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晨晨
摘要: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市場資源的開放,政治的民主,經濟的飛躍,各種各樣的文化在我國交匯交融,進而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出多元化態勢。在多種價值評判標準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價值觀互相碰撞的窘境,隨之道德沖突問題也層出不窮。那么,在今天這種價值多元化背景下,我們又該如何進行價值選擇并在選擇中保持本真的自我呢?文章試圖從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理論和儒家的自省觀里尋找答案,以求為處于困惑中的人們提供一個思考的視角。
關鍵詞:價值多元化;向死而生;自省觀
一、“向死而生”與自省觀的含義及其關系
(一)何謂“向死而生”
20世紀初,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提出了一個重要理論觀點——“向死而生”。“向死而生”的主要觀點是:人在面臨死亡時,通常會認真地深思自己做事的意義,把握住存在世界上的每一分時間,增添自己生命里的意義,趨向自己最本真的存在。然而,當死亡遠在我們摸不到的地方,我們就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即在實際中我們對生活有一種“畏”,在“畏”的促使下,我們就會莫名地不知所措,從而淪為常人,在常人中尋求一種安全感,失去了獨立的人格,被他人的意志所奴役。海德格爾“向死而生”觀點的主要意義在于:當我們在做事時,應把死亡看作是最本己的可能性,這樣就可以從沉淪中清醒過來,自由地選擇自己。如此一來,“向死而生”理論就為我們怎樣認識匆忙而又短暫的一生,又怎樣有意義地度過匆忙而又短暫的一生,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為現今我們如何看待各種各樣的價值觀點,又如何在各種各樣的價值觀點中做出選擇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
(二)何謂儒家自省觀
自省,即是自覺開展思想教育,反思自己日常舉動,找出失宜失態之處加以改正,使自己日趨完善。形象的說,自省即是自己自覺地發現自家之病,以便及時克制。正如宋儒理學家朱熹所說:“人不自知其病者,是未嘗去體察警省也。”(《朱子語類》卷十二)按照朱熹的觀點,人們沒有發現自己的缺點所在,是因為人們沒有認真地反思自己。自省是中國古人所倡導的一種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一個人如果善于自省,則能使自己對自省保持清醒、正確的估計,并能在道德上做到自律。再者,自省是一個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過程,因此自己的缺失應通過自己在事后不斷反思去自覺發現、自覺認識。那么,在今天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我們是否走得匆忙了呢?我們是否應該停下腳步反思一下自己的成就與過失呢?我們又是否在奔跑的過程中偏離了本來的軌道呢?儒家提出的自省觀或許可以給我們些許啟思,為我們不斷在做事中剖白自我、提升自我指明一個前進的方向。
(三)“向死而生”與自省觀有何關系
近年來,隨著國外文化的大量涌入,一些新的思想觀點在我國悄然傳播,這些新的觀點與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沖突,大部分人在這種情形下顯得不知所措,不確定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該堅持的,什么是該放棄的,可能原先不以為然的行為,現已變得司空見慣。“向死而生”理論就試圖引導我們把當前的決定當作是生命中最后的抉擇,這樣我們是否還會倉促地做出選擇呢?這一理論迫使人們追溯出自己最本真的價值選擇,擺脫沉淪中人云亦云的奴役,找到屬于自己內心呼聲的存在。那么,這樣一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即我們所選擇認同的價值觀是否都是正確的呢?我們自己的快樂又是否建立在了他人痛苦的基礎之上?這時儒家的自省觀就給了我們答案。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試想,道德高尚的古人通過不斷反省自己所作所為是否正確、圓滿來修身,今天的我們是否可以借鑒呢?因此,“向死而生”理論和儒家的自省觀,這一前一后的選擇、自省都為處于價值選擇困惑中的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價值多元化背景下重新審視“向死而生”與自省觀的緊迫性
(一)價值評判標準喪失
從傳統意義上講,這些道德規范通常是無可置疑的。這種道德價值觀教育形式表明:在社會共同體內部,道德價值觀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社會價值評判標準是統一的。而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價值觀多元的現代社會,統一的道德評判標準已不復存在,道德價值觀的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悄然喪失,再也沒有統一的道德規定人們應該怎樣道德地生活,怎樣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正確合理,這就意味著人們必須在各種標準中找出自己的道德底線。不同的價值觀念之間是平等的,它們通過平等的競爭,爭取其對人們生活的指導。這樣一來,人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價值觀,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二)引發價值多元化困惑
