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徽
摘要:愛國主義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內涵,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它作為中國的傳統美德一直被傳承下來。當代中國研究生越來越多,研究生作為今后國家發展的頂梁柱,能否將愛國主義很好的傳承下來就很重要了。本文結合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愛國主義精神及行為的觀察來得出當代研究生愛國主義精神的現狀,分析愛國主義缺失情況的原因并提出了解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研究生愛國主義現狀
一、引言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和崇高美德,也是中國各民族大團結的政治基礎和道德基礎。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是我們民族賴以存在、發展的情感紐帶與精神支柱。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在現階段,愛國主義最基本、最本質、最重要的表現,就在于不遺余力地鞏固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為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作出自己的貢獻。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問題已是中國社會問題中排序在前幾位的重要問題。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接觸新鮮事物的途徑得以增加。外來文化使得中國文化得以發展,但是很多大學生出現了哈韓哈日的現象,不僅僅是著裝打扮方面,就連思想認識也已經出現了偏離,這種現象的發生使愛國主義受到了嚴重的沖擊。研究生,作為大學生中的先進群體,多數人都表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一定的愛國意識,但仍有少數研究生愛國主義意識還是比較淡薄的。研究生是今后國家發展的頂梁柱,只有研究生乃至整個大學生的群體的愛國意識提高了,中國才能處于不敗之地。
二、研究生愛國主義精神現狀
目前“90后”已成為大學校園的主體,而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多大的改變,這能否適應被教育主體的要求,能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90后”大學生愛國主義現狀究竟如何,這是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工作者應當關心的問題。研究生作為“90后”大學生中的先進群體,分析研究他們的愛國主義現狀是提高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有效性之必然。
(一)當代研究生的特點
當代研究生是互聯網普及最早的一代,他們從小就擁有了手機、電腦,創造著新的網絡文化,也能清晰的看到網絡的兩面性,但有時仍過分依賴網絡甚至沉溺于網絡而不能自拔;他們是信奉平等權利的一代,因為從小就面對著紛繁復雜的信息,當代研究生對可能發生的事情早就有了間接經驗,他們不再尊崇權威,也不僅是質疑、挑戰權威而是重新構建權威;他們是獨立思想強烈的一代,他們有一種倔強的個性,面對很多事情當代研究生都會表現出異質思維,特立獨行是他們的重要特征。
當代研究的這些特點,對他們愛國主義現狀的影響是現實而重大的,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手段,對師資水平和考核評價體系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
(二)當代研究生愛國主義精神的特點
當代研究生愛國主義意識較為淡漠。有些研究生愛國意識處于一般的狀態。大部分人對愛國主義問題思考很少,有的甚至根本就沒有去思考過。這反映了當前高校重專業知識教學,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現實情況,也說明相當多的研究生在愛國主義這個問題上缺乏認識,學校及教師對研究生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還不夠。
當代研究生對愛國主義缺乏理性的認識。研究生受愛國主義教育少、對國家有意見、受西方影響等。盡管有許多同學都有愛國意識,但卻不能夠很理性的意識到自己的哪些行為能夠體現自己的愛國精神。
(三)高校對于研究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特點
高校對于愛國主義教育抓得不夠實、效果不夠好。高校中的愛國主義教育都有些太局限于書本知識,拘泥于教材,枯燥無味,比較難以引起同學的興趣,與當代研究生的群體特點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時代特征不太相適應。愛國主義教育是“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如果愛國主義能夠以一種有創意、有特色、有興趣的教育方式來呈現,相信效果將會是很好的。
三、導致愛國主義缺失現象的原因
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大學生精神空虛,人生失去目標和方向,行動失去動力,只去追求眼前的一點物質利益,貪圖物質享受,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內容。造成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低效,這與多方面的因素有關。
(一)社會因素
對于當代研究生愛國主義教育低效的原因,人們最直接的反映就是高校。但社會原因也是不可小視的一大因素。比如,現在一些企業都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導致當代研究生也變得物化主義嚴重,而忽視對于愛國主義的學習;我國社會轉型時期遺留下來一些不良風氣,比如腐敗之風讓愛國主義教育黯然失色,實用主義的風氣消解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熱情,形式主義之風影響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國外的錯誤思想對當代研究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二)媒體宣傳因素
新聞媒體是人們接受信息的主要來源,電視文化、報刊文化等對人們樹立正確的愛國觀念起著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然而,近年來,新聞媒體在倡導愛國主義方面所起的作用在減弱,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起了一定負面影響。其中,崇洋情節的盲目宣傳,都使當代研究生所受的愛國主義教育變得軟弱無力。當前社會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社會,網絡對于目前當代研究生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一些網站,或者游戲都或多或少地出現媚外思想,這對于當代研究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是產生了很嚴重的負面打擊。
(三)西方發達國家因素
西方發達國家試圖實現其文化和價值取向的全球化,對于當代研究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造成了十分消極的影響。在今天的全球化過程中,我們的青年過多受到西方強勢文化的浸染,而對本民族文化懷疑、疏離、隔膜甚至產生對自己民族身份的質疑,進而在心理認同上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向往西方但又不是西方人,沒有了民族文化之根的歸屬感。當前社會所存在的這些消極因素對當代研究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有著致命的摧毀性影響。它混淆視聽,顛倒當代研究生原有的價值取向,使研究生在塑造自身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變得更加茫然。
四、提高當代研究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建議
