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翠玲
【摘要】本文從培養學生感恩父母,培養學生用感恩之心對待他人,營造校園感恩環境三個方面,結合工作實踐闡述了怎樣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使學生從小常懷感恩之心,感激和記住那些有恩于他們的人,學會感恩,施恩與他人,用自己的愛心回報他人,回報社會,為以后能做一個服務于社會,關愛他人,成為一個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礎。
【關鍵詞】小學 感恩教育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072-01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 “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古訓。我們不僅應該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而且對于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也應該發自內心地感激。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最起碼的修養,也是人之常情。要使學生學會感恩,要從小抓起,把它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的方面。那么,如何做好小學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呢?
一、培養學生感恩父母
1.了解父母的艱辛。
現代社會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對獨生子女的嬌慣和溺愛,滋長了孩子們的自我意識,一切活動都以自己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以致學生過多的關注自我的需求,從未體驗過父母是用怎樣的辛勤勞動來滿足他們的這些需求的。要讓孩子了解這一切,我安排了一次實地調查,內容是父母一天的工作。學生到父母工作的地方看一看,把看到的想到的寫成調查報告。當學生把調查報告在全班交流時,一位女生這樣寫到:“我媽媽的工作是一名打掃街道的清潔工人。每天天還沒亮就要起床給我做好早餐,自己草草吃過早餐就帶著昨晚的剩飯干活了。她怕驚動我們睡覺,每次都悄悄地起來、悄悄地出去。媽媽說每天她都要趁著人們還沒起床,街上行人車輛不多的時候打掃,這樣才不影響別人。每天晚上媽媽都是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冬天的時候,手指頭都裂開了。看著媽媽因沉重的勞動而顯蒼老的面容,我心酸極了,為什么我以前不睜開眼睛看看媽媽呢?我都做了什么?每天伸手要錢,買吃的,買玩的,還與同學攀比。我覺得自己真是不孝順的孩子,對不起媽媽。以后我會努力學習,將來讓您過上好日子。”此時她已泣不成聲,其他學生也是淚水盈眶,感恩之心也隨之覺醒。
2.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學生的感恩之情應見諸于行動中,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班主任應以《弟子規》《三字經》作為藍本,培養學生感恩父母,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小事,一句溫暖的話語無不是對父母的報答。所以,我利用假期或不同的節日布置給學生一些任務:像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教師節等,教育學生學會幫爸爸媽媽做家務,為爺爺奶奶捶捶背;為父母做一個菜;學會自己動手制作賀卡,給父母老師寫感謝的心里話。讓學生懂得他們的成長離不開父母、親人及社會的關心、教育和培養。通過這些讓學生體驗孝敬父母的快樂。學生從中獲得的體驗是前所未有的,有的學生說:“做這些事讓我覺得自己長大了,可以報答父母了。”家長也說:“孩子們的舉動令我們非常感動,也覺得很欣慰。”
3.及時反饋、鼓勵。
積極推進校園文化建設,采用展板、手抄報、演講、講座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營造感恩教育氛圍。很多家長與老師已習慣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報與感恩,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樣做可能會誤導孩子,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所以從家長和老師方面都要關注學生的思想行為,對學生所做的感恩行為及時鼓勵,而不要因為不好意思而拒絕孩子的感恩之舉。有些學生常反映,他們在提出給媽媽做家務時,父母說:“不用了,把你自己的書讀好就行了;只要你認真學習,取得好成績,爸爸媽媽什么家務也不要你做。”這樣是不可取的,孩子的感恩之心會被磨滅。家長應對孩子的舉動感到自豪,讓自己和孩子都享受到關愛的溫暖。老師這方面也要對學生加以鼓勵,可以利用班會把家長請來,講述孩子孝順父母的事情,讓學生與家長都覺得驕傲。
二、培養學生用感恩之心對待他人
《弟子規》里說:“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我們不僅應該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而且對于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也應該發自內心地感激。在家里懂得父母的辛苦;在學校里,明白老師及工作人員的不易;在社會上,能想起他人的難處和別人對自己的好處。漸漸地孩子會知道父母、他人對自己的付出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從而能產生感恩的情愫。
其實,學會感恩很簡單,告訴我們的孩子,永遠都需要感謝,感謝失敗,讓你獲得教訓;感謝挫折,讓你學到許多東西;感謝親人,讓我們體會溫暖和天倫之樂;感謝朋友,讓我們分享友誼的快樂;感謝親人,讓我們體會溫暖。在感恩的心情中,讓孩子以友善之心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勞動,他們也將因此而成為更健康、更完整、更完美的人。
三、營造校園感恩氛圍
環境是無聲的教育,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必須創設以“感恩”為主題的校園氛圍,讓學生在充滿“感恩”的環境中得到陶冶,心靈得到震撼。
1.講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故事會,讓學生用優美動聽的童聲和豐富的肢體語言進行演講,以此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學生認識到“孝心、愛心”是“立人之本”、“人倫之本”,是一切德性之源,是中華倫理持續發展的內在基因,是中華文化的特點。
2.創辦“感恩”主題手抄報。以新穎的排版、立意鮮明的內容,創辦有關“感恩”主題的手抄報,讓學生在辦報、讀辦過程中感受感恩的快樂。
3.開展傳統國學教育活動,如誦讀《弟子規》或《三字經》等經典國學,從中學習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讓這些名言警句時刻提醒自己,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
4.借傳統節日創辦“小小孝星”活動。讓學生把感恩落實到實際行動上。
感恩教育是教師、家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會導致教育結果的走樣或變異。為了讓學生懂得獲得愛與付出愛同樣重要,學校和家庭配合起來,讓學生學會關心、體驗他人的內心世界和內心情感,懂得感謝生活、感謝父母和一切有幫助的人,使感恩變成心態和品質。
參考文獻:
[1]邵珠玲,感恩教育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1(1)
[2]王永強,中小學生孝德教育重建策略[J],教育評論,2011(6)
[3]李文萍,小學生感恩行為現狀與培養策略的研究——以廣州市越秀區海珠中路小學為例[J],教育導刊,2012(10)
[4]郝振君、蘇亮亮,小學生感恩教育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