之所以會出現道德困惑,是因為社會缺失評判善惡的標準或是存在著多種評判標準,道德價值觀的不唯一性使人們在行為上無所適從,在精神上無所依歸,以至于人們面臨選擇時無從選擇。在傳統社會里,人們清楚自己做會受到贊揚,做什么會受到斥責。然而在一個價值多元的社會里,怎樣做才是合乎道德的呢?對此,人們常陷入一種道德困惑之中。其次,是道德價值目標上的困惑。在傳統社會里,道德評價標準是確定的,道德價值目標也是確定的。但是,在價值觀多元時代,一種觀念倡導著一種行為方式,許許種種的觀念都有屬于自己觀念的標準,我們該傾向哪一個成為了選擇的難題。
(三)面臨道德價值沖突
在傳統的道德價值觀社會中,道德沖突相對來說容易得到解決,因為不同道德價值之間往往具有一個絕對的終極價值。但在如今標準不一的社會里,統一標準的消失既拓寬了選擇空間又增加了人們判斷是非的難度系數。道德價值觀的沖突會使個人處于茫然無所適從的狀態,人們內心原有的道德責任感,由于道德評價標準和道德價值目標模糊而陷入選擇的困境之中,為了擺脫選擇的困境,有的人會以冷漠的態度對待一切。另外,不同價值觀念群體即使聚集在一起,也會為了避免產生矛盾而刻意保持距離。所以對于道德沖突,如不及時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可能會更加激烈,很有可能引發種種社會問題。
三、價值多元化背景下重新審視“向死而生”與自省觀的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自我的道德認知
現今,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利益群體,他們都有自己所認同的價值追求及思想觀點,而不同的價值追求與思想觀點會不可避免地發生碰撞與沖突。這樣一來,就需要我們認清多元化的價值取向,認真分析各種各樣利益群體的多元化需求,進而樹立自我的道德認知,找到自己遵守的原則。所謂“知者不惑”,道德認知是指一個人在矛盾沖突的道德情境中,能夠正確快速地做出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一味地順從現有的條條框框。而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理論和儒家的自省觀引導著人們對各種各樣的價值追求和思想觀點首先進行全面的價值澄清,最終找出自己所認同的價值觀,在這一過程中人們自我的知情意行也都有了全面的提高,誠然道德認知能力也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二)有利于進行正確的道德判斷
何以稱之為道德判斷,所謂道德判斷是指不同的個體根據自己原有的觀念對事情、行為方式進行是非評判的過程,這一過程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隨著認識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提高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甘心沉淪于常人之中,常人如何享樂,我們就如何享樂,常人如何生活,我們就如何生活,常人如何判斷,我們就如何判斷……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理論與儒家的自省觀就給了我們向這種庸庸碌碌生活方式提出挑戰的勇氣和自信,促使我們在進行價值判斷時,把握好自我的那個天平不傾斜,在進行是非判斷、美丑判斷的過程中切實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斷水準。但有一點需要注意,我們在進行判斷中應該把握好經權的原則,即把握好原則性和靈活性的問題,從而更恰當地更好地培養求真向善尚美的理想人格。
(三)有利于做出本真的道德選擇
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總是處于具體的環境中,在每一個具體環境中我們都有屬于自己的角色,比如在學校是學生,在家里是閨女,在戀人面前是女友,不同角色有時會出現一些沖突,所以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認知,以便在面臨掙扎時能夠快速地做出最本心、最符合自己想法的選擇。不管我們自己是否意識到,我們一直都在面臨道德選擇,如我們是否應該將撿到的物品歸還失主?是否在公交車上應該主動讓座?是否看見行乞的弱者施以援救等等。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生成自己的價值觀念,并通過對生活中假惡丑的辨別,真善美的體驗表現出來。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理論與儒家的自省觀就要求我們從日常生活所面臨的選擇中,通過自己的體驗、實踐、感悟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進行本真的價值判斷,最后通過內心的認同外化為價值選擇。
參考文獻:
[1]王敬華.道德選擇研究——以價值論為視角[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張錫勤.中國傳統道德舉要[M].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
[3]唐凱麟.西方倫理學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 編輯/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