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占林
摘 要:圍繞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環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分析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提出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向;農業現代化
一、前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觀念日漸發生變化,消費者需要的不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更美味、更具營養價值、更高品質的產品。生產者對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勞動舒適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且經濟的全球化,我國面臨農產品開放進口和市場競爭的壓力,現代農業只有通過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產品品質才能生存。從這些新的需求出發,農業生產向著高效率和高精度的機械化、自動化方向發展,是必然的選擇。
二、我國農業機械化現狀
近幾年,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較快,農業機械化支撐農業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加速了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突破了主要依靠國家、集體投資興辦農業機械化的模式、形成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調動了廣大農民購置、經營和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加速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到1999年底,全國農機總動力4.89億千瓦,拖拉機保有量1 293.5萬臺,聯合收割機保有量22.7萬臺。機械化耕地、播種、收獲水平分別達到65%、25.6%、16.3%,其中小麥播種和收獲機械化水平已分別達到68.7%和61.8%。全農機行業能生產拖拉機、內燃機、耕作機械、植保機械、排灌機械、收獲機械、畜牧機械、農業運輸機械、漁業機械、設施農業裝備、小農具、農副產品加工機械等16大類103類4 000個品種(規格)的農機產品,基本上能滿足市場需求。此外,中馬力輪式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小型自走式聯合收割機、小型碾米和制粉加工機組等農機產品出口北美、南美、東南亞及非洲等國家。有學者指出,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總體跨入中級階段。這一階段,農業機械已在大多數農作物的主要生產環節應用,從總體上看,機械作業在農業生產中已開始占主導地位,常被稱為農業基本機械化階段。目前,我國主要糧食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農業機械化服務領域不斷拓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模式不斷創新,農業機械化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
三、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
1.走綠色化產業道路。以“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發展戰略為導向,走“綠色化”產業道路,融合高新技術,發展節約型農業裝備,力爭達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標準。從政策方面講,發展節能農機,是“十一五”的重點領域。發展節能型拖拉機,注重技術投入、開發新型產品、減少能耗將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由于燃油價格的不斷提高,用戶對節能產品的要求更加迫切。從市場可以看出,用戶對節能型的農機要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農機達到環保要求和具有節約能源的性能。這一要求將直接主導我國未來的農機發展方向。目前,我國一些企業的節能型農機正逐步推向市場,同時受到用戶的高度關注。我國農機企業將重點發展滿足水田機械化、旱地保護作業等方面的產品,重點發展節能、節水、節肥和降低農業成本、保護環境、增加產量的農業機械產品,達到與國家政策、市場走向、用戶需求、自身發展同步。
2.加強生物性技術進步模式的利用。我國很多地區盡管平原遼闊土地肥沃,農業機械化水平高于國內其他地區,可是并沒有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但是我國總體上人多地少,提高土地生產率、穩定生產水平也是重要的目標之一,因此要適當地采取生物技術進步。因而應采取先機械技術措施、后生物化學措施,并以前者為主的技術發展路線。
3.生產技術高科技化。采用高新技術跟蹤世界農業機械技術發展動向,采用高新技術、逐步實現農業機械作業的精確化、高效化與自動化;重點研究機電液一體化、微電腦技術、航空航天技術(GPS、GIS、RS)在農業機械上的應用。發展精細農業,不斷提高農業機械自動監控水平以及舒適性與安全性。加強農業機械共性新技術、應用基礎研究、加快技術創新,如降低動力排放、噪音與振動;農業機械關鍵零部件、配套件可靠性研究;人機工程及安全性、舒適性;農業機械工作部件與物料相互作用機理如地面機械脫附減粘理論與技術;農業機械現代設計方法與試驗技術、儀器、設備研究等。適度規模經營所需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生產關鍵技術與設備。
4.農業機械化發展環境將更好。2004 年6 月25 日頒布新的機械化促進法。該法律進一步明確了各級政府對農業機械化的促進職責, 明確了對農機科研開發和生產、農民購置農業機械、農機作業服務和保障產品質量等方面的扶持措施。該法的頒布實施, 進一步改善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環境, 將極大地調動農民、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置和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 促進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普及應用, 對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將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
5.關鍵機械化技術要求提高。主要是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技術和經濟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技術。在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的基礎上,糧食機械化技術需求將主要表現在:水稻生產工廠化育秧技術、高速插秧技術、半喂入水稻聯合收割技術,適應多個地區、不同行距的玉米聯合收割技術。經濟作物機械化技術需求主要集中在種植、管理和收獲等關鍵環節。
6.農機作業向市場化、社會化服務方向發展。
中國農戶種植規模小,家家戶戶購買農業機械不經濟,也沒有必要,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顯和尢為重要。以1996年開始的全國性跨區收小麥化、社會化服務發展。1996年以來,中國有關部門大力配合,利用從南到北小麥收獲的時間差,組織開展了聯合收割機跨區機收小麥作業,使聯合收割機使用時間從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一個多月,提高了聯合收割機的利用率,既滿足了農民的機械化收割要求,也提高了購機者效益,促進了小麥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聯合收割機保有量的增加。
四、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推進、國家基礎工程的加速進行和國內外平等互動競爭平臺的搭建,將使國內農機快速發展,農機工業裝備農業能力不斷增強,農機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為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國內農機企業在這種情況下應根據新的發展趨勢及時地調整發展策略,使農機行業發展呈現出一種新的發展局勢,促使我國農機事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馮啟高,毛罕平.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 農機化研究,2010(2):245-248.
[2]楊敏麗. 新階段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態勢分析[J]. 中國農機化,2008(1):12-17.
[3]李岳峰,劉汶. 論我國農業現代化與農業機械化的內涵及基本特征[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5):518-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