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杰
每當鼓聲急促、舞蹈激烈時,神靈便附體于薩滿與在場者交談,抑或是薩滿“靈魂出竅”同神靈交流,而完成這一神秘儀式的薩滿常常會昏迷、失語。
圣約瑟大教堂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屋頂為拱形,主鐘樓高約40米,十里之外可見,鐘聲可傳二十里之遙,其氣勢雄偉、壯觀,享譽國內外。
修建三圣宮時,摒棄了宗教間的隔閡,將儒教、道教與佛教三教合一,希望借此升華到“萬物合一、世界大同”的最高境界。



早在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呼蘭河流域就已有人類繁衍生息,隨著歲月的流逝,這里逐漸成為漢族、滿族、回族及其他民族的聚居地,到了近代,西方傳教士也涉足這片古老的土地,使得當地所承載的文化日漸豐富。
在漫長的歲月里,原始的宗教信仰與外來宗教并存,且不斷融合,因此呼蘭河孕育的這片黑土地宛若一個巨大的“宗教博物館”,其中既有原始宗教信仰的遺存,又有清真寺、天主教堂、道觀、佛寺……多樣的宗教場所、古老的宗教習俗,以及形形色色的虔誠信徒,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神奇的往事。
與神靈溝通的薩滿舞從“萬字炕”到“呼蘭”式煙囪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呼蘭河流域的古老祭壇都被一種原生性宗教——薩滿教占據。薩滿教是人類原始社會階段自發產生的宗教,與一般意義上的宗教不同,薩滿教沒有固定的宗教場所,也沒有統一的戒條、戒律,信徒們崇尚萬物有靈,薩滿教的巫師——薩滿,就是人與神靈之間的媒介,而“跳神”則是薩滿與神靈溝通的重要渠道。
跳神,即薩滿舞,是薩滿在舉行宗教儀式時的舞蹈表演:薩滿身穿鑲嵌著獸禽圖案的神衣,頭戴神帽,腰間系鈴,左手持鼓——鈴和鼓既是法器也是伴奏樂器,薩滿根據音樂節奏而跳躍、旋轉,模仿神靈、仙獸的姿態,并大聲頌唱祝詞。每當鼓聲急促、舞蹈激烈時,神靈便附體于薩滿與在場者交談,抑或是薩滿“靈魂出竅”同神靈交流,而完成這一神秘儀式的薩滿常常會昏迷、失語。不過,到了現代,薩滿舞已不再是人與神靈溝通的宗教儀式,而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保存了下來,并對少數民族舞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今,在呼蘭河流域,常??尚蕾p到從薩滿舞改編而來的滿族舞蹈《單鼓舞》和《腰鈴舞》。
在過去,薩滿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跳邪神薩滿,為人驅邪、治病、預測占卜;另一種是主管家族祭祀的家薩滿,在一個宗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呼蘭府志》中就詳細地記載了薩滿家祭的過程:家薩滿二人捧香碟,燒年期香訖,薩滿系腰鈴,持哈嗎刀,族人擊單環鼓,童男二人,擊札板相與樂神,薩滿歌樂三章,每章畢,主祭、助祭者咸行叩首禮……
盡管薩滿教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亡,但這種原始的宗教信仰卻給呼蘭河流域的人們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一到冬季,東北氣溫驟降,萬物被皚皚白雪覆蓋,呼蘭河上結了厚厚的冰,為了在這冰封雪凍的季節中生存下來,人們便發明了溫暖的火炕,而其中的“萬字炕”就深受薩滿教的影響。萬字炕,又名“拐彎炕”“轉圈炕”,由屋內的南、北、西相連的三面火炕組成。薩滿教主張“以西為尊”,所以,萬字炕中的西炕就成了家里的“圣地”,專門用來擺放祭祀的用品,其上方還供奉著“祖宗板”,因此不得隨意坐臥。
