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幼兒園個性化課程是近兩年我園在探索的一種課程形式,它以社團活動為載體,以混齡模式為依托,以培養幼兒的個性、自主性、親社會品質為目標。在實踐中通過對理念、內容、實施、評價的探尋,課程架構逐漸完善,使其真正成為以幼兒為主體的課程。
【關鍵詞】幼兒園 個性 混齡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019-01
長期以來,我國幼兒教育的模式大多以同齡編班和實施大一統的集體教學為主,孩子的交往只局限于同年齡小群體,與整個兒童群體割裂開來,交往面非常有限,同時,在同一內容、同一要求下,幼兒的個性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為了更好地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個性,培養親社會性行為,“幼兒園個性化課程”應運而生。它區別于以往的固定班集體制,將整個幼兒園打通,將全部教育資源整合,是幼兒混齡活動、小組活動與興趣活動的有機融合,既滿足了幼兒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又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同時為他們提供了更多同伴交往、自主學習的機會。
一、承理念,創新引領
個性化課程倡導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以“尊重個體差異”、“追尋主體智慧”、“優化教育資源”、“倡導自由自主”、“促進個性發展”、“培養社會品質”為理念,打破傳統靜態的模式,將幼兒、教師、班級、年段、幼兒園、家長、社區動態串聯,營造一種開放性的新課程模式。個性化課程的實施載體是幼兒社團活動,在這里,我們借鑒和引申了“學生社團”的定義和形式,將幼兒社團活動定義為:為了滿足幼兒興趣愛好的需要,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展,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性品質,由幼兒自主選擇,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序開展的系統性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接觸不同的項目內容、組織形式、教師、同齡不同齡的伙伴,開拓眼界,挖掘潛力,發展特長,形成分享、互助、合作、友愛等終生受益的社會品質。
二、擇內容,適宜有效
在項目內容選擇上,我們結合幼兒、家長、教師多方意見,多維度選擇了適宜的課程內容。
三、促落實,別開生面
在實施過程中,我們以別出新意的項目招生方式、別具匠心的教育教學方式、別樹一幟的家長參與方式營造出“踏實、自主、個性、有效”的個性化課程實施局面。
1.項目招生——別出新意
每學期我們都會開展一場類似大學社團招生的儀式。相關的項目負責老師輪流上臺,向全園幼兒介紹課程的基本情況。隨后幼兒根據自己意愿選擇2個備選課程,經過全園協調統籌確定各課程的最終名單。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自己聽、自己看、自己選、自己報,選自己所愛的,愛自己所選的,主動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2.教學方式——別具匠心
在個性化課程中,混齡是核心組織模式。混齡為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提供了真實的環境,如同在現實生活中就是由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所組成,幼兒在活動中就像進入了一個小型社會,在互動、接觸、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為了促進大小互動,教師采用“充分信任,委以責任”、“甘為支架,慣于拋接”為核心的指導方法,充分利用了異齡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從而促進了幼兒間自主地“教”與“學”,使各年齡段的幼兒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為積極、健康個性的形成奠定基礎。
3.家長參與——別樹一幟
家長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個性化課程實施中,我們積極爭取家長在各方面的支持,開辟了一條家園聯手共育的新道路。首先是材料的支持,家里的廢舊材料、工具等都能成為個性化課程實施的輔助材料。其次是能力上的支持,通過家長自薦、教師推薦等形式逐步建立了家長資源庫,家長志愿者有的可以直接成為個性化課程的開展者,有些則可成為輔助者,大大豐富幼兒園的個性化課程形式。
四、重評價,穩步推進
評價對整個活動體系的建構和實施起到了選擇、監控、總結、反饋、導向等多方面作用,是活動實施的保障。我們在建立個性化課程的評價體系時,將其細化成過程評價和效果評價兩大模塊。
第一,過程評價。活動展示、教研組調研、集中研討是主要評價方式。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觀察活動中幼兒的主動性、參與程度、情緒、交往行為以及教師的管理方式、教學技巧等方面,獲得關于活動開展的第一手資料,隨后通過研討,集思廣益,對活動目標、內容、形式、教師指導、作品呈現等方面進行調整,使課程的開展更加有效。
第二,效果評價。一方面,利用幼兒縱向發展記錄表、作品資料包、匯報展出、談話等方式,從幼兒的角度評價課程效果。另一方面,從計劃、備課、小結、觀察記錄等全面了解活動實施的效果。雙管齊下的評價方式有助于對活動效果進行全方位、多層級、合理、有效的評價,為今后個性化課程的開展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