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慶
美術課程本質上是一門具有濃厚人文性質的課程,其主要以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為基礎來展開美術教學,使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的細致觀察來感受生活的樂趣,抒發情感,體會美術課程內在的人文精神,增強對美術課程的理解,體會美術課程在人文層面體現的內容,展現美術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美術課程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一般來說,美術教學主要從觀念、內容和體驗層面來詮釋它的美。現在的美術不單是“術”,更要挖掘它的“美”,不能只注重于手上的“操作”,更應從人文精神層面去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努力提升美術教學的綜合成效。我們從以下三個層面來解析人文精神與美術課程的融合。
一、改變美術課程的傳統觀念,在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
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使得美術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審美藝術也不斷地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們的美術課程不能只片面強調美術技能的教學,而將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拋在一邊,應通過美術課程的教學,提高學生對于美術欣賞的學習和認識,從而加深其對美術文化、美術歷史及美術中蘊含的人文價值的認識和理解,增加學生的美術文化底蘊,促進其在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讓美術課程不枯燥,不呆板,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挖掘美術課程中的人文價值,注重利用美術課程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早在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已經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觀點,朱光潛、宗自華等人也提出利用藝術改造人性人心的主張。由此可見,我國的先輩們早已認識到了將美術課程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重要性。可以說,美術教育是一個多元化的教育,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生活中,人們對某一物品的使用,首先考慮的不是功能性,反而把美觀放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見,各行各業都有美術的身影。所以,我們的美術教育不僅僅要向學生傳授相應的美術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以“以人為本”為指導,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積極大膽地進行課改,加深學生對于美術發展史、思想史等方面的學習,增強其對美術歷史、文化等人文價值的理解,促進學生在增長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能培養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幫助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二、人文精神應貫穿美術教育始終
人文精神其實是一種觀念和態度,其強調要重視“人”的價值,呼吁人對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包括精神追求、心靈追求及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標志之一,是對人全面、協調、和諧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而人文學科則是體現和承載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它注重人類普遍價值的實現,是探索和“打開”人文精神的重要橋梁。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內核和靈魂,人本教育以塑造、培養人的人文精神為終極目標和歸宿,美術課程是典型的最能體現人文特征的學科之一,其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美術綜合及審美藝術能力,發展學生的審美情趣,在培養學生掌握相應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為注重通過美術課程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當前,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學生仍被過分地要求掌握相應的美術技術和技巧,甚至要求死記硬背某些作品,違背了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初衷。事實上,人文精神應貫穿于美術教育的始終,要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強化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和實踐,體會美術課程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這樣才是成功的美術教育,才是新課改所期望的美術教育。
三、人文精神在美術教育中的作用
美術課程作為當前基礎教育階段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凸顯著濃厚的人文精神,可以說,人的理想、個性、品質、智慧等人文特征都內蘊于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藝術作品中。早些年,紐約時報就刊登了一篇“人文科學”與“專業技能”的區別的文章,認為“單單投入一門專業技能并不足夠,否則這個人會是有用的機器,而沒有和諧發展的人格。更為重要的是,要對不同價值觀有所了解和生動的體會。他必須對美、對善感應靈敏,否則,他縱有專門知識,也不過是一條訓練有素的狗,而不是和諧發展的人”。所以引導學生將美術知識、技能與其自身的情感、個性觀的發展相結合是十分必要的。
總的來說,提升美術文化素養是美術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它能有效地促進受教者的美術技能和人為素質的全面發展,缺一不可。人文教育就是以人為主要對象,把人的精神、意志放在首位,發展人的個性,取長補短。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美術底蘊不同,接受教學的方法也不一樣,所以結合人文精神可以大大地拓展他們各自的發展空間,取長補短。使不同類型的美術人才能更快地適應社會,帶來更多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
總而言之,素質教育下的美術教師應有意識地在日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加強人文教育,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需要指出的是,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可能是一個長期的曲折過程,需要教師充分加強教育教學研究,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種資源,充分實現現代美術課程與人文精神教育的共融共生。
(重慶巫山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