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山
中國的地方國有資產總量與中央國有資產總量基本相當,在黨中央國務院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指引下,近年來省市地方國資國企改革的實踐如火如荼,其中上海、山東、重慶、廣東、深圳和四川等省市更是敢為天下先、爭當排頭兵,發揮國資國企改革的引領作用。這些省市引領改革的掛帥者是誰?掛帥者如何“撲下身子”抓落實?改革先行省市的進展與成果又有哪些看點和啟示?
省市主要領導親執帥旗
縱觀上海、山東、重慶、廣東、深圳和四川等地方國資國企改革先行省市掛帥者,呈現出幾個顯著的特征。
掛帥者都是各省市的省(市)委書記或省(市)長。省市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旗幟鮮明地抓落實,在統籌各項改革任務中,突出國資國企改革在地方工作的主線地位;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有利于帶領大家一起“定好盤子、清理路子、開對方子”,在國企改革的重大關鍵問題上及時拍板定調;主要領導親自掛帥,還有利于解決黨中央明確的改革任務如何在地方精準落地,統一改革執行中的思想認識問題,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深化改革的合力。在國資總量規模大的省市,大都采用主副帥配置,省(市)委書記或省(市)長掛主帥,省市分管副職或國資委主任為雙副帥,有的國資委主任由省市政府秘書長擔任,這種主副帥的領導分工和配置,有效加強地方國企改革決策和執行環節的無縫鏈接。
地方國資國企改革先行省市均為經濟大省、直轄市或經濟改革前沿重鎮,主要領導基本上是中共中央委員(有的還是政治局委員),他們對深化改革具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與大局意識、看齊意識和主動意識。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認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是關鍵的一招棋。”“上海已經到了沒有改革創新就不能前進的階段。這不是空洞的口號,是綜觀大勢、著眼全局、立足實際得出的重大判斷。”“抓好上海工作,要始終心有大局。越是國家經濟轉型的重要關頭,上海越要為全國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當前上海發展最大的大局,就是圍繞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這個工作主線,加快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山東原省長郭樹清指出,國有企業是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必須在“走在全國前列”和“爭當排頭兵”中發揮表率作用。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認為,“四川正處在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的關鍵時期,國有企業大有可為,也應當大有作為。”
這些掛帥者對省市地方國資國企改革主動布局謀篇,起步早、抓得實。掛帥者親自搞調研、摸情況、把方向、定方案。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科學謀劃,推進國資國企改革親力親為,主持省委常委會議通過《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快、準、穩、實”的思路和要求。“快”就是搶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擴大有效投資的政策機遇,充分利用廣東推進珠三角地區轉型升級和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大好時機,加快吸引各種市場主體參與廣東國資國企改革;“準”就是學習、吃透、全面把握中央和省里的精神;“穩”就是堅持做到因企制宜、嚴格規范,切實避免急于求成、一哄而上、一賣了之;“實”是結合各地各企業實際,明確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確保國資國企改革真正取得實質成效,絕不一味追求比例,絕不搞“花架子”。國資國企改革起家的重慶原市長黃奇帆,早在十八大之前就開始國企改革的謀篇布局,2013年醞釀和準備。每項改革都經過調研、專題討論、政府常務會議、市委常務會議的層層把關。重慶市委市政府2014年4月29日發布《關于國資國企改革的意見》,文件一出臺就得到中央深改辦、國務院國資委的關注,也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肯定,中央深改辦、國務院國資委還印發簡報介紹重慶的做法。中央企業和地方國資委負責人工作會議上,國務院國資委安排重慶與廣東國資委做大會交流。作為全國改革窗口和試驗田的深圳,時任市委書記馬興瑞強調“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及其配套文件精神,深入謀劃改革思路與舉措”。深圳特色的“1+12”改革文件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主要體現市場化、大創新、開放型、加強黨的領導四個特色,繼續領跑全國的國資國企改革,“1+12”改革文件也得到國務院國資委的肯定。
領導者特質鐫刻地方特色
改革先行省市的掛帥者不僅具有高度的政治素養、豐富的高級領導崗位工作經驗,而且都是學有專攻的專業型領導,在帶頭推動地方國資國企改革精準落地的同時,也把領導者的特質融入于各省市的改革實踐之中,形成風格不同的鮮明特色。
