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似海進行的冬捕是一群人的狂歡:在震天的號子聲中,十幾名漁工將大網緩緩拉出冰面,就這樣,第一網魚在萬眾矚目下浮出水面。
在東北漫長的寒冬,缺少新鮮蔬菜,但有了脆生、鮮甜、微辣的泡菜陪伴,即便是外面大雪紛飛,室內的生活也變得溫暖而有滋味。
海倫剪紙以漢族傳統剪紙藝術為基礎,融合滿族、鄂倫春族的撥云子、印麻花等工藝的特點,采用燈煙熏、剪刀剪的方法,具有粗獷豪放的鄉土風格。
千百年來,呼蘭河靜靜地流淌,河流兩岸遍布廣袤、肥沃的黑土,從東北開發開始,這里就成為了黑龍江最富饒的農業地帶之一。世世代代生活在呼蘭河沿岸的人享受著這條河流的豐富饋贈,在長期的生活中,也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與習俗。
呼蘭河畔,靠水吃水的人喜愛釣魚,從而衍生出各種獨特有趣的釣魚方式;在開發東北漫長的進程中,呼蘭河流域的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融合,發展出剪紙、二人轉、皮影戲等具有趣味性的民間藝術;而這條河流孕育出來的各種美味,更成為當地人永遠難舍的味道……
垂釣呼蘭河,釣魚不用鉤冬捕大似海,集體狂歡
潺潺山泉匯聚而成的呼蘭河,水美魚肥,在河里能找到我國北方幾乎所有的淡水魚,而當地人為了獲取呼蘭河的豐厚饋贈,發明了各種獨特的釣魚方式。
在呼蘭河形形色色的釣魚方法中,鈍鉤釣法最悠久。所謂“鈍鉤”,指的是沒有鉤尖的“鉤”,當然,這種鉤也掛不上餌。將粗細合適的麻繩涂上豬血做主釣線,每隔約兩米綁上兩根尺許長的細麻線,一根系上雞蛋大小的面食或豆餅塊,另一根則系上火柴大小的金屬棍做的“鈍鉤”,然后將釣線垂放到河里,就可以“太公釣魚”,等待“愿者上鉤”了。因為用面食和豆餅制成的魚餌耐泡,一整天幾乎不用換餌,釣者下鉤之后無需寸步不離地守著,故而這種釣法又名“懶鉤釣”。盡管鈍鉤釣法看上去很簡單,很讓人懷疑是否真能釣到魚,但在魚蝦豐美的呼蘭河,每次下了釣線,總有不錯的收獲,而且釣上來的幾乎都是一斤以上的鯉魚。這種有著“潔癖”的魚在吃餌之前,要先把進食的環境清理干凈。于是,魚餌旁邊的鈍鉤便被鯉魚當作草根、樹枝之類的雜物,所以,當它們張嘴將“雜物”吸入口中,便會被鈍鉤牢牢地掛住,成為釣魚者的戰利品。
“趟子鉤”也廣泛使用于呼蘭河流域,這是一種更專業、釣獲量更大的釣法,適用于垂釣淺水中的魚。趟子鉤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主線,二是垂掛在主線上的吊鉤。主線一般都有近百米長,一頭系在大石頭上,另一頭則系上浮漂;吊鉤一般用半尺長短的輔線系在主線上,使用蚯蚓、蛤蜊肉、泥鰍、小魚小蝦等活餌。夕陽西下的時候,釣者裝好魚餌,駕船順著水流的方向將一頭固定的“趟子鉤”有條不紊地下到河里,一夜之后再去收回魚鉤,就會有不小的收獲。
除了“鈍鉤”和“趟子鉤”,還有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釣魚工具,那就是“手竿”。人們把針燒紅,彎成鉤形,便成了魚鉤,釣竿用青柳條或竹竿制成,魚漂則是截成小段的高粱梢。這種簡易的自制釣具因為魚鉤沒有倒鉤,魚上鉤后容易逃走,所以比起現代釣具,收獲要少很多。不過,釣翁之意不在魚,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還愿意采用這種最原始釣魚方式的人,大概更看重釣魚過程中的那份閑情逸致吧。
如果說垂釣是一個人的快樂,那么在大似海進行的冬捕則是一群人的狂歡。
