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紅++張興華++謝子殿++呂一波
摘要:文章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任務,針對當前工科學術研究生實踐能力不強,嚴重制約研究生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的問題,結合工學研究生的特點,提出通過做好頂層設計、科學制定培養方案,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完善質量保障體系、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有效地促進了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學術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
我國于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重啟了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由于當時高等學校教師和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奇缺,加快培養教學型和科研型的人才成為當年設立學位制度和培養研究生的唯一的和首要的目標,授予的學位類型是學術型學位,這是當時我國研究生培養的目標和定位;1991年,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所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的專門人才,設置了專業學位。在此之前我國學位并沒有學術型與專業型的區分。
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和知識結構上的不同。專業學位主要面向社會的產業部門培養能滿足各行業特定職業專業需求的專業化人才,其目的重在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學術學位主要面向學科及專業需求、培養能勝任在科研單位和高校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的專業人才,其目的重在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設立兩種研究生培養類型,通過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更好地滿足經濟發展不同領域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但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國家的經濟模式向市場化資源配置轉型和連年擴招,造成畢業研究生總量每年成倍增加,加上許多用人單位在選用教科研人員時都要求博士學歷,所以,現在大多數工科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從事教學或科研是不可能的,而大中型企業及非傳統的教學科研單位逐漸成為接收研究生就業的主體。這就要求他們應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才能勝任工作崗位職責的要求。但是學術型研究生基礎理論知識較扎實,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卻相對不足,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學術研究生的多元化需求,因此,面對新形勢,如何根據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特點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就成為許多研究生培養單位所面臨的一項緊迫而重大的課題。
一、認識工科學術型研究生培養中實踐能力的重要性
實踐能力是保證個體順利運用已有知識、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所必需具備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總和。雖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重在學術研究能力。但人的知識、思維、方法、原則、精神是無法分割的,研究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實踐能力的培養,即使是學術型的研究人才,也不能不掌握應有的方法與技能,不能不具備應有的實踐能力和經驗,這對工科研究生來說就更為重要了,因為工科就是將基礎理論應用于工程實際,不但要重視基礎理論、科學技術和經濟效益,更要重視工程應用、社會效益,勇于開拓、善于創新,而這一切,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所以工科學術型研究生在培養過程中,在注重理論學習的同時還必須要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從目前實際教學效果來說,學術研究生普遍存在著實踐能力不足的嚴重問題,這已成為制約學術研究生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的瓶頸。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生的培養機制、教學模式和質量保證體系無法滿足人才培養要求。
因此,各研究生培養單位都在積極探索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與新舉措,以提高培養質量,滿足社會需要。
二、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對策與路徑
黑龍江科技大學緊密圍繞提高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這一主線,主動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對學術型碩士人才需求的變化,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教學模式及加強管理建設、制度建設、條件建設、體系建設等措施完善質量保障體系,使研究生實踐能力和在學培養質量得到了全面提升。
(一)做好頂層設計 ,科學制定培養方案
研究生培養單位實施研究生教育的指導性文件和主要依據是培養方案, 提高研究生實踐能力首先從科學制定培養方案,做好頂層設計入手。按照國家對學術型碩士學位最新的要求,結合我校學科專業優勢和特色,著眼于社會發展長期需求和學生的終生發展目標,“堅持規范性與創新性相結合;立德樹人與學術素養相結合;社會需求與學科特色相結合;基本知識與基本學術能力相結合”的原則設計培養方案,構建并實施了以“六個一”培養機制為核心的學術型人才培養體系,在此基礎上形成“項目+基地+導師團隊”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實踐表明,由于人才培養方案有針對性,培養路徑完善,確保了培養目標的達成,實現了人才培養規格、能力與用人單位需求的無縫銜接。
(二)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
按照實用有效,知識、能力、素質培養并重的原則,對理論和實踐教學進行改革創新;理論教學突出工科的工程特點,基于“以用促學,以用導學”的思想,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的有機結合,根據各學科人才培養目標和不同專業需求,實施“理論基礎+案例分析+實驗驗證(或模擬訓練)”三元式理論教學模式。其中案例選擇要求具有工程性、典型性、實用性和關聯性,使理論教學融進實踐的元素。深化實踐教學改革,科學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實施“課內實踐+職業資格實踐+專業實踐”三段式實踐教學模式;使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在保證學科核心課的理論學時基礎上適當增加課內教學實驗,以實驗為載體將理論和實踐能力培養有機結合,達到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二是在加大校內實驗室及實踐基地建設的基礎上,優化校內實踐教學資源,打破學科壁壘、實現實驗室開放共享,結合不同學科專業職業資格的特點及要求,開設有針對性的實驗及相應的工程實踐訓練,提升學生對未來職業的適應能力;三是深入校外產學研聯合培養實踐基地參加不少于2個月的企業真實工作環境的專業實踐訓練,通過在學實踐服務于職業發展需要,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三)完善質量保障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是科學制訂培養方案。二是從培養目標出發,強化教學過程管理,控制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保障研究生培養各環節的順利進行。三是加強實踐基地建設。發揮我校學科優勢,通過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協同創新和技術服務,有選擇地與一批科研條件好、技術力量雄厚的單位建立了穩定且能滿足實踐要求的研究生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完成校外實踐鍛煉提供條件保障。四是加強導師隊伍建設,通過“六制”,建立了一支師德高尚、水平高的導師隊伍。導師資格制,擬申請聘任碩士導師者必須通過導師資格遴選;導師注冊制,獲得導師資格者,每年須通過導師注冊方可招收碩士研究生;導師崗位聘任制,獲得導師資格注冊并招收了研究生的導師,學校履行聘任手續;導師破格聘任制,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及科研業績突出者,可破格聘任為導師;雙導師制,為強化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有效利用校外科技、教育資源,實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聘任校外優秀的教科研人員作為兼職研究生導師,與校內導師共同指導研究生;導師崗位考核制,導師資格有效期為 3年,期滿所有導師須參加新一輪導師資格遴選。五是建立了學校督學、二級學院督導和研究生評教的三級質量監控評價保障體系,實現過程管理和目標管理相結合的研究生培養評估制度,確保出口的質量關。由于構建了科學的質量保障體系、人才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能做到管理上規范化,制度上科學化,條件上實用化,體系上系統化,保證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三、實踐效果
通過上述措施的實施,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實踐能力明顯提升。我校2013屆和2014屆碩士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95%以上,居于省內高校前列,2013屆和2014屆碩士畢業生的學位論文全部通過省學位論文專項合格評估。2013屆、 2014屆、2015屆學術型碩士生公開發表專業學術論文 788篇,其中 SCI、EI和ISTP 檢索論文 43 篇、外文學術論文 56 篇;分別主持完成省級和校級研究生創新科研課題 31項、10項,參與完成國家、省、市級等各類科學課題 418 項;獲得國家和省級研究生競賽獲獎 21 項;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60項。
參考文獻:
[1]傅維利,劉磊.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與高等學校教學模式的選擇和重建[J].教育科學,2008,24(3).
[2]楊叔子,彭文生,吳波,吳昌林.四論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很重要——紀念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建校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重要講話一周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3]董星,趙振民,董如國. 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基本學術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J].價值工程,2014,33(8).
[4]董如國,董星,趙振民.地方高校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六個一”培養的理論與實踐[J].經濟師,2013,(8).
■ 編輯/呂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