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形勢分析”課題組
摘 要:2014年以來,內蒙古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擺在重要位置,謀在新處,改在真處,抓在實處,形成了一批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改革亮點。隨著改革紅利的持續釋放,市場活力不斷激發,全面深化改革成為推動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關鍵詞:改革 實踐 持續深化 思路
一、內蒙古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
(一)系統謀劃、統籌推進,繪就全面深化改革“新藍圖”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和中央部署要求,緊緊圍繞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以“蒙古馬精神”和“釘釘子精神”謀劃和推動改革工作,陸續出臺《自治區黨委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意見》、《自治區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舉措實施規劃(2014-2020年)》等改革方案,改革發展立柱架梁,主體框架日漸清晰,全面深化改革呈縱深推進、多點突破、蹄疾步穩、成效顯著的良好態勢。其中,電力市場化改革、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水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等重點領域改革走在全國前列。
(二)牢記總書記囑托、大膽探索,爭當改革創新先行軍
圍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立了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了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改革了生態保護管理體制。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改革扎實推進,國有林場林區全面停止木材商業性采伐,美麗內蒙古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節能減排各項任務均超額完成,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處在全國前列。
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方面,制定實施了《關于深化農村牧區改革 建立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的意見》,龍頭企業與農牧戶之間的合作方式不斷得到創新,形成了股份合作型、訂單合同型等多種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全區81%的規模以上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龍頭企業帶動農牧民共同致富的實踐正成為內蒙古產業發展新常態。
創新同俄蒙合作機制方面,呼倫貝爾中俄蒙合作先導區建設規劃、滿洲里綜合保稅區獲得國家批復,二連浩特—扎門烏德、額布都格—巴彥呼舒跨境經濟合作區和阿爾山—松貝爾跨境旅游合作區建設加快推進,對俄、對蒙進出口貿易額實現年均兩位數高增長。除經貿領域外,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多層次協商會晤、金融、人文領域等方面的交流水平明顯提升。
(三)結構改革重點突破、精準發力,成效明顯
以產業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出臺《內蒙古自治區關于重點產業布局調整和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資源型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和布局導向。按照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制定配套及相關激勵措施,共同構筑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體系。
簡政放權舉措不斷,公布了三級權力清單和自治區本級責任清單;修訂企業投資項目核準目錄,自治區層面核準事項減少近三分之一;建成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推進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不斷加強。深化涉企收費制度改革,兩年共取消和降低各類收費項目100多項,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25億元;修訂政府定價目錄,取消政府定價項目83個,縮減幅度達到58.3%。
“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全面啟動,企業注冊時間從平均26天縮短到3天。不斷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組建能源建設、礦業、金融、交通投資和水務投資5大集團。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推進蒙西電網輸配電價改革,制定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方案,探索微電網運行電力體制改革試點。
(四)保民生、增福祉,提升群眾幸福感
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臺實施了《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扶貧開發條例》,成為全國少數幾個出臺扶貧條例的省區之一。實行省級領導干部聯系貧困旗縣工作制度,啟動了規劃、項目、干部“三到村三到戶”工作,年扶貧投入居全國前列,資金項目審批權限全部下放到旗縣。建立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機制,實行動態管理,實施易地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教育、醫療扶貧等創新性舉措,其中,金融扶貧工程得到國務院扶貧辦大力肯定,并在全國廣泛總結和推廣。
不斷完善農村產權制度體系,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流轉耕地面積3187萬畝、草牧場面積7200萬畝,居草原牧區省份前列。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城鄉居民收入由2012年的23150元和7611元分別增加到2015年30594元和10776元;城鄉收入比由3.04:1下降為2.83:1。構建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新農合參合率穩定在98%以上,城市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由2010年的277元/人·月和133元/人·月提高到497元/人·月和288人·月。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政,設立創業發展基金,開辟創業服務綠色通道,實施大學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推進創業孵化基地、眾創空間等平臺建設。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架構,實現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覆蓋。優化教育布局和資源配置,25個旗縣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全面實施“四個一”重點民生工程,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牧區生產生活條件。
(五)建設法治政府,社會環境更加和諧穩定
全面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加強重點領域立法,修訂完善《內蒙古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條例》等地方性法規文件。暢通民主渠道,出臺實施《關于公民旁聽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會議的相關規定》。在包頭市、赤峰市、通遼市開展了行政訴訟案件相對集中管轄改革試點。鄉鎮全部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實現了“城區半小時、農村一小時、牧區半天”的法律援助服務圈。
黨的建設制度和紀檢體制改革縱深推進。根據《干部任用條例》,制定了《盟市廳局領導班子分析研判辦法》《自治區黨委管理干部補充調整崗位動議暫行辦法》《自治區黨委管理干部考察辦法》《進一步加強全區縣處級干部管理的暫行辦法》。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將黨風廉政建設的考核權重由5%提高到20%;設置19個單獨派駐紀檢組,17個歸口派駐紀檢組;把全區228個地區和單位納入巡視范圍,實現了派駐機構和巡視工作全覆蓋。
二、2017年內蒙古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
(一)繼續抓好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我區先行先試的三項改革任務
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持續創新利益聯結模式,發展壯大農牧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濟主體。建立龍頭企業誠信檔案,完善維護農牧民合法權益長效機制。引導和支持“訂單農業”發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開展自然資源狀況評估,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健全資源產權有償出讓的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創新資源收益分配機制,完善排污權交易市場。健全領導干部生態績效考核制度,完善環境保護問責制。創新同俄蒙合作機制。加強基礎設施規劃、技術標準體系對接,加強口岸群合作及口岸腹地聯動。深化中蒙俄海關聯合監管合作。加強教育、文化、旅游、衛生等領域交流合作,促進民間交流合作。以“中俄蒙智庫合作聯盟”為平臺,開展政策性、前瞻性研究。
(二)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完成化解任務,借“去產能”培育發展精細化、終端化、差異化中高端特色優勢產能;繼續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用好住房公積金政策;強化政府債務管理和風險管控,做好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進一步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和企業稅負,重點推動結構性減稅;繼續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投入,抓好民生領域70周年大慶獻禮項目。
(三)深入推進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深化黨政群機構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完善配套績效考評體系;健全稅收、土地和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政策,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深化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和產權市場,創新農村牧區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方式;完善國有企業治理和經營模式,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加大非公有制經濟扶持力度,細化扶持舉措;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深化社會民生領域改革。大幅取消下放人口戶籍行政審批事項,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創新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健全就業援助機制;創新精準扶貧舉措,加大對口幫扶、定點幫扶力度。
(四)加快法治內蒙古建設
推進科學立法。堅持立法先行,加強重點領域立法。開展與國家法律法規相配套的實施性立法,提高立法公共參與度。推動立法與改革決策相銜接。加強法制政府建設。加快推進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實施動態管理。堅持集體討論決定,完善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和責任倒查機制,完善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扎實推進廉政建設。嚴格執行廉政建設責任制,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利結構和運行機制。
(負責人:楊臣華 ; 執筆:付東梅 劉軍)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