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芳青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備受社會關注,解決好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只是企業、工廠、機構的個人行為,而且與國家的政策、戰略計劃有直接關系。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招生政策的改變,高校進行擴招,使畢業生人數驟增。在社會經濟非跳躍性增長的客觀背景下,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呈跳躍性增長,就增加了大學生就業壓力和挑戰。分析當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一些制約因素,如國家政策、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學校的專業結構、課程設置、大學生個人定位以及擇業態度等,認為這些都會影響大學生的就業率。
關鍵詞:擴招;就業指導;社會經濟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主要以近三年來陜西省6所普通高校2013屆、2014屆、2015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電子閱覽室和一些文獻資料查閱近幾年來陜西省普通高校全體畢業生就業情況、趨勢,整理、收集和統計相關數據。
2.問卷調查法
根據調查內容系統設計問卷,并發放和收集問卷。統計被調查學校每屆畢業生的總人數、就業人數,并計算各個院系就業率,分析目前高校大學生就業形勢。
3.數據統計法
對收集的有效調查數據進行整理,應用Excel表格工具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近三年陜西省總體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
近年來由于我國房地產以及煤礦等經濟不景氣,使得我國整體GDP數據顯示下滑趨勢。結合高校就業指導中心提供的數據(如圖1)可以看出:(1)陜西省2015年就業率較前兩年有所下滑,特別是高校專科學生的就業率明顯受到社會經濟因素的制約,本科學生都過剩的情況下,專科學生就更不具備競爭力。同時,由于近兩年來社會經濟不景氣,許多廠礦精減人才崗位,這直接影響了學生就業率。(2)陜西省本科生所受到的沖擊不是很明顯,特別是師范類專業的畢業生。近年來陜西省新建了多所不同規模的中小學,這對師范類專業畢業生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同時,由于國家二胎政策的放開,不少教師請了產假,所以有些學校教師明顯處于緊缺狀態。(3)全國高校畢業生近三年平均就業率約為89.00%,而陜西省近三年專科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為83.25%。從數據可以看出,近三年來陜西省畢業生整體就業率低于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說明該普通高校今后的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仍為重中之重。同時,學校應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信息,開展不同專業課程,結合當地經濟政策制度,為大學生就業打好扎實基礎。
根據陜西省就業指導中心提供數據顯示(如圖2),可以看出,中文、數學、化學與化工、外語、生命科學等專業就業率較高,能源工程、建筑工程這兩個專業近年來呈下降趨勢,體育、藝術類的專業基本呈穩定趨勢。調查表明,近年來不少市縣新開辦了許多學校和醫院,所以近年來教育專業,特別是幼兒專業的畢業生頗受歡迎,醫學、衛生等健康專業的學生達歷史新高水平。調查表明,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自身健康關注度提高,不少社區新成立了專門的社區保健醫院,所以解決了不少醫學衛生專業學生的就業難的問題。同時,從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專業間存在一定的就業差距。由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因此導致了勞動力市場供給和需求的不對稱,一方面提高了一些熱門專業就業率,另一方面在促進熱門專業就業的同時也限制了另一些專業的就業熱度,從而凸顯出了專業之間有一定的分化性。
(三)陜西省高校師范專業與非師范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統計分析
1.近年來高校師范生與非師范生人數變化情況統計分析
調查表明,近年來由于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陜西省很多師范類院校逐漸向綜合性院校發展,各高校廣泛開設非師范專業,3年來非師范專業學生人數占專業總數和學生總人數的比例如表1。
2.非師范專業學生與師范類專業學生對就業條件要求統計分析
調查顯示,非師范類學生在校期間的投入明顯高于師范類學生。高投入則意味著期望得到高收入。在校本科期間,非師范類學生每年的學費在4 000萬-10 000萬元左右,如果再加上實踐、實驗等費用的話,那更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導致了非師范類學生對于將來就業過程中的薪水要求普遍高于師范類學生的。調查數據統計顯示,就業后第一個月的目標薪水達到3 000元以上的,非師范類生所占比例為49%,而師范類學生則為41%。同時,調查還表明師范類專業由于專業的特殊性,使得就業方向上范圍比較狹窄,而非師范類專業學生則有充分而廣泛的就業范圍;有一部分學生則傾向于繼續學習深造考研,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傾向于先找工作再工作的兩手準備。將近有7l%的非師范類學生選擇了類似于公務員、科研人員、以及技術類人員等除了教師之外的工作;而師范類專業學生的主要擇業意向集中于教師行業。
