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元



摘 要:良好的濕地環境有益于周邊生態環境的改善,幫助調節氣候、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但隨著人類營造活動的開展,更多的原生濕地與人類社會相互接壤,原有的生態循環斷裂。面對人類社會的大面積擴展,原生濕地已然失去了競爭能力,被農田、堤壩、村莊、城市等取而代之。此時,不論是單方面依賴自然循環的原生濕地還是依靠人工設備運轉的人工濕地都難以使濕地維持長期穩定的狀態。
針對濕地開發的需求,建立起保護機制的同時、以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合理運用濕地資源,將對中國未來城市發展以及正在經歷的社會轉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濕地景觀;生態修復;景觀設計
一、濕地概念
(一)什么是濕地
濕地是存在于各類水域系統與陸地系統之間的生態系統,種類繁多且分布十分廣泛。對濕地的定義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是1971年,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簽署的旨在保護和合理運用全球濕地資源對的公約——《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中的定義:“不問其為自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
(二)濕地類型
通常我們理解的濕地是位于河流、海域、湖泊周邊的自然沼澤地,或是利用人工方法模仿出可供觀賞、種植有典型濕地植物的景觀園林。而本文所指的濕地則包括了所有擁有水生環境的場地。
因此,濕地依據其不同的水生環境類型可分為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濱海濕地、人工濕地。
(三)濕地景觀設計理論
關于濕地景觀尚無完整獨立的理論體系,現有的理論大致可分為:
1.基于生態恢復理論、基礎生態理論、景觀生態學的生態恢復濕地公園設計,強調始終貫徹以濕地的生態恢復為核心,有效改善現有不良的生態循環,著重研究濕地生態系統中的能量交換,各個景觀元素以完善生態過程為目的進行設計。設計常以濕地水系的整治,當地林地的保育,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興建等措施為主。如美國永樂國家濕地公園,以改善水質、控制污染、野生動植物群落恢復等手段實現對濕地的修復(圖1)。
2.以生態旅游為出發點的濕地生態旅游設計,著重討論濕地環境對于生態旅游的容納量,以游客的景觀感受為需求,利用濕地特有的景觀形態及豐富的生物群落為游客創造多樣的景觀感受。但由于濕地生態本身脆弱,外來的干擾很容易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保持濕地景觀的持續性發展及控制游客容量是此類濕地設計需要改善之處。
3.基于濕地生態保護恢復的前提下關注游人游憩空間及人群活動模式的濕地景觀設計。對游客行為模式的探討涉及生態布局、場地空間、游憩形式、設施服務、科普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既需要游客與自然生態之間的相互隔離、又需要盡可能滿足游憩功能的需要,達到人類活動與自然循環的平衡。如香港濕地公園,在緩解濕地生態保護壓力的同時,以展示濕地景觀形成良好的科普教育,充當了社會濕地資源交流的中心(圖2)。
二、濕地景觀設計案例研究
(一)美國Hackensack濕地保護區生態恢復及管理
1.背景概況
Hackensack濕地保護區位于新澤西州低丘谷區,是公路、鐵路運輸最繁忙的地區。Hackensack濕地保護區同樣是河流濕地,由名叫Hackensack的河流在低水位處形成的自然濕地。由于靠近紐約州,所以工廠密布,故而工業污染、濕地水位下降、水系污染嚴重、外來生物的入侵等問題使得Hackensack濕地同樣面臨著面積急劇萎縮的遭遇。
2.設計策略
Hackensack濕地保護區躋身于高污染的環境之中,修復時不僅需要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同時需要十分注重對生態的恢復,修復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對退化的濕地進行修復,設立大面積的濕地永久保護區。
(2)對蓄洪能力進行調整,以改善當地的生態機制。
(3)進行區域內產業類型的調整,拒絕高污染產業的橫行,以構建適合當地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
(4)重新開辟曲折蜿蜒的河道,以拓寬的湖面河水加以聯系。由于處于河流低潮區,潮水對沿岸的沖擊減弱,大量蘆葦枯萎堆積,阻塞河道。重新疏通的河道加快了生態修復的進程,創造了更為豐富的水陸循環的新境。
(二)中國西溪國家濕地實際恢復案例
1.背景概況
杭州屬浙北平原,系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的南緣部分,地勢平坦,是受流水沖擊而成的沖積平原。西溪濕地位于杭州西湖流域,面積達12平方千米,屬于河流濕地。濕地內部河流充盈,水網密布,占到濕地總面積的70%,植被覆蓋率達到80%。
當地居民以魚蝦養殖為生計,因此濕地內魚塘星羅密布,保持了傳統的生活方式,以村落的形式聚集,線狀分布在河岸周圍,魚塘周邊建有漁民長住的小屋,散布在田埂之間,漁民通過漁船穿梭于村莊與魚塘之間。相連的河流不僅為魚蝦養殖提供了水源及營養物質的輸送,也為棲息在這片濕地的其他物種創造了賴以生存的條件。
2.問題分析
與其他濕地一樣,由于工業化的發展與城市的建設,西溪濕地同樣面臨著面積急速萎縮的困境。起初,濕地周邊部分地塊被企業廠房占據,隨之大量的工業污水肆意進入濕地水系。另外,隨著居民對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原本單一的魚蝦養殖業不足以滿足當地生產需求,一方面家畜養殖業逐漸擴大;另一方面由本土居民自發的旅游業大大迎合了現代社會城市居民對自然的向往,這兩者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新型污染源,許多有害物質來自人類社會,這些污染源的產生大大超出了濕地原有的自凈能力,特別是對濕地水源的污染,直接影響到濕地內所有生物的安危。
除此之外,為了便于運輸、大量公路的修建直接破壞了濕地形態,阻斷了野生動物的遷徙路線。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帶來了房地產業的進駐,原本良好的生態環境成了住宅的一大賣點,不受限制的人類活動開始滲入濕地深處,使得原生的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
3.設計策略
西溪濕地的修復重建分為三個層次進行:
(1)設立以桑基魚塘、柿基魚塘為基底的“濕地核心保護區”,以保持原生態群落。
(2)保持部分原生濕地為主,限制住宅開發的“低密度開發區”多以本土居民的回遷房等以傳統村落的線型形態布置,保持了江南水鄉民居固有的鄉土風貌。
(3)是緊貼城市邊緣的“高密度開發區”,是作為濕地與城區的交界處,同時包含了濕地地貌與城市地貌的區域(圖3)。
此外,水系的處理是重建濕地生態群落的重要步驟,西溪濕地在重建過程中以原有水體為基礎,住宅區域則以組團的形式相互串聯,在各個組團內設置各類人工濕地與原有水系相互串聯,構成整個濕地大環境,形成整體的水循環,并配置以原生濕地植物,以增強濕地的自凈作用。
參考文獻:
[1]成玉寧,張祎,張亞偉,戴丹驊.濕地公園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2]印紅.對我國濕地保護問題的思考[J].濕地科學,2003.
[3]雷昆,張明祥.中國的濕地資源及其保護建議[J].濕地科學,2005.
[4]王麗學,李學森,竇孝鵬,劉冀,石志強.濕地保護的意義及我國濕地退化的原因與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2003.
[5][美]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6][美]索爾克,[美]沃克.彈性思維: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社會——生態系統可持續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加]哈夫.城市與自然過程——邁向可持續性的基礎[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