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風
摘要:學習倦怠對大學生的學業產生不利影響。文章以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它們包括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主客觀因素, 并提出以培養學習興趣、嚴格教學管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營造良好學風環境等若干應對做法, 以補充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學習倦怠;成因;應對
一、學習倦怠的成因
高職生學習倦怠的成因非常復雜,本文主要從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等四個層面分析其成因。
(一)個人因素
1.學習主動性較差。從調查中可以看出,高職生經常在課外時間主動學習的比例只占被調查人數的11.4%,可見,學習的主動性不強,缺乏學習的動力。眾所周知,學生進入大學后,就失去了高考的動力,而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比較多,有些學生就產生了“不知做什么,不知怎么做”的迷惘心理,如果不能及時排解,可能導致心理困惑。對于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學生,則會出現沉迷網絡游戲、厭學等情況,導致上課經常遲到、逃課,如果任其發展,會影響到其他同學,產生學習倦怠的連鎖反應。
2.學習目標不明確。調查顯示,只有6.8%的同學制定學習計劃,47.3%的同學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有不少同學認為學習是為了畢業后謀求好工作,學校就是傳授謀生技能的場所。在這種價值觀驅使下,使得學生逐漸形成了一種短視和浮躁的心理,在調查中還發現不少同學在課外大多選擇睡覺、網絡游戲、逛街等,適當的娛樂是必須的,但用過多的時間去娛樂,是一種消極對待學習的態度,忽視了學習重要性。
3.專業學習的興趣不濃厚。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有115人對自己的專業興趣不濃厚或想轉專業,占被調查人數的23.6%,可見“學非所愛”是高職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主要是現行大學教育制度下,學校專業招生規模基本定額,大規模轉專業的操作性不強,有同學選擇去輔修其他專業,但畢竟是少數同學的行為,不能滿足多數同學的需求,而對于不感興趣的課程,又不得不學、不得不考。這種情況下,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自然無法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筆者認為,學生專業學習不濃厚,主要原因有:一是考上冷門專業或社會需求量不大的專業,擔心“畢業即失業”;二是學生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有些學生在不了解本專業的情況下,就片面地認為本專業不好,要轉專業;三是學校的教學質量存在不足,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等。這些因素都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長期以往會缺乏學習動力,失去學習興趣,必然產生學習倦怠。
(二)家庭因素
在回收的問卷中有農村學生383人,城鎮學生105人。研究人員與部分學生進行談話,了解到他們的家庭境況千差萬別,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有三種不恰當的類型:一是“強迫型”。主要是不少學生是獨生子女,身上承載了整個家庭的希望,父母往往把一生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能實現自己未實現的理想,一定要好好學習,今后考研考公務員等,這樣使得孩子背負過重的心理負擔,壓力增大,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更加厭惡學習;二是“推脫型”。例如有一個家長了解到孩子在校經常曠課時,就認為是學校沒有管理好,要求輔導員嚴加管教。其實,該生從小嬌生慣養,個性強,無論怎么做思想工作、制度約束都無效。家長的這種推卸責任的行為,是不利于該生學習問題的解決,也會影響她今后的身發展;三是“漠視型”。如有些農村家庭,父母沒有文化知識,對孩子的學習漠不關心,只想讓孩子早點畢業,找一份補貼家用的工作,以減輕家庭負擔,這種漠視子女學習的態度會導致學習動機受挫。
(三)學校因素
l.生源質量不高,學習動力不足。從每年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可以看出來,高職生大都從第三批A、B線錄取,生源質量普遍不如本科類院校,有些學生是被家長“逼迫”來學校讀書的;有些學生來校為今后考本科做準備;還有些學生干脆來“混日子”,拿個文憑等。如果用這樣的心態來讀書,學習質量和效果不會好,學習倦怠情緒必然蔓延。
2.學習風氣較差,考核方式不科學。目前,不少高職院校實行的是“2+1”等教學模式,即兩年時間在校學習,最后一年實習。在“寬進寬出”的高職院校,只要他們能進入高職校門,很少有人擔心不能畢業,整體學習風氣差,例如晚自習學習的學生少;即使補考很多課程,也不會被勸退;遲到、無故曠課現象突出等,這些都導致了不少同學產生得過且過的心態,學得麻木且無味。此外,高職院校對學生考核方面也缺乏獨特性,主要以閉卷考試為主,側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能力。這種考核方式不符合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實操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考核方式未能起到督促、激勵的效果,從而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教學及管理松懈,助長學習倦怠。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還是較寬松,如一些教師放松對學生的常規教學管理,對學生上課遲到、早退及曠課不過問、不記名,布置的作業過于簡單,很少有實操性、團體性作業,學生的學習壓力不大,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在平時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對于違紀學生的處理也較寬松,主要以談話處理為主,對于經常曠課的學生,會給予違紀處分,這往往只起到一時的警示作用,治標不治本,一段時間之后學風又松懈。
4.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在調查中發現,學習倦怠與教育教學質量有關,約有34.9%的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方式不滿意。主要表現在教師照本宣科、教學內容枯燥、知識不更新、教學方法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等。一直以來,高職院校的授課方式還是以課堂講授為主,實踐教學為輔,因師資水平有限,教學質量總體一般。這種情況下,產生了學生上課低頭玩手機、上專業課看英語等不正常現象,這必然影響到學習的效果,也是學習倦怠的體現。
(四)社會因素
1.就業壓力增大,學習積極性不高。計劃經濟時代,大學生順利畢業就會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基本沒有就業壓力。然而,隨著高校的大規模擴招,畢業生的數量激增,造成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同時,高職生沒有學歷優勢,只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種形式的考證、培訓班之中,然而整個社會對技術型人才的重視程度還不高,這打擊了高職生學習的信心,讓他們感到焦慮、無奈、渺茫,嚴重影響到學習的效果。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的擇業機制尚不健全,就業中不合理、不公平的現象依然存在,如就業中還存在靠權勢、走關系、弄虛作假等,給畢業生造成了心理上的失落感;招聘單位的招聘條件過于苛刻;就業與學習成績并不直接掛鉤,學好學壞不會直接影響就業等。這對于剛畢業的高職生來說是不公平的,也挫傷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社會風氣不正,價值觀念扭曲。目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使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必然對高職生的心理產生深刻的影響。近些年來,所謂的“官二代”“富二代”“拼爹時代”等負面信息的頻頻出現,使一些學生產生了“干得好不如生得好”“讀書無用論”“沒有學歷也能掙大錢”等錯誤觀念,使得學生開始懷疑讀書的價值,“學習到底有什么用”“不如早點走向社會去掙錢”,這些不良的社會價值觀念使得他們漸漸地對學習失去熱情,學習動力也隨之降低,產生學習倦怠現象。
二、學習倦怠的若干應對做法
