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教學具有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功能,我們應從觀念上重視,并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中有機融入社會責任感培育內容,同時注重融合性、主體性和實效性,有效培育和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 課程教學 社會責任感 培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6-0090-02
社會責任感是一種美好的社會道德情懷,她的培育和形成也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對大學生而言,課程教學是主要學習形式之一,如何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效地進行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呢?
一、課程教學中應有機融入社會責任感的培育
作為一名大學生,進行課程學習是其主要任務,但終究要在完成一定的課程學習后,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而成為一名社會成員,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因此,課程的學習是大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主要方式,同時也具有培養其社會責任感的功能。
因此,我們首先要從觀念上重視課程教學中社會責任感的培育。無論是哪一門課程的教師,首先要從觀念上重視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放在教書育人的首位,把社會責任感的培育作為所授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真正樹立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牢固意識。
其次,要正確認識課程教學與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關系。大學階段的專業課程也好,專業基礎課程也好,雖然側重點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不一樣,但不能由此認為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只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任務和內容,與專業課程教學無關。所有的課程教學都有培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要求和目標,我們要把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有機融入、滲透和貫穿在課程教學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課程教學中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基本策略
1.教學目標上,知識傳授與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并重
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該涵蓋三個領域: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的內容范圍要考慮到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不能只注重知識領域的目標, 而忽視其他領域的目標。”[1]這里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容,最主要的是社會責任感的培育。也就是說,社會責任感培育應該成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社會責任感的培育與其他教學目標的內容同時進行統籌考慮,不能只側重設計知識與技能傳授、只側重過程與方法培養方面的內容,而完全不納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或者漠視和抵制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內容。
在我們的課程教學目標設計中,往往忽視了這一點,一方面認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包括社會責任感是很虛的內容,不像知識與技能一樣可觀可感,也不像過程與方法一樣可講可授;另一方面則泛泛而談,認為只要列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或者社會責任感培育這幾個字樣就可以了。這些都是錯誤的認識和做法,我們要把二者并重考慮、有機融合,要在教學目標中明確社會責任感培育的要求,并與其他內容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予以真正落實。
2.教學內容上,課程設計與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并舉
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既然納入了課程的教學目標,就要在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中融入社會責任感培育的要素。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設計中的社會責任感培育這一點,就要在教學內容上與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并舉。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在觀念上接受社會責任感培育的理念,并把這種理念融入到教學內容的設計中去,以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情懷來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
我們可以在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滲透社會責任感培育的要素,體現在教學案例的選擇和運用上。教學課程都面向一定的社會實際生活,作為教師一般都會在實際生活中選取相應的案例來進行教學和分析。那么,在選取案例時,最好選擇既反映所授課程的知識,同時又能進行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案例來向學生進行講解。如學科知識中的榜樣人物身上所體現的社會責任感的分析,理工科課程的內容上可選取由于缺乏社會責任感而導致失敗的案例,不僅可以從正反兩面增加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可以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社會責任感。思政類課程則可以選擇具有重大影響和社會意義的時事,把課本內容與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有機銜接起來,作為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教學內容。
3.教學過程上,課程教學與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并行
德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指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成了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因此,我們認為在進行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把社會責任感的培育蘊涵在其中,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社會責任感教育。作為教師來說,應根據各學科的特點,充分發掘和豐富教材中所蘊涵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因素,采用多種方法來實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把學科教育內容始終與社會責任感教育交融起來,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社會責任感的培育不能僅靠灌輸,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來實現課程教學與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并行不悖,可采用探究式教學、合作式學習、社會實踐等方式,強調學生要負責任地對所學知識、技能進行運用;同時在情感上進行引導,特別是合作學習、社會實踐等教學環節中,更要側重對學生的情感進行有效的梳理和引導,激發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他們明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從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4.教學評價上,課程考核與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并存
課程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教學評價,一般采用課程考核的方式來鑒定課程教學的實施效果。我們認為,在這個環節上同樣要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育,要在評價體系中增加社會責任感考核的內容。
課程考核中的社會責任感評價方式有多種,除德育課程外,不一定要單列考核項目或考核標準,只作為參考性考核內容,可結合課程考核的實際情況靈活采用,用情境性試題的方式或案例分析的方式直接命題考試評價;也可以結合課程知識有機融合進行,不能單獨地考核;也可以結合實踐操作,在可以在實踐動手的過程中考察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踐行情況。
三、課程教學中社會責任感培育的要求
1.把握社會責任感培育的融合性
一般來說,在課程教學中,除了德育為類課程可以作為專題或單列章節來講授外,社會責任感是作為總體要求和相關內容鑲嵌在各門學科知識體系中,課程教學中的社會責任感培育也就具有了融合性的特點。
我們在課程教學中,要把握社會責任感培育的融合性特點,講求教學方法和技巧,不能進行強制性的社會責任感的灌輸教育,而要結合課程知識體系來滲透進行社會責任感的培育,要注意做到與課程知識、技能的傳授緊密融合起來,與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有機地融合起來,不是簡單地植入或相加,二者的結合更不是生搬硬套或排列組合,而是把社會責任感的培育作為紅線貫穿其中,在不同的知識體系下作為總攬性的要求融入教育教學活動中,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高揚社會責任感培育的主體性
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最終要落實在學生的學這個主體的體驗學習上來,課程教學中社會責任感的培育也是如此。“學習者要進行充分學習,首先要實現主體在場。只有充分地讓學生參與到具體的體驗中,才能讓他們得到切身的體會,才能從多種角度去反思觀察他們自己的行為,才能形成新的認識和概念,并在今后類似的場景中能運用這些知識來采取適當的行為,以解決自身所面臨的道德問題。”[2]因此,要高揚學生的主體性,實現學生在社會責任感培育中的知情意行統一,最終實現自覺的社會責任行為、達到社會責任感培育的目的。
要高揚學生在社會責任感培育中的主體地位,就要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用強烈的人文關懷來激發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就要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同時,要在課程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借鑒體驗學習理論、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有效利用資源,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并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體性和團隊協作精神,關注學生現實生活,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和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效果。
3.強化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實效性
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遇到的問題是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理論問題能清楚地知道和把握,但是一遇到實際問題就表現得不盡人意甚至完全相反,這就說明社會責任感培育的知和行之間存在著差距,也就是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實效性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強化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實效性。
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實效,一方面要看其對社會責任感培育可行性的把握,是不是真正把課程教學與社會責任感培育實現了有機融合,而不是兩張皮,要隨時校正是否有機融合在課程教學中,隨時反思是否能真正達到培育社會責任感的目標;另一方面要強調價值取向和內心轉化,要真正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意志,讓社會責任理論的學習自覺轉化為自我的意志行為,真正把社會責任感轉化為社會責任行為,從而實現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實效。當然,這種激發和轉化需要多種因素的作用,課程教學在其中也可以發揮反復強化、不斷提升的作用,從而協助大學生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 梁萍云.新課程教學目標設計的四個相結合[J].教學與管理,2007 (1).
[2] 朱理鴻.體驗學習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踐教學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5(3).
[3] 李上獻,王媚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如何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長沙大學學報,2010(1).
[4]吳思培.思想政治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