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麗
【摘要】所謂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統一活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是主體,要想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益,我認為應該把疑趣情貫穿教學過程。
【關鍵詞】教學 情貫 過程
【中圖分類號】G4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118-01
一、把疑貫穿教學過程
通過疑問引入新的學習內容,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的內容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喚起他們的注意力。例如:我在教《分數大小的比較》時,我給同學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唐生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一天天氣炎熱,孫悟空叫豬八戒去找西瓜解渴,八戒出去一會,滿頭大汗地抱著西瓜回來了。悟空說:“為了公平起見,每人吃四分之一吧。”八戒一聽瞪大了眼睛,不高興地說:“西瓜是我老豬找來的,我要吃六分之一,至少也得給我五分之一。”悟空聽了哈哈大笑,沙僧和唐僧也笑了。他們為什么笑呢?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六分之一誰大誰小?這個時候同學們都瞪大了眼睛,搖了搖頭。我抓住這個時機,大聲對同學們說:“你們想知道嗎?如果想知道這個問題,請你們這節課認真地聽,探討他們笑的原因。”
在如我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中”,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①下面各數,哪些數能被3整除?
63 36 69 123 96 39
②從題中你能看出被3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嘗試總結。再出示下列幾題:
13 26 19 23 46 59
讓學生判斷。在完成第①題后學生自然而然會把能被2、5整除的數的判斷,方法遷移過來,認為個位是3、6、9、的數一定能被3整除,至此在讓學生完成。第②題,矛盾就出來了,學生自然就會出現疑問,提出問題也就成學生的強烈欲望。
當然,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設計難度不一的問題情境,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創造和成功的快樂,形成“質疑――解疑――體驗――再質疑”的心理。如教學“倒數”時,學生已學過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倒數,我讓小組分組提問,要求一人舉數,別人說出它的倒數,學生氣氛很活躍,包括平時一些內向的學生都能積極參加。但學生提問的數僅限于真分數和假分數,我就啟發學生思考“除了真分數和假分數,我們還學過哪些數?”這一問題打亂了學生剛才的思路,不少同學提出了帶分數、自然數、小數的倒數的求法。
二、把趣貫穿教學過程
數學知識本身蘊藏著一定的吸引力,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再加上人為的給它添上一些色彩,就會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富有趣味,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獲取知識,發展思維。這就要求教師研究教材,善于發掘教材中的趣味因子,并提出富有趣味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掌握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以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為例,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在一場賽車比賽中,共有3輛車,它們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方向出發,但是這3輛車的車輪形狀是不一樣的,它們的形狀分別是圓形、三角形、正方形。請問:哪一輛車最先到達終點?該問題情境圍繞教學內容《圓的認識》展開,問題雖然設計得很簡單,卻打破了學生原有的思維(即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車的輪子是圓形的),因此,學生的探究積極性馬上被調動了起來,并且興致勃勃地參與交流討論。可見,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富有趣味性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非常有趣的,從而點燃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情境中。
三、把情貫穿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萌發求知欲望的有利思想感情。教師用自己滿腔的熱情和對學生的關心,對知識的酷愛以及對工作的責任感,去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使師生的情感產生共鳴,例如:學習圓的周長計算一課時,當學生發現了“圓的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個規律時,我就充滿激情對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的發現很了不起,但是你們知道嗎?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國古代的數學家祖沖之就精密地計算出圓的周長在它直徑的3.1415926和3.1415927倍之間。這是當時算得最早最精確的圓周率值,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你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重新走了一番當年科學家發現、發明的道路,你們就是祖國的希望,很有可能未來的科學家就在你們中間。”學生激動了,眼睛里充滿了對探求知識的渴望,堅定了攀登科學高峰的勇氣。
參考文獻:
[1]廖敬松.淺談語文教學中“趣、思、情”的巧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2(27):147-148
[2]趙香萍.巧設提問情意共振以趣激疑[J].黑河教育,2005(1)
[3]溫素華.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讀寫算:教研版,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