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義香
【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成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閱讀 興趣 氛圍 批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058-01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的總目標是: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那么,在教學中,怎樣才能更好地訓練學生的獨立閱讀,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該抓好以下途徑的訓練:
一、讀書讀書,貴在讀熟
書聲瑯瑯是古人傳統的教學形式之一。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要使課文的“外部語言”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內部語言”,在大腦皮層中留下深刻的溝紋,一般要經過20遍以上的朗讀實踐。在反復讀,把書讀熟的同時,學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聽,許多器官同時并用,就容易把課文記得牢固,把課文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過程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由情感產生思考,從而受到品德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同時對學生掌握規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為此,在講讀課文中,我們都以讀為先,將讀貫穿教學始終。一篇新課文,首先教師給學生正音范讀,讓學生整體感受課文內容、語氣、感情,掌握字里行間的抑揚頓挫,然后讓學生自讀,并要求他們認真讀,把書讀熟;老師掌握火候,趁熱打鐵,對于疑難問題給學生以適當點撥,讓學生聯系上下文意思,不知不覺中學生受到感染和啟發。
二、激發閱讀興趣,讓學生愛讀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孩子讀書的欲望增強,產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心智,主動去了解、研究,漸漸培養學習的持久性,提高讀書能力,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
1.以講誘導法
孩子不愛課外書,從根本上說是對課外書缺少了解。老師可以利用各種契機,用自身的語言描述給孩子建立一個有趣的課外書表象,讓孩子產生對課外書的一種向往。課堂上教師引讀部分童話故事、成語故事、作文天地,生動的描述和精彩部分戛然而止,激發學生強烈的看書欲望,激發孩子閱讀類似書籍的興趣。
2.班級讀書會也是小學生在學習伙伴間形成課外閱讀氛圍的重要形式。
主要做法是:先引導學生用一段課外時間讀一本教師或同學推薦的書,然后用一個集中的時間由同學和老師共同對該讀物自由討論,也可以交流一些學生的讀后感等,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此外,開展讀書筆記評展、精彩詩篇朗誦會,以及利用影視作品開展主題活動都是營造閱讀氛圍的好辦法。
三、方法科學,靈活閱讀
多讀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機械的、重復地讀,要講究方法,形式多樣,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讀書積極性,避免單調枯燥感。我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讀。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要循序漸進。否則欲速不達。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但要考慮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還應認真的備好每一課的朗讀要求,也就是為什么要讀,讀后要達到什么目的。在訓練中,教師要明確訓練目標,在朗讀的不同階段,應對學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2.教師以身作則,范讀引領。“打鐵還要榔頭硬”,一名語文教師要使學生鐘愛朗讀,那么自己還真需是把硬硬的榔頭,教師范讀能幫助學生正音,喚起學生的感情,從而培養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孩子們善于模仿的,老師的范讀給他們樹立了榜樣。 3.創設氛圍,進入情境。利用電教手段創設情景交融的氛圍。如教《春筍》指導朗讀時,我邊用多媒體放出春筍生長的過程邊動情地朗讀。學生在視覺、聽覺的記憶中感悟到了語言之美,并讀出了那種感覺。其次,可以搞一些配樂朗讀,選擇與課文意境相吻合的音樂,也能喚起學生的想象。
四、授之以漁,傳授課外讀物的方法
很多同學之所以不愿意進行課外閱讀,主要是他們不能讀懂文本,而沒能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就是其根本性問題。所以,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指導。同時,也要保證閱讀內容以及題材要盡量廣泛多樣,也要活潑有趣。要讓學生擴展其閱讀面,拓深其閱讀內容,閱讀題材、風格也要盡量豐富一些。
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豐富小學生的思維內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時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生能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受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