“大似海”是一個濕地湖泊,位于呼蘭河畔的肇東市。大似海自古就是天然的漁獵湖泊,盛產鯉魚、草魚、鯽魚、鰱魚、鳙魚,清朝時,這里出產的魚曾作為貢魚專供朝廷和皇族,而原始的冬捕方式一直傳承至今。
每年的冬捕都是當地的盛事。開捕當天,漁工們會早早地來到湖邊,經過魚把頭的有序分工,他們開始鑿冰、拉網,各司其職。當一切準備就緒后,便進行祭湖醒網儀式。幾案供三壇白酒,點三炷香,在充滿薩滿風情的舞蹈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漁把頭頌醒網詞,并行大禮虔誠叩拜,以祈愿冬捕平安,多出魚、出好魚。儀式結束后,魚把頭一聲令下,漁工們便直奔湖中心的下網口,捕魚正式開始。漁工們將長約800米的大網從冰下的一個個鐵鉤子中如穿針引線般穿過、展開,隨后,一個橢圓形的大網徐徐拉開。大約兩小時后,在震天的號子聲中,十幾名漁工將大網緩緩拉出冰面,就這樣,第一網魚在萬眾矚目下浮出水面。這時,在一旁等候買魚的人便迫不及待地開始挑魚、撿魚了,因為冬捕的第一網魚肥嫩鮮香,且寓意吉祥,所以人們會爭相購買,希望圖個吉利。
如今,在大似海每年都會舉辦冬捕漁獵文化節,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上千名游人會聚集于此,體驗漁獵文化獨有的樂趣與魅力。
“魚中珍品”七星魚的美味泡菜和打糕的完美組合
呼蘭河綿延千里,盛產各種獨特的美味,而七星魚就是其中的一種。
七星魚是生存于呼蘭河蘭西段的一種淡水魚,這種魚沒有魚鰓,依靠頭兩側長著的七個小孔來呼吸,故而得名“七星魚”。七星魚的外形近似于泥鰍,嘴部呈圓形,類似吸盤。值得一提的是,七星魚本來是一種長距離洄游魚,靠嘴上的吸盤吸附在體型較大的魚類或者附著在船體上完成長距離洄游。多年前,一部分七星魚由大海洄游至黑龍江,然后逆流進入松花江、呼蘭河,不知何故,一部分七星魚竟逐漸適應了呼蘭河蘭西段的自然環境,樂不思蜀,便放棄了洄游的天性,定居下來,成為當地的特產。七星魚的產量極少,只有在每年四五月份才能捕撈到少許。這種魚少刺,不僅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而且營養十分豐富,能夠滋陰補血、補心通脈,還有促進傷口愈合的功效,被譽為“魚中珍品”。七星魚也是煲湯的上好食材,在我國廣東、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地區享有極高的聲譽,所以盡管價格昂貴,卻仍然供不應求。
除了七星魚,朝鮮族泡菜也是當地人極其喜愛的美食。
在每年金秋的豐收之后,呼蘭河流域很快就被冰雪覆蓋,成為白色的世界。在漫長的冬季,當地人習慣儲存大白菜過冬,而用大白菜腌制泡菜,則是人們在入冬前的大事。
通常,左鄰右舍的婦女會輪流幫助每一個家庭制作泡菜。制作泡菜的步驟并不復雜,首先將白菜洗凈、切好,然后用鹽水漬出多余的水分,接著涂抹調料,這也是最重要的步驟。調料包括辣椒、蘋果、白梨、魚露和蝦仁等,調料的口味各家不同,只有現磨的干辣椒粉必不可少。將調料均勻地抹在白菜上后,再一層層碼入瓦缸壓實,半個月后,經過乳酸靜靜地發酵,原本新鮮的白菜,就變成了爽口的泡菜。因為泡菜的溫度一直保持在常溫下,蔬菜中的維生素沒有遭到破壞,腌制之后還富含乳酸,因此能刺激分泌消化液,幫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朝鮮族泡菜品目繁多,而且即便只是一個品種,也可以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味道。涼食的清爽,加熱后的鮮香,每個主婦都認為自己的手藝最棒。凡喜慶之日,朝鮮族人必食打糕,即把糯米蒸熟,用木槌反復捶打直至粘潤而成。香甜軟糯的打糕配上清新爽口的泡菜,就成了最完美的組合。在東北漫長的寒冬,缺少新鮮蔬菜,但有了脆生、鮮甜、微辣的泡菜陪伴,即便是外面大雪紛飛,室內的生活也變得溫暖而有滋味。而對于生活在外的游子來說,這腌制的獨特味道,總讓他們魂牽夢系,成為他們心中最美的家鄉味道。
