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茹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31-01
教學中我們常發覺學生課前認真預習過的課文,在課堂上就能積極參與,大膽發言;而沒有課前預習,就算老師講得再繪聲繪色、聲情并貌,很多學生回答時還是內容空洞,尤其是后進生,完全不知所云,頗有唱“獨角戲”的挫敗感。當深入反思發現導致此類尷尬教學場景原因很多,其中一個直接原因,即“課前預習”的實效性。
課前預習至關重要。短期看,有質量的預習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前預習幫助孩子“先行一步”了解課文梗概,做到有準備地聽課;對老師來說,預習作業反饋出的信息,能幫助調整教學環節設計及教學方向,縮短學生學習上的差距。長遠看,高效的預習為學生搭建獨立閱讀、思考的平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如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預習的有效性對語文學習作用不可估計。
然而,農村學校學生目前課前預習習慣卻存著諸多問題。以我自己所擔任的兩屆班級的預習開展情況來看,存在如下問題:
1.被動應付多,預習目的不明確。小學生及家長對預習重要性、實效性缺乏準確認知:有的學生或家長會誤認為預習作業等于沒作業,或只需讀讀課文就行,在預習時就隨意對待,被動應付。
2.預習不全面,缺乏問題意識。老師每天都布置學生預習,但大多數學生卻只關注基礎知識,局限于課本內知識的預習,對課本以外知識的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如,讀課文時遇上生詞難字懶于查找字典;文中涉及的時代背景等也不會去查閱相關資料。不僅如此,很多學生做課前預習時,不善于思考,只對個別詞語進行理解。沒有對文章的內容提出疑問的習慣或提出來的問題也是諸如“什么詞語是什么意思”等淺顯的問題,這般的預習質量可想而知。
3.教師引導不足,預習形式單一。農村學校的教師或由于課業任務重,或因學生預習效果太差等原因對課前預習缺乏準確認知而難以堅持實行,因此在課前預習的作業方式上缺研究,針對性也就差,導致學生每節課文的預習作業模式單一老套,如讀課文、畫生字詞、回答課后問題等,影響學生預習興趣。此外,對學生的課前預習多僅存在于口頭布置,對預習沒有明確指導及要求落實書面文字。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好的預習效果如果沒有及時的記錄也容易在學習過程中被遺忘。
如何指導小學生做好語文課前預習,提高語文教學實效?這是擺在我們面前首要的問題。
1.培養良好的預習習慣
“教是為了不教”。要切實做到這一目標,教師就必須教會學生學習,而學生要學會學習就需養成良好預習習慣。首先,要轉變學生對預習的片面認識。可以搜集一些表述預習重要性的名人名言給學生,讓學生認清預習并非只是為了上好一節語文課,它是培養我們一生的學習狀態,培養我們自主探究能力服務的。其次,可以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加深學生對預習重要性的認識,如良好與較差預習習慣間的對比測試等。
2.指導預習方法與技巧
語文預習方法和技巧的指導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獨立學習。教給小學生的預習方法(尤其是農小的學生),要求可操作性要強,否則事倍功半。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教給中高年級學生如下方法:
(1)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也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手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文要多讀幾遍,且每遍的要求要不同。初讀課文,學生初步了解課文,畫出文中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二讀課文,聯系上下文解決“絆腳石”,在讀的過程中積累詞語,培養語感;再讀課文,在讀中讓學生貼近文本,受到情感熏陶。
(2)標。“不動筆墨不讀書”,預習時要勤動筆。首先,教師指導學生在預習時使用不同的符號標記。例如:比如:用“——”標出文中的生字新詞,用“▲”標出自己容易讀錯的詞語,用"?"標出疑難的地方——養成固定的習慣,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會逐步增強。其次,可以指導學生預習時做摘抄或寫旁批,這是一種良好的自學方法和習慣,即保留學生預習痕跡,又有利學生獨立思考。
(3)查。查什么?查預習時遇到的問題,不理解的詞、句子等,當然方式可以多樣: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幫助理解字詞;瀏覽網頁、查找文獻資料等拓寬對文本寫作背景的了解;向家長、老師等尋求幫助,加深理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強調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良好習慣,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預習過程自我求知、實踐探究能力的培養,努力創造條件,助力學習。
(4)疑。“學貴有疑”。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達爾文創寫的《物種起源》都起源于質疑。只有心存疑惑,學生才能產生積極探求的熱切興趣,預習才可能真正深入。因此,我們應該要鼓勵學生預習時多問“為什么”。例如:在教《鳥的天堂》最后一段。問學生還有哪些疑問。學生提出: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為什么前一個“鳥的天堂”加了引號,而后一個沒加引號?教師讓學生再讀課文,認真看看前后句子,注意理解句子間的關系,就能知道為什么前一個加引號,而后一個不加引號的道理,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真正落實預習反饋、評價機制
評價反饋是學生學習的導向,評價是學生學習動力來源之一。對于學生的預習要重視檢查,及時表揚,讓其體驗成功,樹立自信。對預習做得好的學生多加表揚;對在預習過程中大膽質疑的同學及時肯定;對預習效果差的學生積極鼓勵、引導。當然,要注意參與預習活動的對象不應僅局限于師生間,學生預習的有效性和家長也密切相關。教師還需與家長多溝通,建議家長重視并努力為孩子創設優良的學習環境,及時了解孩子的預習狀況,配合監督避免學生敷衍應付。
“路漫漫其修遠兮”,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性的培養任務是艱巨的,對孩子終生的學習影響卻是深遠的。我們要切實提高意識,努力推進,用心呵護,讓預習習慣成為每個孩子學習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小燕.關注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C]《新一代月刊》.2011(5)
[3]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J].《教育》,2015(12)
[4]趙智慧.淺談農村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