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浩+侯占領+牛銀霞+王曉鴿
[摘 要] 據調查,每年因秸稈還田導致作物播種質量問題的田塊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2.1%-3.2%。具體表現為:秸稈還田量過大及播種機具質量問題;免耕覆蓋難于耕作;不少地方機械淺旋耕作,導致土壤表層過度疏松及秸稈直接還田加重病蟲害發生等。為此,我們通過研究與實踐針對性提出有效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 秸稈還田 存在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 S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2-0080-01
農作物秸稈數量大、分布廣,是農業生產的副產品,也是一項重要的肥料資源。近幾年來,許昌市大力推廣和應用秸稈直接還田技術,至2016年許昌市秸稈還田面積已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83%。秸稈還田不僅有效地改善土壤結構,明顯增加土壤養分,增強土壤保肥、供肥能力。而且大大減輕了秸稈就地焚燒造成的嚴重環境污染,減少了化肥投入、節約了生產成本,提高了作物產量,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但在實際生產中也發現,由于部分農民秸稈還田技術掌握不到位,在應用中難免產生一些負效應。為此,我們通過研究與實踐針對性提出有效解決問題的對策。
1 存在問題
1.1 秸稈還田量過大及播種機具質量問題,造成作物播種質量和出苗差。據調查:每年因秸稈還田導致作物播種質量問題的田塊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2.1%-3.2%。
1.2 免耕覆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雜草。秸稈覆蓋還田后,由于地表得不到陽光直射,有效地抑制了雜草的生長。即使長出雜草,生長也矮小細弱。據2014-2015年對玉米拔節期雜草發生情況調查,麥秸麥糠覆蓋還田地塊,比對照每平方米雜草數量減少2.5-5.1株。但在免耕覆蓋條件下由于秸稈覆蓋難于耕作,又會影響作物的播種。
1.3 應用秸稈還田技術的同時,不少地方采用機械淺旋耕作,導致土壤表層過度疏松,犁底層硬化,耕層變淺;秸稈架空現象的存在使土壤大空隙過多,土壤與種子不能緊密接觸,影響種子發芽生長,甚至出現吊根、死苗現象。
1.4 秸稈直接還田常成為病蟲害棲息和越冬的場所及其傳播途。秸稈中的蟲卵、帶菌體等一些病蟲害,還田后留在土壤里,因而使病蟲害呈發生加重趨勢。
2 解決對策
針對以上問題,在生產實踐中通過試驗、示范與研究推廣,我們提出以下對策:
2.1 配合施用氮磷化肥。秸稈直接還田后,由于土壤中氮素不足容易引起作物與微生物爭奪速效養分,特別是容易發生爭氮現象,導致秸稈分解速度緩慢,作物幼苗也會因缺氮而黃化、苗弱、生長不良,影響產量。為此,應適當增施氮素化肥來解決。一般玉米秸稈還田,每畝可施用15-20公斤碳銨或尿素5-8公斤,并適量增施磷肥。
2.2 翻壓方法。作物秸稈最好切碎后翻埋。在生產實踐中,一般翻壓深度20-25cm,小于20cm則對苗期生長不利。粉碎長度小于10cm較好。為降低機械作業成本,僅用機械淺旋耕作的方法,常常導致幾年后,土壤養分上下分布不均,犁底層加厚(一般3-6cm),因此,每隔2-3年要深耕一次。
2.3 把握好還田時間。秸稈直接還田時,一般在作物收割后立翻埋入土,以避免水分塤失而導致不易腐解。在翻壓時,旱地土壤水分應掌握在田間持水量的60%為宜。若水分過多,會導致通氣不良,秸稈氮礦化后容易引起反硝化作用而塤失氮素。在玉米行間覆蓋麥秸和高留茬還田,要突出一個早字。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進行。
2.4 秸稈直接還田用量。秸稈直接還田數量以還田的秸稈量能夠維持和逐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為準則。從生產實際出發,一般以本田秸稈還田。考慮到不同地區、不同土壤間秸稈產量相差很大。根據產量和肥力狀況,高肥力土壤翻壓量4500-6000kg/hm2;中低肥力土壤為3500-4500kg /hm2。麥秸覆蓋還田,蓋草量太少,不能達到理想的保水、調溫和抑制雜草的效果;蓋草量太大,在雨量少的干旱年份,麥秸不易腐爛,影響下茬小麥的播種質量。
2.5 長期實施秸稈直接還田技術,會使許多常見病蟲害加重。因此,對秸稈還田的地塊,應加強病蟲害的觀測與防范。對嚴重發生病蟲害的秸稈不易還田。一般來說,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白粉病及玉米的黑死病、黑粉病的秸稈不能直接還田。對這些有病害的作物秸稈應堆肥腐熟后再施如田間,以避免病蟲害的蔓延。
2.6 搞好配套栽培技術的管理與應用。
2.6.1秸稈還田整地時要進行深埋和鎮壓,以消除秸稈架空現象。播種后要及時澆水,一方面可進一步消除土壤架空現象;另一方面,可以加速秸稈腐解的速度。并根據當地氣候狀況,澆好小麥越冬水,防止,遇到冬季干旱或過冷造成的凍害死苗現象。
2.6.2化學除草時要適當提高有效劑量。秸稈直接還田相應加快了除草劑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縮短了藥劑的殘效期。因此,實施化學除草時,有效施用劑量應適當提高。
作者簡介:田志浩,男,(1979.2-),河南禹州人,農藝師,長期從事農業新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