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傳德+湯勇+顧麗霞+邵云
[摘 要] 水稻—八須鯰魚和諧共生模式是一種立體、生態、高效、種養結合的農業發展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和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能夠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水稻—八須鯰魚和諧共生模式具有顯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 水稻 八須鯰魚 和諧共生 效益
[中圖分類號] S511;S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2-0064-02
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三農問題日益凸顯,新情況、新困境接連涌現(楊尚昆等,2014)。發展生態農業,生產優質農產品和水產品是當前農業發展的方向。水稻田間養殖八須鯰魚體系利用稻魚共生,使能量和物質向有利于水稻和魚的方向流動,使稻魚共生生態系統內的能量和物質進行良性循環,從而實現合理利用資源和增加收入。由于在魚的養殖中全程不能使用化肥和農藥,保證了稻米的食用品質,生產的商品魚和稻米容易達到有機食品的標準。因此水稻—八須鯰魚和諧共生模式可以做到一地多用,是一種比較理想和高效的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模式。
1 模式解析
迄今為止,有機稻米生產領域采用的模式大多為稻蟹共生、稻蝦共生和稻鰍共生等。水稻—八須鯰魚和諧共生模式的基本原理為:此模式綜合利用了自然界生物鏈的有機循環。八須鯰魚在水下層面活動為水稻松土促其根系發育,并能夠比較有效地吞食水中蜉蝣生物和水稻田間飛虱、葉蟬等常見害蟲,其排泄糞便為水稻的生長持續供肥。水稻為八須鯰魚遮陰蔽陽供其休養生息。此外,田間地頭太陽能殺蟲燈的補充使用,可基本消滅田內各種蟲害和有效控制田間多種病害,全程避免化肥和農藥的使用,綠色、環保、無污染。如此,便形成了一個“立體生態高效種養模式”(高軍偉,2013)。
2 大田整改
2.1 稻田選擇 第一,水稻—八須鯰魚共生模式下,田塊不宜過大,每塊田以2畝左右為宜,方便進行基礎建設和田間管理。第二,水質良好、排灌方便、日照充足、通風順暢。土質要求中性或微酸性,黏土、腐殖質豐富為佳,建議盡量選擇農作物秸稈還田田塊。
2.2 稻田改造 第一,稻田中間開挖3~4道水溝。田間溝寬50~80cm,溝深50cm左右為宜。第二,四周田埂要加高、加固。一般埂高50cm左右,寬30cm左右。田埂至少要高出水面30cm以上,且斜面要陡,堤埂要夯實,以防止裂縫滲水倒塌。
3 品種選擇
3.1 水稻品種。1、南粳5055號,又名寧5055號,是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一個優良食味粳稻新品系,其稻米品質優,屬于半糯性品種,米飯晶瑩剔透,口感柔軟滑潤,富有彈性,冷而不硬,食味品質極佳。2、南粳9108是江蘇省農科院選育的具有高產優質的遲熟中粳新品系,其米飯柔軟滑潤,散發出淡淡的清香。
3.2 八須鯰魚。八須鯰魚不僅像其它魚類一樣,含有豐富營養,而且肉質細嫩美味濃郁,易消化、刺少、開胃,特別適合老年人和兒童。其對環境的適應性強,對稻田水深和水稻株行距要求不高。同時兼具成活率高且有喜歡在水中爬行的生活習性。這種特殊的生活習性,給稻田帶來了特殊的作用——松土,由于鯰魚的活動,水中和土壤中都富含氧氣,水稻能夠得到充分的呼吸;另一方面,鯰魚的爬行還能抵制水中雜草的生長。除了供氧、除草以外,鯰魚還能為稻田消滅一定的蟲害,鯰魚善于跳躍,能夠捕食飛行能力低的飛虱、葉蟬等害蟲,其獵食高峰期在傍晚和黎明,這與昆蟲的活動時間相吻合。與此同時,大量的食物來源讓鯰魚產生足夠多的排泄物,這可是水稻生長所需要的天然有機肥料。據測算,一條鯰魚在稻田中活動4個月左右的時間,累計排泄物20kg左右,其中含氮80g,磷140g,鉀62g,按每2平方米放養1條鯰魚的密度計算,其排泄物能滿足水稻正常生長所需要的氮磷鉀養分。
