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埃文斯
盡管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被干旱占據了70%,森林覆蓋率也僅為5%,但絲毫不影響它躋身為全球12個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在澳洲豐富的物種中,作為澳洲哺乳動物代表的有袋類動物一共有141種,其中131種都為澳洲所特有。而考拉,更是如中國的熊貓一樣,作為澳洲的國寶被世人所熟知。
考拉是樹棲有袋類動物,生活在澳洲大陸東海岸,大多聚集在具有開闊樹冠的桉樹林里。在澳大利亞生存著三百多種桉樹,但以桉樹葉為食的考拉極為挑剔,僅選20種桉樹葉作為食物。
成年考拉體長70~85厘米,雌性體重為6~11千克,雄性考拉為8~15千克,最長壽命為約20年。考拉模樣呆萌,大頭、大鼻子和大耳朵,外表看起來憨態可掬,加上背部長滿棕灰色絨毛,腹部則為淡黃色絨毛,整個身體猶如毛絨玩具,更是被人們愛稱為“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
考拉最初本是陸棲動物,但在大約四千五百萬年前,澳洲大陸脫離南極洲,使得陸地的熱帶雨林被桉樹為主的耐旱樹木所取代。于是考拉的先祖也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演變成樹棲動物,其前爪進化成可以“抓握”的“手”,憑此更好地適應了樹棲生活。
也許是由于考拉行動緩慢、生性慵懶,它們一生幾乎都待在樹上,只有在從一棵桉樹轉移到另一棵桉樹時,才會從樹上下到陸地。盡管考拉的彈跳力足以支撐它們在樹枝上遠遠地跳躍,但它們更愿意用強有力的肌肉來抓住樹干睡覺。考拉之所以把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睡眠上,其因有二:一是考拉生性膽小,因此它們選擇晝伏夜出,白天停在樹干上睡覺,夜間才醒來覓食;二是每天長達15~19個小時的睡眠,可以讓它們極大程度地節省能量,這也是考拉能僅靠營養價值極低的桉樹葉就能存活的重要原因。
考拉是獨居型動物,它們長年待在自己的領域,只有在繁衍的季節,雌性考拉才會跨出領地,前往雄性考拉領地交配。完成交配一個月后,雌性考拉便誕下僅有5.5克重的小寶寶。在小考拉出生后的前半年,它們只待在母親的育兒袋里食用母乳;在6~7個月時,會探出頭,食用母親盲腸里排出的半流質食物,以確保自己更好的成長;等到10個月后,考拉母親便會背著小考拉來來往往,那造型煞是可愛。
過去,科學家根據對化石的研究發現,在2000萬年前,澳洲大陸上便生活著類似考拉的動物,證明考拉是澳洲大陸最早的原住民。但在大約5萬年前,土著人來到了澳洲大陸,發現考拉行動緩慢的特性,而對其大肆捕食,使得考拉在很長時間里都成了土著人餐桌上的食物。此外,野狗等天敵的襲擊,致使澳洲東南部的考拉數量一直較少。直至幾百年前歐洲殖民者登上澳洲大陸,土著人和野狗在歐洲人的打壓下開始消亡,但這并沒有讓考拉的安全得到了保障——由于歐洲人追求考拉柔軟的皮毛,反而給考拉帶來滅頂之災。
1919年,昆士蘭州政府宣布,每年有6個月為狩獵解禁期,因此在極短的時間內,便有100萬只考拉慘遭屠殺。這條解禁令雖然在1927年被取消了,但在利益的驅使下,偷獵者還是在短短一個月內便獵殺了超過80萬只考拉。
考拉的數量急劇減少,使得澳洲政府不得不頒布一系列法令,規范人們的捕獵行為,各州政府也建立了“公園”來保護考拉等瀕危物種。但由于澳大利亞實行的是聯邦制,因此各州的保護動物的法律制度參差不齊,五花八門的法律雖說層出不窮,但最終效果卻不甚理想。一些州政府為了發展經濟,甚至還頒布了一些開荒法令,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讓考拉本已惡劣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窘迫。
在澳洲,如果是蝸牛或者青蛙陷入生存困境,可能會被忽略。但考拉作為澳洲最具代表性的物種,政府根本難以忽視。最近幾年,澳洲針對考拉的保護,出臺了更加完善的法律,但除了保護并建立考拉棲息地的條例,其他內容也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所以,新南威爾士州政府才提出,要制定全國性的保護策略,并要求所有保護區及時反饋實施情況。如今,聯邦政府及州、地區政府雖然都已設有自然保護機構,但我們怎樣行之有效地保護考拉,才是民眾所關心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