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暢
摘 要: 本文結合產出導向法理論,構想了基于這一理論即將運用在西部貴州某高校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探討了該理論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旨在強化西部貴州高校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產出導向法 局限性 可行性 教學效果
1.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快,近年來,貴州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每年的貴陽生態國際論壇、東盟教育周及貴州酒博會、茶博會等活動的開展,給貴州地方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對外語經貿人才及具有國際視野、雙語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人才需求日益緊迫,這一切都會給貴州省高校外語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是,由于貴州地域環境所限,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導致貴州傳統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逐漸顯露出局限性。高校教育存在人才流水線生產、“一刀切”、外語拔尖人才少等狀況,培養出的人才不僅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弱,而且很難適應目前的崗位。這或多或少與高校外語“狹隘的工具觀”(郝平,2009:32)及外語教學課堂“重輸入,輕輸出”(文秋芳,2008)有關。
2.大學英語教學目前存在的局限性
傳統大學英語課堂過多注重形式上的課堂氛圍,以課堂氛圍評價教學效果,忽略老師的主導作用,課堂設計活動并沒有以“學生學習發生”為最終目標,設計任務不能很好地為知識的輸出服務,設計的產出任務不具有潛在交際價值。
目前大學英語課堂仍然存在“重輸入輕輸出”的現象,課堂僅限于教師灌輸和學生成果展示,忽視學生產出任務如說、寫、譯的訓練,因而無法滿足將來職場中對外語學習者綜合運用能力要求的標準。同時,在有限的上課時間里,無法使輸入與輸出實現無縫對接。
當前大學英語課堂考核方式過于單一,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但缺乏評價科學性和過程性。
學生過度依賴教師課堂講解和被動接受,不會選擇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缺乏自我探究和合作學習意識。
針對這些現象,外語屆專家、學者都在孜孜探求外語教學發展的新模式和新理念。2008年文秋芳教授就英語技能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輸出驅動假設,針對的是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并且從心理語言學、職場英語需要和外語教學角度進行了論述。2013年拓展到大學英語教學,2014年年初修訂為“輸出驅動一輸入促成假設”,同年10月在“第七屆中國英語教學國際研討會”上正式命名為“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簡稱POA。
3.理論基礎
作為“本土化”的外語教學理論,產出導向法汲取了二語習得理論的研究成果,以“輸出假說”(Swain 1985)和語言學習的社會文化視角(Lantolf 2000)為理論基礎,提倡“學用一體”的教學理念,將產出活動作為驅動手段(0utput-driv en)和教學目標,將輸入活動作為促成手段(input-enabled)。就教學目標而言,既以輸出為起點,驅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以輸出為目標,學以致用;就教學方法而言,強調產出活動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并將輸出與輸入對接,為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提出了新的教學思路。
POA不同于20世紀和21世紀初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主張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要服務有效學習發生,每設計一個教學任務和教學環節,關注的是學生通過此環節和任務用英語做事,而不是簡單參與,真正體現POA的學用一體。
POA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一種全新的適合中國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的理論。到目前為止,全國僅有8所院校老師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曹巧珍、南京大學王天宇、天津醫科大學夏效剛、中國政法大學張文娟等參與教學實驗(文秋芳,2015)。同時,截止到2016年6月,從中國知網收錄的期刊文章數量來看,探討這一教學理論的論文40余篇,教學實踐和應用文章只有幾篇。因此,如何將這一全新的教學理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尤其是順應當前大學英語課程改革趨勢,在具有財經背景知識的貴州財經大學2015級大學英語范式改革班級的課堂教學中實踐與應用勢在必行。
4.研究思路
產出導向法有三個核心環節:一是“驅動”環節(motivating),教師設計合適的交際場景和“具有潛在交際價值”的任務,激發學生完成任務的熱情,增強學習的動力;二是“促成”環節(enabling),教師提供必要的輸入材料,引導學生通過對聽和讀材料的選擇和加工,獲取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內容、語篇結構等信息,促成產出任務的完成;三是“評價”環節(assessing),即學生完成基本的產出任務或類似的新任務,教師做出即時評價和補救性教學。這三個核心環節是筆者教學設計和實踐的基礎。
4.1實驗法
在2015級參與范式教學4名任課教師共13個班級中隨機抽取8個英語水平相當的班級作為實驗班和控制班,各為四個班。實驗班采用產出導向法教學設計組織課堂教學,即“布置課堂教學任務(教師呈現交際場景)→考察任務完成情況(學生嘗試產出)→教師說明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評估產出”。控制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即“文化導入→文章詞、句、章結構分析→介紹閱讀技巧→寫作模式練習→核對、講解練習”。每一組實驗班和控制班任課教師都是同一人,以便控制其他無關變量。首先對每一組實驗班與控制班前測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兩班是否同質,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教學,分別收集4組實驗班與控制班期末學生學業成績,對成績進行SPSS統計分析,看最終結果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如實驗班成績明顯高于控制班成績,說明產出導向法有利于強化西部貴州大學生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4.2問卷法
對實驗班和控制班700余名學生和4名任課教師發放開放式問卷,收集學生英語學習遇到的困難情境、學習興趣、自我效能感、閱讀焦慮、期望價值,以及學生應掌握語言知識、應具備的交際能力、對傳統教學法和產出導向法的態度等。首先各組實驗班和控制班在學期開始時針對問卷中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問題進行前測問卷調查,看實驗班與控制班的各項指標均值有無明顯差距,然后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各組對照班級的顯著性差異。經過一個學期的產出導向法教學后,學期末對實驗班針對同樣相關問題做后測問卷調查。最后通過專業軟件SPSS對各組實驗班和控制班前測和后測的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相關數據和結論。
4.3訪談法
從實驗班和控制班中各隨機抽取30名學生,在學期開始時針對使用傳統教學法的課堂中影響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進行訪談。學期末在實驗班中對學生和任課教師使用產出導向法教學的情況進行訪談,作為產出導向法實施情況質的研究基礎,也作為論文質化研究基礎。以上主要運用半開放式訪談,即事先確定有關主題,訪談圍繞主題進行,必要時設置一些開放性題目,讓教師和學生暢所欲言。
5.結語
本文只是對文秋芳教授提出的POA理論如何運用在筆者今后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有個初步的構想,要取得預期的效果,仍需在后續教學實踐中不斷加深對該理論及相關理論的了解,并且運用相關基礎理論進行教學試驗,希望能為POA成為推進高校外語教學發展及適合我國國情的“本土化”外語教學理論和方法略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
[2]文秋芳.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構建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理論的嘗試[J].外研之聲,2014(2):10-12.
[3]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與建議[J].外語界,2013(6):14-22.
[4]張文娟.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2).
[5]張紹杰.讀寫危機:當今英語專業面臨的最大挑戰[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