韓正對上海國企改革定位指出,“實現動力轉換,上海要勇于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不但走在全國前列,還要走在世界前列,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體制機制,營造政策環境,推出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和科技項目。核心的核心是集聚人才。要有大格局,用更靈活的政策,面向全球招納英才。”上海在地方國企分類改革上,首創“競爭類、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三分法,配套推進國有企業分類治理和分類監管。韓正認為,“上海正處于發展主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創新將成為上海面向未來發展的主要動力,謀劃‘十三五發展,任務更重、要求更高。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新情況,上海的國資國企,無論是競爭類,還是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都要以更加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全力以赴深化改革、創新發展。”
航天人出身的馬興瑞同樣具有創新發展的強烈意識。曾是哈工大最年輕的博導,曾任哈工大航天工程與力學系主任、哈工大副校長,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等職務,后又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總經理;2013年被任命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航天局局長、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等職務。轉崗深圳市委書記執掌帥旗,他在國企改革中更是力推創新發展。深圳市國資國企改革中創新轉型亮點頻出,在全國地方國資首個出臺綜合性創新政策文件及考核、激勵、創新成果轉化等相關制度,穩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場化選聘、管理層和核心骨干持股、并購重組等多項重點改革,2016年市國資系統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6%,利潤增長39%;通過打造金控平臺,推進實施“一區多園”模式;農產品、免稅、天健、振業、特發等18家企業分獲“深圳百強企業”和“深圳質量百強企業”。深圳各區也創新各具特色的國資監管體系,唱響深圳國企改革創新“好聲音”。2016年深圳安排自主創新專項資金2965萬元,獎勵扶持項目51個;首次對優秀創新團隊和特殊人才予以重獎,獎勵資金達495萬元。全年扶持109家企業掛牌新三板,累計達308家。圓滿完成全國“雙創周”主會場任務,“北有中關村、南有深圳灣”口號嘹亮,深圳灣品牌享譽海內外,獲得國家發改委的贊許。中央企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座談會在深圳召開時,時任國務院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張毅指出: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對全國改革特別是國資國企改革發揮了很好的引領帶動作用,深圳的一些做法已經走在全國前列,并且有條件有能力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深水區的國企改革多的是“難啃的骨頭”,最硌牙的部位無疑是處置“僵尸”企業。山東省迎難而上,把專門設立的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改建為全省第一家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從事跨產業投資運營、資產管理。山東省副省長王書堅分管國企改革,深諳國企體制的弊端,“過去是用管機關的辦法管理國有企業,管得太死,企業離市場很遠。”“決策效率低,責任不明確,機制僵化,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國企改革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能不能適應市場和社會”。在“僵尸”企業的處置過程中,不搞“一刀切”,培育整合盤活一批,資本運營做實一批,關閉破產退出一批,最大限度提升國有資產處置效率和效益。截至2016年7月底,該省已累計處置各類“僵尸”企業235戶,上半年處置49戶,妥善安置職工4萬余人。山東大刀闊斧的改革勇氣和魄力,自然與主帥郭樹清主政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操盤特大型國企商業銀行的豐富閱歷,以及兩次獲得國內經濟學界頗富名聲的孫冶方經濟學獎的專業灼見與改革魄力緊密相關。
