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敏
【摘要】當前課堂教學中有效性的缺失嚴重抑制了課堂教學功能的整體實現。追求“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發展已成為課改的熱點問題。文章分析了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缺失的主要情形并提出了相應措施。
【關鍵詞】語文教學 有效性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129-01
新課改的實施,為我們的語文教學開辟了新的途徑。我們都在為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嘗試。可往往是我們教得很苦,學生學得很累,然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課改專家說:“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經過反思,我覺得主要有以下有效性缺失情況:
一、教學觀念的有效性缺失——教師不能面向全體學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主體參與是有效性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我們應當以主體參與的思想去改造傳統的課堂教學。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全面參與。有效性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是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要學生全員全程參與,促使其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針對我們學生的差異,實施分層教學,分層參與可較好地實現學生全員參與并收到良好效果。具體做法:
(1)為了學生能夠分層參與,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適度而又有層次的教學目標,即每節課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標。下限目標是完成教學任務必須達到的最基本目標,是全體學生都要達到的;上限目標則是讓基礎好的學生有充分發展的余地,"吃飽吃好"。
(2)課上討論的問題從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出發,設計問題按水平分成幾組,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參與成功帶來的滿足,都有所發展。
(3)課后的作業也必須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層布置。針對學生能力有差異的客觀實際,我們重視找準每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難易有別的作業。以文言文教學為例分層為:a,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b,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文言詞語句子,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有自己的心得。c,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練習閱讀淺顯的寓言典故故事等課外文言文。
第二,有效參與。有效參與是學生發展的保證。要實現學生主體有效參與,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伴隨學生的積極體驗,這種積極體驗是一種對學習的濃厚興趣,是一種積極參與的意識和強烈的求知欲望。要做到以下幾點:
(1)把課堂還給學生。由學生自由支配時間對學生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自由支配的時間還給學生。
(2)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思維活躍積極探求,深入鉆研,充分表現,思維得到啟迪,智力得到開發,能力得到培養。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3)創造性增值。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有效參與要求每節課中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都應得到訓練。
全面參與、有效參與是課堂教學效果的保證。
二、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缺失——閱讀教學的問題設計缺乏科學化、個性化
而語文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可謂是關系到閱讀教學組織成敗得失的一項重要工作。切合學生與課文實際、引人深思的教學提問,有助于點燃學生思想火花,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不宜以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規范和限制學生思維活動。
1、設計的問題類型應該突出主導性和開放性
主問題。余映潮先生認為: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是指對課文閱讀教學過程能起主導、支撐作用,能從整體參與性上引發學生思考、討論、理解、品析、創造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是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牽引機和粘和劑,在教學中顯現著“以一當十”的力量,具有“一問能抵許多問”的藝術效果。例如《春》設計問題為:聯系課文語句,用“春天的是美的,它美在,請看”這樣的句式說話。
開放性問題。開放的問題有利于學生的發散思維創造能力的發揮。開放性問題沒有劃一答案,對學生的能力提出挑戰,激勵學生必須對課文作進一步探究。例如《孔乙己》中寫丁舉人毒打孔乙己時,是讓他“先寫服辯,后來是打”,若將這句話反過來是“先是打,然后再寫服辯”行不行,為什么?
2、課堂提問方式要突出趣味性、挑戰性、延展性
適時適度、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速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杜絕那些為提問而提問的“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的提問法,講究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和體驗,追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要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
三、教學手段的有效性缺失——過于依賴多媒體
電教媒體的恰當運用,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舉措,但它不能代替老師的主導作用。我自己就有這樣的體會,曾經過于依賴課件,缺少與學生的聯系,學生的思維被課件統一,師生雙方缺乏互動性,根本談不上發揮主體地位了。
俗話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定位應該是在“輔助”,建議在多媒體教學中特別注意:
1.適用適量適當。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進行多媒體教學,也不是每課都要面面俱到。應該根據課堂類型、文章體裁及課堂需要來確定。
2.資源共享。多媒體的運用不只局限于課上,有計劃地建立信息資源庫,利用學生家里有電腦的便利條件,在家長配合下學生可以隨時調出資源進行課前、課后學習。
總之,追求有效,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永恒話題,需要我們老師熟練地運用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在學習后實踐,在實踐后反思,在反思后改進,在改進后學習。讓我們一起去追尋!
參考文獻:
[1]顧德希《要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J].《中學語文教與學》2002,4.40〕
[2]顧之川《與時俱進推進語文教學改革》[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