(一)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校可以通過教學講座、學術論壇、社會實踐、實操模擬等方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專業前景、培養目標等內容。教師運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興趣。學生通過觀察、借鑒等方式掌握專業學習方法,合理安排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有效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學以致用,增強學習動力,以減少不良因素對學習的負面影響,不斷推動學習效能感的提升和學習目標的實現。
(二)嚴格教學管理,重視學風建設
優良的學風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礎,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保證。因此,必須把創建優良學風作為校風建設的核心,嚴格教學管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完善日常學生管理制度,針對早退、遲到、逃課等不良現象進行嚴肅處理,對于嚴重違反教學規定的學生,進行辭退,逐步形成制度型的長效機制,不能松懈,以防止不良學風蔓延;二是完善課程體制。學校應根據社會實際的需求,開設課程,淘汰沒有市場的課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三是改革考試制度。高職生的優勢在于實操能力強。所以,在平時的考試過程中,應減少應試考核,多增加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的實操性考試。
(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質
學習倦怠是一種心理問題,只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問題,但被不少學校忽略了,為了維護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學校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如開設預防學習倦怠的心理學課程或舉辦講座、心理咨詢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到學習倦怠的相關知識。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關心,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標,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學習,樹立學習的信心。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水平
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質量是高職院校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改變學習倦怠現象的重要舉措。一是需要加強在職教師的培訓,提高其教學水平,如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參加高級別的師資培訓,提高其教育方法;派出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訓,使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等;二是從企業中聘請一些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工程師、技師等來校兼職授課,以提高教學的實操性等;三是提升課堂教學的“興趣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通過現場演示、錄像教學等手段,使教學內容由抽象變具體,由復雜變簡單,由刻板變生動,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四是教師應努力與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教師可以使用討論法、模擬情景法等,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注重教與學的結合,讓學生主動思考。同時,教師要站在“以生為本”的角度,用親切的態度、平等的人格和富有情感的語言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讓學生有熱情參與到教學實踐環節中去,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也使課堂氣氛更加融洽,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五)打造校園和諧文化,營造良好學風環境
校園文化是一種滲透在學校一切活動之中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綜合文化成果,它是學校的靈魂所在。為此,可以通過營造一種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環境來陶冶學生情操,如在校園內開展各種文體活動、知識競賽、職業技能大賽等,使同學們在學習之余,開拓知識視野,寓教于樂,增長知識,陶冶情操,主動學習,樂于學習。
(六)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促進良好學風的養成
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外不可替代的一種獨立的教育體系,是育人的起點和基點,有其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為了學生的學業,家庭成員有責任和義務與學校一起做好教育工作。在調查中,有些教師積極與學生家長聯系,讓家長知曉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與家長共同探討育人和學校管理方面的措施,如郵寄獎懲的相關資料給家長;與家長溝通其子女的逃學、休學等相關情況等。這些措施使得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補充,對預防學習倦怠有所裨益。
當前,社會不良風氣是導致學習倦怠的重要原因,如全社會范圍內尚未真正形成尊重知識的良好氛圍;一些企業的用人制度尚未完全落到實處;大學生擇業中不合理、不公平的現象依然存在等。這些現象導致一些學生感到迷惘,喪失學習的信心。為了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減少學習倦怠現象,有必要營造有利于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落實“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理念,宣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引導學生認清使命,明確奮斗目標,努力學習,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構建公平、合理的就業機制,創造良好的選人用人環境。目前,社會上的種種不公平的就業現象層出不窮,如很多用人單位招聘前先是學歷限制,然后要求有工作經驗,以及相關從業資格證等。此種情形迫使學生花費大量的精力財力投身到各種兼職工作、從業資格考試中去給自己增加求職的籌碼。誠然,某些崗位是需要學歷、工作經驗等條件,但是有些企業招聘文員、內勤、助理等基層崗位都需要本科學歷,這無形中挫傷了高職生求職的自信心。因此,希望社會能為高職生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完善人事制度和就業市場制度,盡快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合理的競爭機制,以促進高職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總之,預防學習倦怠情緒,需要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積極引導和幫助高職生克服學習倦怠情緒,使其早日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廣東省高校學生工作專業委員會編.學生工作的釋義與構建[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
[2]黃衛平,李潛.大學生學習倦怠原因及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3]劉晶.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其應對策略[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3,(1).
[4]曾玲娟.解讀當代大學生的學業倦怠[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5,(4).
[5]王文珍.大學生學習倦怠研究的再思考[J].社會心理科學,2012,(7).
■ 編輯/呂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