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虹

[摘要] 目的 觀察微創臨床路徑應用于心血管介入治療患者中的護理效果。 方法 選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療的心血管患者176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88例。所選取的患者全部接受常規護理,常規護理完成之后對觀察組患者施實微創臨床路徑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對心血管疾病及其治療的有關知識了解程度、患者對護理工作者人員工作的滿意程度以及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 結果 觀察組患者對心血管疾病及其治療的有關知識了解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以及對護理的滿意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微創臨床路徑應用于心血管介入治療患者中的護理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滿意率,減少住院時間,可以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 微創臨床路徑;心血管介入治療;護理效果;滿意率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4-0143-03
Analysis of nursing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clinical route on patients tre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
WEI Hong
Shenyang Red Cross Hospital,Shenyang 11001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nursing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clinical rout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76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ho underwent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3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88 patients in each group. All the selected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care. After the routine nursing was completed, 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clinical route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about th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ts treatmen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nursing workers and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knowledg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ts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In addition, 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satisfaction with the nursing were also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clinical route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rate and reduc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Minimally invasive clinical route;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Nursing effect; Satisfaction rate
在我國臨床研究中,介入治療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經常使用的治療方法[1]。介入治療相對其他方式的治療而言,對患者的傷害往往能夠降到最低,不過因為其伴有一定的風險,所以目前臨床應用還并非特別普遍[2]。此次研究選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療的心血管患者176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分析微創臨床路徑應用于心血管介入治療患者中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療的心血管患者176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將所選取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88例。所選取的患者全部符合我國有關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標準,同時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療。176例患者全部在知曉情況下參與此次實驗研究,同時簽署相關同意書。對照組男53例、女35例;年齡37~81歲,平均(53.46±2.14)歲;病程1.5~6年,平均(4.14±1.27)年;心血管疾病類型:高血壓性心臟病31例、冠心病20例、心律失常23例、其他14例。觀察男52例、女36例;年齡35~80歲,平均(53.78±2.34)歲;病程1.2~7年,平均(4.37±1.28)年;心血管疾病類型:高血壓性心臟病30例、冠心病21例、心律失常24例、其他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選取的患者全部依據常規的護理方法實施護理,主要包括下面幾點:首先,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實際上絕大多數患者人在入院接受治療之后,其心理往往會受到來自醫院大環境的影響,不良的心理情緒往往也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患者在院的治療效果,所以需要讓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最大限度的消除病人緊張以及焦慮的情緒;另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護理工作人員要盡可能積極地和患者實施必要的溝通,熟悉病人的擔憂,有目的性的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詳細解答患者的疑慮,積極地幫助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信心;其次,對患者實施環境護理。患者在入院之后護理工作人員應該根據病患者的需要營造一個舒適的住院環境,讓患者可以在病房內得到最佳的休息,在真正確保病房整潔的同時還需要盡可能的保證病房可以及時地進行必要的通風,保障病房內最適宜的溫度與濕度。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微創臨床路徑:首先,制定微創表:由本科室的主任或護士長、相關主管醫生、主管護士成立對應的護理小組[3]。患者在入院接受介入治療之后對其有關的信息實施采集處理,結合患者的不同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的實施護理,總結不同患者的不同特點[4]。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需要以時間為橫軸,以獲取的治療、信息以及檢查為對應的縱軸,制定對應的微創路徑表[5];其次:充分遵循微創路徑表實施相關操作,必須要由主管護士向患者接受醫院和科室有關的具體情況,告知患者其路徑表的有關作業和內容,使患者和患者家屬能夠最大程度的接受此次研究與調查。
1.3 效果判斷
1.3.1 患者對治療以及疾病有關知識的熟悉程度 使用我院自制的問卷表對患者實施問卷調查,分析患者對治療以及疾病有關知識的熟悉程度。總分為100分,優秀:80分~100分;良好:60分~79分;60分以下則表示不熟悉心血管介入治療的有關知識。
