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婷+吳靜
[摘 要] 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現代化的機械設備,農業機械在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面對新時期農業建設提出的全新要求,就需要我們搶抓機遇,切實做好農業機械化發展,不斷更新農機設備,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業科學技術持續發展。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對策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所助益。
[關鍵詞] 鳳縣 農業機械化 可持續發展 對策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2-0233-01
農業機械化,可以大大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效益。近年來,為全面提升農機作業水平,我縣不僅大力推廣小麥聯合收割機,還積極進行適應山區作業的小型農業機械的選型、試驗和推廣,完成了收獲機械的選型和改進試驗,填補了地區山地農作物收獲機械空白。為了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調整和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鳳縣還確定的農機購置補貼重點包括小麥寬幅播種機、果庫冷藏設備、自動飼喂機、節水灌溉和大棚卷簾等機械。補貼主要向現代農業園區轉移、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組織傾斜,重點對糧、果、畜、菜以及特色產業發展給予扶持。
1 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農機設備結構不合理,機械化程度較低
最近幾年,農業機械化發展十分迅猛。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農機種類不斷增加。但是農業機械化發展規模依然比較小,農機設備質量普遍偏低,使用壽命不長,現有的農機設備機構不合理,小型農機設備較多,大型農機設備嚴重不足,新技術和新設備推廣應用十分不合理,對農業機械化工作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此外,農機設備生產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比較低,產品和技術在開發過程中都是相互抄襲,技術含量較低,不能很好的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同時,對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1.2 農業機械操作水平低下,生產規模較小
現階段,農村地區的土地生產經營模式依然采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規模小,生產效益低下,農業生產社會化組織程度較低,再加上廣大農村的經濟發展相對比較滯后,廣大農民群眾購買農業機械,特別是大中型農業機械的能力不足。最近幾年,雖然國家制定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民群眾的購買積極性被極大的調動起來,但是農機補貼范圍有限,補貼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此外,由于農業生產模式的限制,農民群眾會愿意購買小型農機設備,一些大型農機設備的生產效率難以真正發揮出來。由于大中型農機設備購買能力不足,農業規模化生產不能正常開展,嚴重影響到一個地區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開展,對地區的農業規模化和可持續化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制約。
1.3 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隨著農業機械化不斷發展,農村地區農機設備進一步增加,這就對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現階段,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化服務體系建設嚴重脫節,現存的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還不能很好的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要求,對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和制約,農業機械化區域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平衡現象,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較低,服務規模有待進一步拓展,對地區農機化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2 提高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分析
2.1 強化政策支持,合理調度農業機械
首先,認真落實補貼政策。農機補貼惠農政策是增加農業機械保有量的重要措施,農機中心積極爭取農機補貼資金,按照實施方案要求,確保補貼資金落實到位,補貼機具及時發放到位,使其在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補貼政策,使農機保有量大幅增加,進一步優化全縣農機裝備結構,提高機械作業量和機械化水平;其次,合理調度機械作業。在三夏、三秋等重要農忙季節,農機中心根據全縣機械保有量和農機作業需求情況,合理調度機械有序流動,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機械作業量,增加了機手的經濟收入,而且還能夠促進全縣農機化水平的提高。
2.2 強化農機人員專業教育,提高作業質量
首先,要掌握好農機新技術知識,把農機新技術、新機具使用作為重點,以便更好的為“三農”生產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其次,要掌握一定的農業生產知識,這樣才能豐富和發展自己對農業生產知識的認知度,才能有效地啟發農民正確使用農業生產機械來進行農業生產;再次,要掌握必要的教育知識,因為農機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教育和認知的過程;第四,要掌握文字寫作和必要的課件編寫能力,這樣才能把好的農機實用方法和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操作規范、技術要領編寫成必要的宣傳資料和電子教材;第五,要掌握好機具的實際操作能力,通過現場示范、操作、引導農民,要做到言傳身教,才能受到農民的歡迎,才能更好的提高農機推廣的效果;最后,要把農機、農藝有效結合,這樣才能做到新技術、新機具及時引進推廣、農機農藝相融合互相促進、培訓工作及時跟進的良好局面。
2.3 建設完善的農機化社會服務體系
首先,推進農機合作社建設。根據增加數量、擴大規模、提高標準、提升能力的原則,發展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培育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特色鮮明、帶動力強的農機專業合作示范;其次,強化資金技術保障。引導政策、資金、技術、信息和服務向農機專業合作社傾斜,支持有條件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承擔農業開發和新技術推廣項目,建設農業機械維修示范網點;最后,創新社會化服務模式,推動農機跨區作業向廣度和深度拓展,培育農機作業、維修、中介、租賃等市場,保障重要農時農機作業質量。
參考文獻
[1]盧秉福. 農業機械化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研究[D].沈陽農業大學,2008.
[2]張朝華.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對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影響分析[J]. 南方農機,2016,10: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