此外,當地人還認為煙囪底部是祖先亡靈的棲息之處。在滿語中,人們將煙囪稱為“呼蘭”,不過,這種“呼蘭”式煙囪與一般煙囪不同——煙囪不在屋頂上,而在地上。在滿族傳統民宅中,人們常常把煙囪建在距離山墻一米多遠的地面上,上細下粗,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小塔。這樣的煙囪被當地人稱為“望鄉臺”,相傳,先人的亡靈可以通過這個標志性的建筑找到回家的路,而薩滿在舉行“星祭”時,則會在煙囪旁擺上祭桌,桌上擺放著香碟、米酒、油燈碗,薩滿大跳薩滿舞,而族人則按照輩份面向北方排列,虔誠地表達對“北斗七星”“北極星”的崇信。
河畔的伊斯蘭之光從茅草屋到大教堂
清初定都北京后,大批東北人前往京畿地區定居,于是東北地區出現了“沃野千里,有土無人”的情況。為此,清順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頒布了《遼東招民開墾例》,下令地方官吏懸賞招民:“招來流民,不論籍別,使開墾荒田,永準為業。”于是,伴隨著這批移民的到來,一種新的宗教文化便開始在富饒的呼蘭河流域生長起來——山東、河北等地的回族人舉家遷入,在這片荒蠻之地上建立家園,而伊斯蘭教也伴隨著回族人的遷入而逐漸孕育起來。
1810年,在如今的哈爾濱市呼蘭區呼蘭河的東岸,穆斯林建起了一座簡易的禮拜場所,客居他鄉的穆斯林抱著“奔寺而去、圍寺而居”的理念,在其周圍聚居下來。1877年,眾人集資將這個禮拜場所擴建成了一座四合庭院式的清真寺,其主體建筑為大殿和瑤殿,大殿位于寺院的中央,屋頂為青灰色壟瓦,殿內飾有花卉圖案的浮雕;而瑤殿的殿頂則為渾厚、飽滿的銀白錫窯頂,四角還鑲有龍形雕塑,盡顯莊嚴、肅穆。1955年,呼蘭河水改道,連年東浸,危及寺院,清真寺被迫遷至和平街重建。重建的清真寺依照原寺的圖紙施工,并采用了原寺的建筑材料。長久以來,周圍的穆斯林都在此禮拜。隨著來往的人增多,在寺院外的小巷子里,出現了幾家售賣牛羊肉的鋪子,這些牛羊肉都是寺院內的阿訇按照伊斯蘭禮儀所宰而來,深受食客喜歡。

1902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陸平懷著一腔熱忱,來到綏化市海倫縣,他在海倫縣北部的一片荒地上,建造了三間簡易的茅草屋,開始了自己的傳教生涯。在陸平的游說下,周邊地區的天主教徒陸續搬往此地居住,并將此地命名為“圣約瑟屯”。1912年,當地縣官將圣約瑟屯更名為“海北鎮”,隨著天主教徒增多,原來簡易的宗教場所已不能滿足其實際需要,于是,人們籌建了規模宏大的圣約瑟大教堂。這座教堂的總面積約3600平方米,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屋頂為拱形,主鐘樓高約40米,十里之外可見,鐘聲可傳二十里之遙,其氣勢雄偉、壯觀,享譽國內外。后來,陸平還在教堂四周修建了高2米、厚1米的圍墻,圍墻四角筑有炮臺,炮臺上日夜有人把守,教堂因此免受了戰亂、匪患之苦。從此,這里成了周邊天主教徒向往的圣地,海北鎮也逐漸發展為黑龍江著名的天主教區,在此影響下,呼蘭河流域的天主教堂陸續出現,多達十余所,信徒則超過8000人。
文革期間,圣約瑟大教堂不幸被拆毀,2000年,人們按照當年圣約瑟大教堂的樣式,建造了海北鎮天主教堂,教堂的鐘樓最高點達46.4米,大教堂的后山上還建有六角圣母亭、圣母洞,每年5月的圣母月期間,教堂都會舉辦有關宗教活動。屆時,天主教信徒絡繹不絕,前來做彌撒、拜苦路,以表虔誠之心。