具有中央組織部、中央編辦和省組織部長期工作經驗的王東明,在國資國企改革中十分重視人的因素,國企改革關鍵在于“人的利益調整”,“人的市場化”成為四川國資國企改革的看點,系統推進“人的市場化”成為四川國企制度改革的核心。四川在推進董事會制度中,突出解決“人”的問題。近期改革目標是:力爭2017年全部實現經理層市場化選聘制度,出臺落實董事會選人用人職權、董事會選聘高級管理人員等規范性文件。2015年7月,長虹集團正式啟動總經理市場化選聘工作,在四川省率先構建起“外大于內”的董事會,明確長虹控股集團公司董事會、董事長和經理層的權責,完成管理層的市場化聘任。將經營權、人事權、分配權、部分投資權全部下放,控股公司不干涉子公司的具體經營活動,原本2700多人的集團總部縮減到300多人。長虹改革效果很快得到體現,2016年前三季度長虹控股公司實現規模收入727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6.2億元,同比增長698.29%。王東明還對國企的關鍵少數——國有企業負責人提出四點要求:一要有強烈的責任心,精打細算、殫精竭慮、用心盡力;二要不斷提升職業素養,尤其要加強學習,真正懂市場、懂經營、懂戰略、懂管理;三要保持干事創業精神,有把企業做大做強的雄心壯志,克服小富即安、不思進取,不斷推進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四要有社會責任感,重視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講究經營誠信,守住人生底線、不觸法律紅線,樹立良好社會形象。
黃奇帆從擔任重慶市長后,重慶在全國GDP增速方面拿了3個第二名、1個第四名和2個第一名。10年前黃奇帆就組建重慶的國資經營平臺,5年前籌劃外匯結算離岸中心,被坊間譽為“懂金融的市長” 。此輪國企改革,黃奇帆創設“母雞說”再次語驚四座,“母雞說”牽出的重慶市混合所有制改革敢為人先、令人矚目。重慶通過集團層面混改、企業改制上市、基礎設施PPP、設立股權投資基金、企業員工持股“五條路徑”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探索建立形成國有資本有序進退、合理流動的機制。形成三個層面的投資基金參與混合所有制的創新:一個是民營企業可以單獨或者抱團成立并購基金;第二個是有的國有企業可以變身為重慶的“淡馬錫”;第三個是有資產無債務,有投資不控股。“母雞”產業基金和民營企業可以混合,和央企可以混合,和地方國企可以混合,和上市公司也可以混合。混合誰就影響誰,就可孵化出一大堆混合所有制的充滿市場活力的“小雞”,既可以通過混合及混合比例的變化來體現政府意志,還可以使政府不受監管的拖累。重慶政府通過原本補貼給企業的各種產業扶持性質的資金,吸引社會基金投入跟進,建立用于工、農、商、科技、文化、旅游六個產業的基金。政策連續實行五年,每年投入資金25億元以上,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孵化出一批混合所有制的“小巨人”企業。難怪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曾說,黃奇帆的經濟發展策略跟自己認識的一些其他地區的干部的構思相近,勝出的地方有三點。其一,奇帆的構思比較有系統,也比較清晰。其二是,他做出來的大氣。其三最重要,遇到難題他能想出解決的妙方。
改革春潮未有盡期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引下,地方國資國企改革之勢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
在各省市黨委的堅強領導下,省市主要領導親自掛帥、議決改革重大決策,說明推進國企改革措施精準落地,必須要有強有力的領導“中樞”,省市主要領導親自掛帥、親臨現場,從把握改革正確方向、深入調查研究、精心謀篇布局、找準問題對策和完善工作架構,到部署推進重大改革措施,一批批帶有地方特色的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相繼出臺,一項項具有標志性、關鍵性、引領性作用的重大改革舉措陸續推出,以破竹之勢推動國資國企改革如澎湃春潮,滾滾向前;也說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要求黨的高級干部“注重提高政治能力”“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善于觀大勢、謀大事,自覺在大局下想問題、做工作”激勵與督促“黨的高級干部要自覺經常同黨中央對表,校準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出:黨的各級領導干部作為執政興國的骨干力量,是毫無疑問的“關鍵少數”,并多次對高級領導干部落實黨中央決策和務實工作提出“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要親自抓、親自管,確保貫徹落實不走偏、不走樣”等要求,已構成省市主要領導“行權為公、實干興邦”的政績導向激勵體系,也成為推進本輪國企改革深化新動能與新方式。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縱觀地方國企改革先行省市的共性特征,都是省市主要領導親執帥旗,依據有利于提升國企經營質量和經營活力、有利于國企轉型升級與做強做優做大、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與增進福祉的原則,準確判斷改革趨勢,親自掛帥精準落實改革舉措,攻堅克難創新推進各具特色的地方改革,已然形成“百花齊放”局面。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的自貿區建設、創建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管資本”為主、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落實董事會職權制度、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和提質增效等改革熱詞,正不斷奏響國資國企改革進行曲中的高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