農牧漁獵催生的民間藝術海倫剪紙、二人轉和望奎皮影戲
千百年來,漢族、滿族、朝鮮族、鄂倫春族、赫哲族、蒙古族等民族相繼聚集在呼蘭河畔,農牧漁獵,繁衍生息,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也形成了多樣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剪紙、二人轉和皮影戲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有幸在五六十年代去過人民大會堂黑龍江廳的人,一定會被其中的精美剪紙作品《北國風貌》所震撼,這幅裝飾過人民大會堂的獨一無二的剪紙作品,就來自呼蘭河畔享有“剪紙之鄉”美譽的海倫市。
海倫剪紙是一種極具東北特色的民間藝術,它以漢族傳統剪紙藝術為基礎,融合了滿族、鄂倫春族的撥云子、印麻花等工藝的特點,采用燈煙熏、剪刀剪的方法,除了用大紅紙剪花,還多用燈煙熏黑,在剪好、熏黑的黑花紙背面再貼上鮮艷的五彩紙、蠟光紙、金銀箔等,形成花鳥蟲魚、飛禽走獸、人物圖案,具有粗獷豪放的鄉土藝術風格。例如建國十周年前夕創作的剪紙《祖國頌》,生動地表現了全國各族人民愛黨愛國的深厚感情,不僅多次在國內各大報刊發表,還參加了各種藝術博覽會,屢屢赴海外展出。上世紀80年代以后,海倫剪紙又吸納了美術工筆畫、版畫、漢代畫像磚、敦煌壁畫以及藍印花布等藝術處理手法,讓傳統剪紙藝術又增添了古樸、渾厚、精細的特點。題材上則加入了時代人物、家國情懷等內容,突破了傳統剪紙單調的格局。新世紀伊始,黑龍江省文化館主持創作的《京劇剪紙臉譜》,更是海倫剪紙藝術里程碑式的作品。這套剪紙創作歷時長達8個多月,直接創作者多達25人,作品共308幅,達成了國粹京劇和民粹剪紙的完美結合。
除了剪紙,海倫市聞名全國的民間藝術瑰寶還有二人轉。在東北三省,吉林省梨樹縣、遼寧省開原市和黑龍江省海倫市被并稱為“三大二人轉之鄉”。早在清末民初,海倫就出現了以唱二人轉為業的流浪藝人,并在當地產生了一定影響。建國后,當地政府策劃、組織傳承技藝的流浪藝人和當地居民,成立了海倫二人轉民間藝術團。經過幾代藝人的努力,如今的海倫二人轉已爐火純青,享譽世界。
與海倫市接壤的望奎縣,是東北三省文化底蘊最為深厚的縣市之一,望奎皮影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文化遺產。晚清同治、光緒年間,隨著“闖關東”浪潮的興起,河北多名皮影戲藝人來到河北移民眾多的望奎縣,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在1930年前后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皮影戲表演團隊。傳統的望奎皮影戲多以公案、劍俠、征戰、宮廷、市井民俗、寓言故事等為題材,宣講“對國言忠,對親言孝,對子言慈,對友言信”的警世、教化觀點,其中不少經典劇目如《岳飛傳》《楊家將》等傳演至今,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