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梅
[摘 要] 論述水稻地膜覆蓋栽培所產生的增產效應,從生態學、生物學效應分析增產機理,提出按板鎮水稻旱作覆膜節水高產栽培技術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水稻 覆膜栽培 增產機理 問題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2-0060-01
水稻地膜覆蓋栽培,簡稱:“覆膜種稻”。指的是水稻直播或育苗移栽在有地膜覆蓋的旱田或濕潤稻田里,然后在非淹水條件下實行旱管或濕潤管理的一種水稻覆膜栽培。它不僅可以蓄水保墑,有效節水,而且還能保持和提高地面溫度,防御低溫冷害,促進水稻早發快長,延長生長期,同時還能防止水土流失,減少土壤養分損失。近年來,隨著持續干旱與季節性缺水問題的日趨嚴重,水稻種植受雨水來臨早晚所制約,雨水來的早而栽的水稻就高產,雨水來的晚而栽的水稻單產就不穩定。為了解決這一生產難題,近幾年采取了各種治理改良措施,如:坡改梯、配方施肥、增施磷鉀肥和水改旱等,這些措施對改造低產稻田,提高產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低產田面積較大,受到資金投入、勞務投工等因素制約,仍然停留在占片階段,按板鎮的山區與半山區,因為地多田少,產量雖然低,但仍保持有一定的種植面積,單產在250kg左右徘徊,不及傳統水田的1/3。為改變種植方式實現水稻持續增產,我鎮于2008年引進水稻旱作覆膜節水肥高產栽培技術試驗示范,試驗結果表明,地膜覆蓋栽培平均畝產426.6公斤,比對照平均畝產286.5公斤增140.1公斤,增產率達48.9%。通過試驗對比得出:水稻覆膜栽培具有節水、節肥、除草等諸多優點,是今后水稻種植缺水較重地區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術措施。
1 增產機理
水稻覆膜栽培的增產機理可以概括為增溫保墑、抗寒耐旱、肥田抑草,協調了土壤耕作層的水、熱、氣、養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發揮覆膜栽培的綜合效應,創造一個相對穩定的適于秧苗生長的生態環境。從而解決稻田受雨水來臨遲早的制約。地膜的作用能產生生態學、生物學兩個效應。
1.1 生態學效應:地膜作用能產生增溫效應、水份效應、土壤效應。
1.1.1 增溫效應:主要是光照通過膜,使土壤溫度增高。
地膜的阻隔作用減少了膜內平行與垂直熱對流對土壤的消耗,減少了土壤熱量向大氣擴散,膜內凝聚一層細小的水珠,減少氣化熱的散失,利用太陽的紅外線增溫,防止長波光向外輻射,使膜內的土壤溫度在較長時期保持穩定性。地膜栽培增溫效應有以下四個特點:(1)生育前期增溫多,中期增溫少,后期增溫會有回升。(2)晴天增溫多,陰雨天氣增溫少,寒冷空氣來臨溫度驟降時,增溫效果顯著。(3)膜內溫度相對穩定,晝夜溫差較小。(4)增溫效應隨土壤耕層深度逐漸減弱。
1.1.2 水分效應 覆膜有良好保墑、提墑和穩定土壤水分的作用。地膜覆蓋后土壤水分有一個蒸—凝結—下滲的循環過程,使蒸發的水分阻隔在膜內,白天蒸發起來水分在地膜內結成水滴,夜間凝結細小水珠下滲到土壤,增加了土壤的潮濕度,保證了秧苗水分的補給。
1.1.3 土壤效應 主要是地膜覆蓋后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狀,水份、通氣得到改善,土壤溶重減小,促進了土壤微生物活動,加速礦物質營養轉化為速效可給態。土壤各類微生物種群如細菌、放線菌、自生固氮菌等數量得到增加。致使有效養分游離出來,增加土壤養分分解,從而增加土壤養分。
1.2 生物學效應
1.2.1 由于地膜覆蓋能產生增溫效應和水分效應,保證秧苗水分的供給,達到提早播種,解決受雨水來臨遲早的制約,提高土壤的溫度,從而加快秧苗的生長。
1.2.2地膜的作用能促進秧苗根系的生長,保證植株生長健壯,從而形成栽培前期分蘗快,低位分蘗多,有效穗多,有效解決了常規栽培前期分蘗慢,低位分蘗少,有效分蘗少的生產因素。
1.2.3地膜的作用抑制雜草的生長,減少雜草與秧苗增肥的現象,能省工節時,為秧田節約用水,減小勞動強度。
2 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2.1 自然條件惡劣。由于缺水較嚴重的稻田多數分布于山坡和半山坡,田塊小而窄,難以提高整地質量,影響蓋膜質量和地膜的利用率。
2.2 農民文化素質、意識形態的約束。水稻旱作覆膜節水高產栽培技術是一項新興的高產栽培技術,徹底改變了水稻栽培、灌溉方法的傳統思想與傳統理論,是對水稻種植制度的改進和補充,農民由于受教育、交通、信息方面的制約,農民對水稻覆膜栽培持有懷疑態度。等、靠、要和觀望的思想嚴重,農民短時間內很難接受,大面積的推廣應用難較比較大。
2.3 資金短缺,農民購買地膜和肥料力低,投入不足,農民沒有資金購買地膜,也是難于推廣的要素之一。
2.4 底肥施用量不足,中后期施肥不合理,致使到后期脫肥嚴重,難獲高產量。按板鎮農戶沒有集肥習慣,加之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差,送輸困難,種植中所需要的農肥跟不上,嚴重影響了中后期的生長。
2.5 技術培訓、現場指導及宣傳不到位。技術培訓是搞好推廣的前提和保障。由于只是做試驗示范,沒有形成樣板,此項新興技術未能在全鎮宣傳、培訓及推廣。
2.6 地膜清理不干凈,造成嚴重的白色污染。由于農民對地膜污染帶來的農田生態環境惡化、破壞土壤整體結構、影響土壤的通透性,作物根系難以扎下,作物吸收水分、養分會受阻。影響機械作業,整地和耕作質量的問題認識不夠。同時地膜中有毒物質對畜禽以及土壤微生物有害未能引起足夠重視。以致農民對清理殘膜不認真、不及時。致使殘膜風中漂浮,污染環境。
總之,水稻地膜覆蓋節水栽培技術是要比現有水稻栽培技術要節約用水的一項新興的高產栽培技術,是旱作水稻、水作水稻和雨養水稻的有機結合。其增產機理在于地膜保水、保肥、增溫促蘗、促進土壤有機質礦化、提高根系活力、促進養分吸收同化與促進干物質積累。通過試驗示范,體現了明顯的增產效益,可為我鎮水稻持續增產、穩定稻田面積、增加總產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吳叔康《云南農業》(2002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