當代研究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成長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研究生是否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關系到未來中國的發展。要提高當代研究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則必須提高我國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整個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存在著教育低效等現象。要改變當前研究生愛國主義教育低效的現象,我們必須正視那些導致其低效的消極因素,從改變客觀環境人手,營造一個有著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的社會大環境,讓我們的研究生無時不看到愛國主義,無時不感受到愛國主義,在實踐效國之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實現壯美人生。
(一)愛國主義教育要體現民族性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靈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對于凝聚和激勵人民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人類社會的一筆巨大精神財富,它顯示了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和不懈的文化追求。在當代,綜合國力的競爭不僅表現為經濟實力、技術實力、軍事實力等物質力量的競爭,也表現為民族精神等精神力量的競爭。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了靈魂,就會喪失凝聚力和生命力。對研究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增強他們的國家意識與民族觀念,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
(二)愛國主義教育應采取多樣化形式
造成當代研究生愛國主義教育效果低效的原因還有就是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往往都太枯燥,無法提起學生的興趣。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是根本改變“三唯一”(以“課堂”為唯一的教育陣地、以“教材”為唯一的教育內容、以“講課”為唯一的教育手段,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純理論式教育)式教學方法被動局面的有效途徑。如實行開放式教學,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找到思想與現實的契合點,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試行參與式教學,組織專題討論、辯論與演講,讓受教育者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提高思想修養的效果;采取復合式考評,既測試基本知識和理論的掌握,又考核課程實踐的參與表現,促進學生自覺規范日常的具體行為;重視隱蔽性教育,利用各種活動與場所,以生動的實物、事例、資料感染學生、熏陶學生,寓教于樂、寓教于文、寓教于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三)愛國主義教育不能留于形式,浮于表面
許多高校對于專業知識的教育重視程度要高于學生平時思想政治教育,這也導致了,許多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留于形式浮在表面,這也是導致愛國主義教育在高校中低效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應該深刻的開展一些有實踐意義的愛國主義宣傳及實踐教育,假期多開展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動、“三下鄉”活動和學雷鋒等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的煅煉,在提高研究生團隊協作意識的前提下,又開展了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可以組織諸如紅色之旅的活動,讓研究生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受愛國主義文化的熏陶。
(四)加強愛國主義基地的建設
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體現多樣性。高校要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形成文物博物、革命歷史、建設成就和風景名勝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當代研究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要積極地組織研究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來增強研究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直觀性、生動性。它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從中接受教育,汲取精神營養,陶冶情操,激發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感,堅定信念,激勵斗志,凝聚力量,開拓進取,奮發向上,積極投身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五、結語
相信大多數研究生對愛國主義的認知和行動是正確的、積極的、健康向上的,這表明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還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當前社會存在著許多消極因素對高校研究生愛國主義教育有著嚴重的消極影響。有些消極因素甚至能夠混淆視聽,顛倒當代研究生原有的價值取向,使研究生在塑造自身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更加茫然。如果無視這些消極因素,將給祖國和人民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就要求高校工作者必須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用科學創新多變的方法,培養研究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提高他們的愛國主義覺悟,校正他們可能產生的心理失衡、認識偏差和行為失范,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一代。
參考文獻
[1]何桂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26:53-54.
[2]郭建鍇,張林明,陳鋼鋼,邢學武,王維,尚凡晶,趙華明,張春敏,郜原,陳顯久.某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西北醫學教育,2007,05:835-836.
[3]賈茜婷,陳冬林.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J].湘潮(下半月)(理論),2009,06:55-56.
[4]盧英,李曉青,馮榛.當今高校“90后”大學生愛國主義現狀分析———以四川某高校為例[J].黑河學刊,2012,05:57-59.
[5]張莉,徐國鋒.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低效的社會原因探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31-33.
[6]付云華.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行為的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0.
[7]張仙琴.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
[8]李紅,鄧澤球.經濟全球化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04:34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