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高等教育廣泛普及,高校辦學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高校不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職責,也肩負著保障學生人生安全的重任,特別是隨著高校開放程度的擴大,社會危險性的增加以及公民權利意識的增強,高校安全事故引發(fā)的法律糾紛卻愈演愈烈。本文對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概念、類型,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主要內容和特點進行分析闡述,由此引出當今高校安全保障義務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高校 大學生 安全保障義務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013-01
一、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概念
高校安全保障義務,顧名思義,是高校作為義務主體的安全保障義務。它是指,能夠預見或者應當能夠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導致大學生遭受損害的高校所負有的采取合理措施以保障大學生人身、財產安全利益免受損害的義務[1]。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尤其是近幾年,在高校內,在校生受到傷害的事件比比皆是,這些傷害事件給學生以及學生的家人都造成不好的影響。
二、高校承擔安全保障義務的類型
高校對大學生承擔的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不是單一的,從其內容來看,可以分為兩類[2]:防止大學生遭受高校侵害的安全保障義務以及防止大學生遭受第三人侵害的安全保障義務。前者是指,高校所負有的不因自己的行為而直接使大學生的人身和財產受到侵害的義務。而后者是指,高校所負有的不因自己的行為而使大學生的人身或財產遭受自己之外的第三人侵害的義務。
三、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主要內容
1.物的方面的安全保障義務
高校所使用的教學樓、宿舍樓、餐廳、實驗室等建筑物,配套設施、設備等應當可靠、安全,有國家強制標準的應當符合強制標準的要求,沒有國家強制標準的,應當符合正常使用所應達到的標準。
2.人的方面的安全保障義務
安全保障義務的義務主體為了履行義務在安全人員配置方面的義務。高校作為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在人的方面之安全保障義務的要求是:配備足量的合格的安全保障人員。
3.不安全因素的警示義務與救助義務
高校里的有關部門應當對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傷害和意外情況等作出明顯的警示,比如說剛剛清潔的地板較滑,應當明確作出“地板未干,小心滑倒”字樣的警示等。同時對于已經發(fā)生或者正在發(fā)生的危險,高校里的有關工作人員應當實施積極的救助以避免迫害的損害的發(fā)生或者減少損失。
四、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特點
1.保護對象的限定性
應當明確的是,并非所有大學生都是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保護對象。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保護對象僅包括在高校內學習、生活的在校大學生。對于一些由于身體或經濟原因脫離高校管理的學生,不屬于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保護范圍。但這并不意味著高校對大學生以外的人不承擔任何保護義務,高校也需基于誠實信用原則承擔相應的注意義務,但無疑這兩種義務是有所區(qū)別的。
2.時間的限定性
在時間范圍上,大學生受損害的行為或結果必須發(fā)生在高校對其學生承擔教育、管理等職責的期間內。一般而言,對于大學生返校或外出期間發(fā)生的危險,高校均不承擔安全保障義務。
3.空間的限定性
在空間范圍上,毫無疑問,在高校安全保障義務下,高校需對大學生在校內遭受的人身與財產上的損害承擔安全保障義務。
五、現(xiàn)實中高校安全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辦法
1.現(xiàn)實中高校安全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高校對安保工作的重視不夠;(2)負責安保的工作人員素質普遍不高;(3)高校對安保人員一般缺乏必要的培訓;(4)在立法上關于高校安保工作的不足等。
2.解決高校安全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的辦法有:(1)思想上高度重視高校的安保工作;(2)加大對安保工作的資金投入,吸引更多、更好的優(yōu)秀人才;(3)增加對對高校安保人員必要的培訓;(4)完善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相關立法,加強制度化建設等。
六、結語
當前高校規(guī)模不斷擴大,社會化不斷提升,高校安全面臨著多種多樣的考驗而每次高校的安全事故都引發(fā)社會的極大反響,成為影響整個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不利因素,而立法上也很難在短期內形成一部能準確劃分高校在安全事故中權責的法律。因此為了高校的安全穩(wěn)定、為了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定,應在現(xiàn)有相關法律的基礎上,認真研究高校安全工作中義務、責任和作為的區(qū)分,盡量做到義務到位、責任明確、積極作為得當?shù)龋瑫r,以此為目標不斷提高高校全員的安全意識,培養(yǎng)知安全、懂安全的大學生,為社會的長治久安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婷:《論學校的安全保障義務》,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9月
[2]沈嫻:《論高校安全保障義務》,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6月
作者簡介:
馬昌(1989.7-),男,漢族,江蘇東海人,淮海工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