限于西方經濟學范疇,還包括了主要以社會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的政治經濟學。
1、從個人決策角度出發的經濟學分析
(1)權衡取舍的分析。“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句諺語可以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為了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就不得不放棄另外一種我們擁有的或者另一種喜歡的東西。同樣地,在一個知識型的團隊中,其內部成員也面臨著這樣的權衡取舍:為團隊的整體目標努力,或者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個人目標上。在這種權衡取舍過程中,我們會面臨兩種情況:第一,團隊成員的目標與總體目標一致。第二,團隊成員的目標與總體目標有分歧甚至相悖。
對于第一種情況,是我們比較樂見的。當團隊成員為完成個體目標而努力時,那么團隊整體的目標也就會隨之完成。也就是說,當一項工作為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帶來正的效應的同時,團隊整體效應也會增強。雖然只要團隊成員多付出一份努力,團隊整體的效應都會有所增加,但是當努力程度超過一定程度之后,對于團隊個人來說,更多的努力就意味著越來越少的效應程度。也就是說,當工作強度超過某一個范圍之后,團隊成員會出現負面的情緒,進而影響團隊的和諧。
對于第二種情況,需要考慮的因素就會相對復雜起來。這里,我們考慮一種比較極端的情況:團隊成員個人發展的目標與團隊目標完全相悖。而想要改變成員的努力方向,首先要分析產生個體與總體目標相悖的原因:①團隊成員不能認同團隊的文化。②團隊成員對團隊總體的目標理解有偏差。但是不論是上述哪一個原因,團隊的改造都必須從團隊的文化著手。
(2)機會成本的補償的分析。機會成本既是為了得到某樣東西所要放棄的其他東西的價值。對于一個團隊成員來說,如果他選擇為這個團隊服務,那么就意味著他放棄了為其他團隊服務所能帶來的收益。這里所說的收益不僅指以金錢衡量的收入,還包括在其他團隊中可能學習到的新的技能、知識以及因此而積累的經驗。因此,想要構建一個和諧的團隊,那必將要補償團隊成員為該團隊服務時所付出的機會成本。
分析了對團隊成員機會成本的量化的補償,現在我們將這種補償細化為幾種主要的因素:培訓機會、學習機會、職位晉升與薪酬。
培訓機會以及學習機會的供給要視團隊中的知識型成員的需求而定。對于職位晉升方面,如果想要以該種方式為團隊成員的機會成本做出補償,那么必須為成員提供一個比較明確的發展渠道,并且做好明確的職位說明書。讓團隊成員明確自己的職責,并了解自己通過不斷的努力,可以得到一種怎樣的職位提升,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
最后一個補償因素就是薪酬方面,雖然知識型團隊成員對薪酬的重視程度較普通成員來說出于次要的地位,卻也占據知識型團隊成員需求結構中1/3以上的比例。因此,為知識型團隊成員提供一個比較有競爭優勢的薪酬也是不可或缺的。
2、從團隊整體角度出發的經濟學分析
(1)“政府”對和諧的影響的分析。有的經濟學家曾認為如果政府不參與市場的運作,那么市場是可以通過“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來自發地回復到正常的狀態的。但是事實證明,一些經濟因為脫離了政府的掌控非但沒有走向正軌反而走向了徹底的混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市場的運作是離不開政府的監督與操控的。將這一結論應用于本文,“政府”則是指,在一個團隊中的規章制度。
一個團隊是否能夠做到和諧,僅僅靠團隊成員自發的努力是不夠的。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因此合理的規章制度是構建一個知識型團隊的根基與基礎。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①制定出的目標一定要明確;②績效考核時一定要按照既定的績效目標來進行,千萬不能臨時隨意變更,否則很容易讓執行者對團隊的大政方針產生疑惑,進而對公司失去信心;③管理制度一定是對事不對人,即一視同仁,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④在管理運作方面,“一個上級的原則”一定要遵守,否則必然會引起混亂。只有“政府”推出最合適的規章制度,才能有效地消除對于團隊不利的外部性問題,解決團隊內部的矛盾,推動團隊工作的順利進行,最終幫助整個團隊步上和諧的軌道。
(2)公平與公正對和諧的影響的分析。作為知識型團隊的成員,他們不但有自我發展和工作成就的需求,同時他們還會對團隊工作中的公平與公正有著一定的要求。一旦他們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并且這種情況無法改變且長期存在,那么選擇流動到其他的團隊工作則會是他們最終的選擇。
從團隊整體來考慮,一個團隊首先會將效率排在公平之前,以期創造更大的價值。但是對于當代的知識型團隊來說,一味地追求效率而不充分考慮知識型團隊成員對公平與公正的需求,那么“和諧”就只能是空談之詞。
效率與公平具有統一性,兩者必須兼顧。但是效率是前提,因為財富的增長才可能為實現公平提供物質條件。但是反過來,對于知識型團隊成員來說,公平與公正水平的提高,不但會使效率進一步提高,也會使得這個團隊更加和諧。但是在日常的團隊管理中,公平原則往往被忽視,由此造成的人才流失、團隊凝聚力下降、組織目標難以實現的現象屢見不鮮。如何把握公平原則、充分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成了團隊管理者的首要課題。
一個先進的工作團隊應在人員管理和獎懲措施等方面都制定比較完備的制度,這些制度充分體現著公平原則,只要嚴格落實這些制度,就能滿足團隊成員渴望公平的心理需求,起到公平的激勵作用。
本文對構建和諧團隊的經濟學基礎的分析由三個層次的內容構成:從個人決策角度出發的經濟學分析、從相互交易角度出發的經濟學分析、從團隊整體角度出發的經濟學分析。得出的結論可以歸納如下:
個人在為一個團隊服務時,會根據努力所帶來的效應的大小決定付出的努力程度。而這種效應又包括很多因素,就知識型團隊成員來說,除了薪酬因素之外,還包括其發展狀況以及能夠得到的學習機會。此外,個人的努力程度也會受到激勵大小的影響。當一個人考慮一種激勵是否有效時,不僅會考慮自身受激勵的大小,也會將自己所得到的獎勵與其他人做比較。因此,在制定激勵政策時,要同時考慮到橫向比較以及縱向比較。
其次,要想構建一個和諧的知識型團隊,從整體的角度出發,要成分地考慮到團隊成員要求公平與公正的需求。以公平及公正作為構建知識型團隊的經濟基礎,讓團隊成員得到公正的待遇,獲得公平的競爭、晉升與學習的機會,才能使得團隊成員培養出對團隊的歸屬感,發揮最大的潛能,積極地為團隊服務。
[1]寧燁:知識型組織涵義評析及再思考[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28(3).
[2]黃秋風:IT企業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研究[J].企業導報.2009 (7).
[3]畢鐵居:基于需求特征的知識型公務員激勵機制[J].隴東學院學報,2010(3).
[4]王保平:游走于管理學與經濟學之間[J].會計之友,2007(32).
[5]于龍飛:論知識型員工激勵[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5(14).
[6]N.格里高利、曼昆:經濟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44-46.
[7]L.Edivinsion,P.Sullivan.Developing A model for management intellectual capital[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6(04).
[8]高鴻業:微觀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98-400.
[9]M.E.Burke.Knowledge sharing in emerging economies[J].Library Review,2011,60(1):5-14.
[10]Klaus Moser,Heing Schuler,Uwe Funke.The modertating effect of raters’opportunities to observe raters’job performance on the validity of an assessment cent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1999,7(3):133-141.
(責任編輯:閆濤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