可以看出,由于非師范類學生的就業面選擇范圍較大,從而導致了其對于自身期望的薪水也逐漸攀升。這就很有可能導致成一個較為不利的局面,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客觀就業現狀。由于非師范類專業學生可以選擇多方面的就業崗位,同時,他們也可選擇繼續學習深造,攻讀研究生、博士生。自然帶來了他們對于社會預期高收入或高回報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對于選擇了繼續學習深造的非師范類學生來說,金錢上、時間、精力等方面遠遠超出師范類專業學生的投入比例,使得他們對于未來自身社會地位、預期較高收入的期望度大幅提升。
可是,現實社會大學生的就業現狀是,由于當前社會情況的限制,大學生的就業不容樂觀,社會上更多的用人單位傾向于讓初人社會的這些年輕大學們從基層、底層做起,因此,對他們而言,收入就不會太理想。這與剛進入到社會時滿懷理想、激情的大學生的就業標準有著巨大的反差,因此導致了很多剛入社會的大學生頻繁地選擇離職、跳槽,甚至是歇業的情況不斷出現。社會上這樣的擇業惡性循環對大學生的未來和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四)非師范類學生專業畢業生就業困惑原因探究
一般情況下,非師范類學生在教育系統內無法與師范類專業畢業生競爭,在系統外他們又無法與專門院校專業畢業生抗衡,因此使得他們處于兩難的境地。調查顯示,73%的高校師范類專業學生是以教師作為其較為重要的一個職業選擇,通過學習各門專業課程,加之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要求,無形中都在不斷塑造他們作為一個教師的角色。而非師范專業學生由于選擇上的多樣性他們更傾向于走入企業、政府機關、或是科研技術等方面的單位。由于選擇上的多樣性,有時候使得他們“這山看見那山高”,盲目高估和定位自己。這樣也嚴重影響了就業率。數據顯示,可以接受第一個月工資在1 500元以內的,師范專業學生的數量為7%,而非師范類專業學生居然是0%。作為非師范類的學生,顯然他們更加具有市場野心和競爭力。但是,由于他們不甘于從底層、基層做起的心態,也可能導致在就業的時候難免不能較好進行職業定位,在職業的規劃上也可能過于急功近利,這樣更容易導致心理落差。雖然師范類學生的比例僅為7%,但這也說明他們有的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求職理念,明白自己應當如何就業遠比去規劃自己將來的職業重要得多。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隨著高校擴招政策實施以來,高校大學生總體就業率較往年有所下降,并且陜西省大學畢業生就業率與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有一定的差距,各專業的就業率分化較為嚴重,說明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受社會體制和政策導向影響比較明顯。
2.當前陜西省各個院校及專業之間的分化較大,導致了內部的就業結構明顯的呈現出不平衡趨勢。因此,陜西省各高校專業結構應隨著社會需要仍應做出不斷調整、完善。
3.師范類專業學生的就業定位導向比較明確,而非師范類專業學生對自己盲目自信,不能從基礎、底層做起,有時出現“眼高手低”和“這山看見那山高”就業現狀,說明高校在學生的就業教育上仍應該加強。
4.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導致勞動市場對專業人才水平要求越來越嚴格,使得各高校的本科專業畢業生在就業中比專科生更具有競爭優勢。
(二)建議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我們的學校、社會以及家庭和大學生通力配合、共同解決。在就業過程中大學生自身的能力是基礎,學校的教育和培養是關鍵,社會人才市場是保證。根據調查數據分析,為陜西省高校畢業生這一特殊群體的職業規劃、選擇提出以下建議。
1.高校大學生畢業生應自身努力提升個人素質和水平。首先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認真學好各門功課,積極動手、勤于思考,積極參加各種實驗、操作和比賽,為將來進入社會打好扎實文化基礎。積極提升個人交際能力和綜合素質。其次大學生應積極關注相關就業信息,學習和把握好最新的社會就業動態,這樣求職的時候才能夠保證不盲目。根據社會就業現狀和用人單位的要求,來進行擇業,客觀合理地規劃好自己的求職標準、職業理想。
2.學校積極主動與社會多家企業、事業等單位建立市場需求接軌機制,重視專業人才市場的導向作用。進行客觀全面地評估目前的高校專業設置,根據社會發展趨勢考察專業設置是否合理。改變非師范類院校的專業設置集中化、趨同化、課程設置師范化、重視理論、輕視實踐等現象,重視以社會市場為導向的調控機制,對于大學生就業無市場的專業停招或減招,充分地發揮市場調控功能。另外,學校應把對學生的就業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3.精心研究非師范類專業學生辦學規律。調查顯示,目前高校非師范類專業學生的專業設置合理性和招生合理性有待繼續提高。根據社會發展預測未來學生就業發展前景,且及時做出積極應對措施,不能只為了招生而進行招生,要爭取保證學生招得來、教得好、就業高。
4.現階段單單靠學校的力量無法夠很好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政府部門應該給予一定的幫助。政府相關部門應出臺相關的政策措施,積極建立市場用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