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摘要】近年來,課程改革不斷深化,覆蓋了我國各個教育階段,也取得了突出成就,不僅是課程設置上有了新的調整,教學方法的不斷完善與創新也是比較突出的變化。初中階段是塑造學生思想人格的重要階段,歷史學科教學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重要科目,但由于時間跨度大,人物、事件等要素繁雜,學生實現系統掌握和準確記憶有難度,因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采用發散教學法很有必要。本文將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對發散教學法的應用進行方法進行簡單分析。
【關鍵詞】發散教學法 初中歷史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071-01
發散式教學是基于學生的個性化特征而組織展開教學活動的模式[1],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對發散教學法加以應用,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對于歷史知識的脈絡把握更為清晰,對于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廣泛應用發散教學法,還要引導學生主動進行發散思維訓練。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思維力是學生智力水平的重要方面,初中學生的思維發展已經進入活躍階段,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發散思維的培養,這是教師發散式教學成功實施的關鍵。教師應該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意識。
初中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就應該首先考慮課程板塊或者某一知識點的歸納講解是否可以體現發散思維,教授相應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啟發學生進行發散式的思考,從而實現對學生的發散思維邏輯的鍛煉。
如在講授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關知識時,就可以讓學生與鴉片戰爭的相關內容進行聯系,引導學生找到兩次戰爭的異同,在講中國古代政權更迭的知識時,可啟發學生對不同朝代的興亡的多方原因進行對比,還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方式,當學生對某一歷史問題發表獨特見解時,教師應該在予以肯定的前提下對學生的思維方向進行正確引導。教師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主要通過問題的科學創設來實現,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問題的梯度,還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發揮空間,決不能限制學生的思維。
二、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與聯想,提升思維活躍度
想象力與聯想能力,是學生進行思維發散的生理機制,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出色的聯想能力,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會主動將相關知識聯系調動起來,更有助于形成獨特的學習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學生可以將歷史知識與研究方法及視角融會貫通,對歷史的架構也更加清晰,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更加凸顯。
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進行相應的教學情境的創設[2],如利用一系列的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歷史場景和資料,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在圖片等影像資料的觸發下,學生會產生對歷史事件及場景的想象與聯想,這個時候,教師再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結合教學目標對學生加以指導點撥,這樣一來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都會有所提升,且會在頭腦中形成比較深刻的印記。
如在講授北宋繁盛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時,教師不僅可以向學生展示《清明上河圖》等典型的圖片信息,也可以在一些影視劇中節選相關片段,讓學生對都城汴梁的繁盛有更加直觀的感受,還可將其他時期汴梁的狀況資料展示給學生,請學生通過對比分析不同時期發展狀況的不同,再追問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所在。
三、合理利用思維導圖,強化學生的發散思維
思維導圖是初中歷史教師開發學生發散思維,實施發散教學的重要途徑[3]。思維導圖是教師輔助教學的常用方法,尤其是歷史學科,一般知識系統比較龐雜,線索又分為橫向縱向很多種,很多歷史問題的探討要從不同角度切入,因而,初中歷史教師更應該廣泛應用思維導圖。
初中歷史教師在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時,應多讓學生親手繪制思維導圖,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整合章節知識結構的過程,就是學生思維的過程,學生在繪制并填充思維導圖的時候,思維就會隨之發散。通常情況下,如果給定思維框圖讓學生填充,絕大多數學生都可以完成,且答案的一致性比較高,部分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或節省評閱時間,就不讓學生自行繪制,這對學生的發散思維的形成產生了抑制。
如教師在講授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相關知識時,就可以讓學生自行繪制思維導圖,可以是橫列的分條目的,也可以是樹狀發散式的,只要有清晰的結構,主要知識點都有所體現,就已經達到了鍛煉的目的,這同時也是提升學生主動性的有效手段。
發散教學法是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時刻注意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和思維導圖訓練法強化學生的發散思維。
參考文獻:
[1]黃潔.發散教學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教育a:小教版,2015(3):76-76
[2]鄧麗云.初中歷史教學中發散式教學的應用[J].祖國:建設版,2014(9):319-319
[3]陳鋒.初中歷史教學中發散式教學應用探究[J].成才之路,2014(3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