九泉山腰的龍海寺供奉儒、釋、道的三圣宮
1500多年前,道教就已傳入呼蘭河流域,當時有道人奉皇命在北團林子(今綏化市)修建了一座道觀,道觀內立有一塊圣碑,碑上刻有圣旨,碑身鑿龍騰紋理,以示其地位尊貴。世事變遷,這座道觀早已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但碑石卻在風雨的磨礪中幸存了下來,碑石上鐫刻的龍騰紋理與圣旨、誥封字樣至今清晰可見。
到了清康熙年間,東北道教開山始祖郭守真命其弟子王太興在黑龍江各地建道觀、收徒傳法。王太興輾轉來到北團林子,頓生建觀之意——這里是小興安嶺余脈與松嫩平原的連接地帶,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呼蘭河、諾敏河等6條大小河流貫穿全境,形成了依山傍水的格局。此外,王太興還打探到當地有圣碑,便認定這是“道炁長存”之地,于是,在當地人的支持下,他重建了當時的道觀,并取名為“祖師廟”(今慈云觀),開始弘揚道法。
此后,果真如王太興所料,其收度的弟子廣布黑龍江,對黑龍江道教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其中的慈云觀更是香火興旺,每年農歷正月初九、二月十五、六月十九等道教圣日,慈云觀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在那時,慈云觀內經樂裊裊、燭煙彌漫,道人們身著法袍誦經,信眾叩頭敬香,熱鬧至極。
除了道教,呼蘭河流域的佛教歷史也已逾千年,在唐朝,這一帶就已有佛教寺廟,而到了現代,在呼蘭河3.1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上,佛教寺廟甚至多達20座。
從綏化海倫市市區往南5公里處,有一座九泉山,因山的南麓腳下有9孔終年溢出清泉的泉眼而得名,山腰處有一座百年古寺——龍海寺。龍海寺的主持為釋悲賢法師,他是當代高僧慈法法師的弟子,釋悲賢法師最擅長的佛事為“放焰口”,常有信徒不遠千里慕名而來,當佛事進行時,法師坐于主壇,身披袈裟、頭戴毗盧帽,手持搖鈴,口念佛經,并按照儀式往座下拋賜食物,借以追悼亡魂、為活人消災、祈求康泰。
在呼蘭河流域,雖然宗教眾多,卻都相處和睦,在海倫市甚至出現了一座集“儒、釋、道”于一體的寺廟——三圣宮,寺內供奉著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以及道家最高神之一的元始天尊。
三圣宮始建于1923年,創始人為趙圓波三兄弟。相傳,趙圓波本在吉林靈山寺修行,一日在夢境中,他看到一座古寺在郁郁蔥蔥的古木中若隱若現。后來,他與兩位兄弟到達海倫市時,發現這里青松掩映,恰如夢中所見之地,但不見夢中廟宇。三人頓覺這是仙人點化,便在當地修建了寺廟,取名為“三圣宮”,修建時,他們還摒棄了宗教間的隔閡,將儒教、道教與佛教三教合而為一,希望借此升華到“萬物合一、世界大同”的最高境界。這樣的想法得到了眾多宗教界人士的贊同,大家紛紛出謀劃策、捐資出錢,據說,當時的大軍閥張作霖就曾捐贈10萬大洋,歷時20年,三圣宮才最終得以竣工,其總體布局為九宮格,有九九八十一層廟殿,其建筑規模之宏大、壯觀,在當時極為罕見。如今,這里已形成以三圣宮廟宇為核心的三圣宮旅游公園,每年農歷四月十八日,三圣宮將舉行隆重的法會,這一天廟門大開,人頭攢動,慕名而來的信徒多達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