4 管理要點
在“水稻—八須鯰魚和諧共生模式”下,可以實施粗放型管理和精細型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當特別要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4.1 定期消毒。稻田整改前后,選擇晴天,用生石灰(750kg/hm2)進行一次全田潑灑,徹底消毒。此后,在水稻和八須鯰魚正常生長期間,要定期(20d左右)用漂白粉(1:500)或EM菌(1:400)進行消毒。
4.2 施足底肥。利用EM菌充分發酵豬糞、雞糞等農家糞,備足有機肥。大田整改前后,將腐熟的有機糞肥按照22500kg/hm2標準均勻放入大田。農用機械耕耙以后,糞肥融進土壤。待水稻壯苗之時,再追肥1次,即施入經過發酵池發酵而成的糞水1次,以3750kg/hm2為宜,補足水稻所需營養。
4.3 合理放養。秧苗下田10~15d扎根牢靠以后,開始放養八須鯰魚。放養密度為:5000~6000尾/hm2。放養八須鯰魚7d前,可用EM菌對稻田進行消毒。正式放養八須鯰魚前,要對八須鯰魚進行EM菌或食鹽水(3%~5%)消毒15~20min。
4.4 科學投喂。八須鯰魚除了在田間捕食害蟲,還要加強營養,才能如期達到上市規格。投喂食物以富含蛋白質的顆粒餌料為主。
4.5 水質監管。預防病患,養魚先養水。八須鯰魚對水位的要求不高,即使在盛夏時節只要稻田保持一定的水層即可。稻田盡量一星期套換一次水。水要肥、活、嫩、爽,水體透明度保持在25~30cm,肥而不腐,顏色呈現黃綠色,ph值控制在6.5~7.5為宜。
5 效益分析
筆者經長時間跟蹤調研。結果表明:水稻—八須鯰魚和諧共生模式綜合效益顯著。
5.1 生態效益。水稻—八須鯰魚和諧共生模式采取自然農耕法和生態種養相結合,有利于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有利于生態的平衡,有助于再現昔日田園美景。
5.2 經濟效益。水稻—八須鯰魚和諧共生模式做到了“一地多用”:種植、養殖相結合;同時做到了“一季雙收”:即收獲有機稻米和生態八須鯰魚。以前單種水稻在不計算人工的情況下每畝純收入在1000元左右,改用水稻—八須鯰魚和諧共生模式后,不僅能收獲1000斤/畝高品質水稻,還能收獲750/畝八須鯰魚。按市值保守價格估算,水稻—八須鯰魚和諧共生模式收入可分為兩部分:一是稻米,畝產水稻1000斤,生產品牌大米700斤,每斤按15元計算,畝產值10500元;二是八須鯰魚,畝產鯰魚750斤,每斤按3元計算,畝產值2250元。稻田養魚每畝總收入接近13000元,去掉5000元的成本,每畝收益接近8000元。
5.3 社會效益。水稻—八須鯰魚和諧共生模式投入低但產能高、可復制性較強、規模化發展趨向明朗。該模式可最大化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民種田積極性,有助于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其農業發展理念和相關技術可在全國水稻產區進行復制推廣,對國內水稻產業的現代化發展具有前瞻性意義,可以進一步豐富群眾膳食結構和滿足多元化營養需求,為群眾提供綠色、有機和健康食品。
參考文獻
[1]楊尚昆,謝明宇,孫勇.稻鰍蛙和諧共生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32):11328—11329,11334.
[2]高軍偉.立體種養收入高[J].農村新技術,2013(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