1.3.2 護理滿意度 由我院的護理人員成立調查小組,患者在出院之前對其滿意度實施調查處理。非常滿意評分為81~100分,滿意為60~80分,小于60分則表示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對疾病以及治療的熟悉程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對疾病以及治療的熟悉程度方面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住院時間方面,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3214,P<0.05)。見表1。
2.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為98.86%(非常滿意82例、滿意5例、不滿意1例),對照組護理總滿意度為80.68%(非常滿意70例、滿意1例、不滿意17例),實驗組護理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心血管疾病又可以被稱為是循環系統疾病,主要包括一些涉及到循環系統的疾病[6]。有研究統計顯示,在全世界醫學研究范圍內,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全世界人類死亡的主要因素[7]。據調查顯示,美國有超過6900萬人有心血管疾病問題,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數超過26萬人[8]。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有6000萬人之多,死亡率占全世界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的五分之一[9]。心血管的有效治療與護理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微創臨床路徑為基礎,對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療的心血管患者176例實施研究。
所謂微創臨床路徑是指由醫院各個科室的專家,依據某種特定的疾病或者某種特定的治療方法,以患者為中心,同時參照我國的循證醫學理論所制定出來的一種治療方法與護理方法[10]。對于患者而言,一旦患有心血管相關疾病之后,收到臨床癥狀和經濟壓力等的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往往心理壓力極大[11]。另外因為絕大多數的患者沒有對應的醫學理論知識,其對介入治療存在某種程度的擔憂也是理所當然[12]。這些因素的存在都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介入治療的效果。治療之前需要注意應該簡單的向患者和患者家屬介紹我院整個的治療過程,使患者和患者家屬能夠真正意義的明確自己在某個階段需要做什么,這樣對后期有關檢查的順利完成也有很大的幫助,為后期的介入治療做好充分的準備[13];主管醫生以及主管護士需要依據路徑表的內容,定期對患者的基本情況實施評估,發現異常需要第一時間采取對于的治療措施,另外需要定期的對其效果實施評價處理,對出現的不利于患者治療的行為實施糾正;患者出院之前藥對其在院治療的效果實施評定,同時研究其原因,以獲取最多的臨床治療經驗[14]。
心血管疾病通過介入治療的病例在我國不在少數,此次研究也充分參考了微創護理相關理論,將其和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實施有機的結合,同時應用到了心血管介入治療護理中,這也是為了能夠盡可能的降低介入治療對患者的傷害,最終獲取最佳的治療效果[15]。此次資料內使用微創臨床路徑的觀察組患者在心血管知識的掌握情況、住院時間以及對護理的滿意度方面均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本研究認為微創臨床路徑在心血管介入治療護理中具備下面幾個有點:首先可以有效地提升患者對疾病和治療有關知識的掌握:由于微創臨床路徑表的出發點就是患者護理與治療的詳細安排表,這樣就可以使得護理工作者主動的對患者實施護理,向患者講述疾病相關情況,告訴患者心血管介入治療需要注意的問題,另外還可以對患者的活動、飲食以及心理等實施具體指導,最大限度地減少治療的不利因素;另外優于微創臨床護理路徑表能夠提前對其護理進行預見性分析,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也能夠提升護理工作者的效率。本次研究的最終結果顯示, 微創臨床路徑應用于心血管介入治療患者中的護理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滿意率,減少住院時間,可以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陳花棉. 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J]. 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3):1203-1204.
[2] 馬淙,李海靈,周厚湘,等. 優質護理模式在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 33(6):103-104.
[3] 溫麗梅,張娜雯,韓萍,等. HIS 系統下數字化分布式護士站對心血管內科護士護理效能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4):26-27,28.
[4] 郭建星,張玉平,張慧旭,等. “雙心護理”模式在心血管內科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3,27(28):3154-3155.
[5] 郝云霞,周政,劉慶榮,等. 從心血管專科發展看護理在心臟康復中的作用[J]. 中華護理雜志,2015,50(6):645-649.
[6] 羅華,李小青. 護理風險評估及預防在心血管內科中的應用效果[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28):3367-3369.
[7] 張顯珍,張淑萍,位珍珍,等. 基于共詞分析法的我國心血管護理研究熱點分析[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35):4226-4230,4231.
[8] 王金琳,張華,吳慧琴,等. 影響西北地區飛行員心血管系統功能狀態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研究[J]. 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6,18(4):316-317.
[9] 盧蓉,李雪,陳廷靜,等. 一站式雜交手術治療非心血管外科疾病的觀察及護理[J]. 廣東醫學,2013,34(19):3062-3063.
[10] 粟連輝. 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在心血管重癥監護室護理人員培訓中的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2):118-119.
[11] 黃亞娟,華靜,張宏宇,等. 專職化分層護理小組模式在急診科心血管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30):3819-3821.
[12] Li-wen Zhang,Xi Chen,Xiao-dan Xue,et al. Long-term exposure to high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A 12-year cohort study in four cities in northern China[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14,62(Jan.):41-47.
[13] Wang M,Beelen R, Stafoggia M,et al. Long-term exposure to elemental constituents of particulate matter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19 European cohorts:Results from the ESCAPE and TRANSPHORM projects[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14,66(2):97-106.
[14] Ismail M,Gravemeier V,Comerford A,et al. A stable approach for coupling multidimensional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networks based on a novel pressure-flow rate or pressure-only Neumann boundary condition formul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4,30(4):447-469.
[15] Chen X,Zhao S,Zhao T,et al. T-wave inversions related to left ventricular basal hypertrophy and myocardial fibrosis in non-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4,83(2):297-302.
(收稿日期:2016-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