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珺
摘 要:本文結合鎮沅實際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實需求、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及培育的重要措施三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細致的闡述提出了對應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方案建議,以期為相關部門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踐探索;對策
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農村建設的需求
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參與者、主要建設者和最終受益者,農民素質的高低是新農村建設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鎮沅縣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基本就是,基礎設施日趨完備、產業定位精準、生態環境愈加優化、農村經濟持續增長、農民收入有所增加、農村社會文明、鎮村管理更加和諧。不管是在用現代設備支持農業,用新型科技更新農業,用現代產業結構強化農業,用現代營銷模式推廣農業,用現代發展思路指導農業,從而增強農業專業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強化土地產出水平,資源利用率和勞工就業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強化農民素質及競爭力的培養上,還是在農村產能結構模式、勞動力就業布局、農民收入結構的綜合改善上,都受到農民素質的直接影響。農民素質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新農村建設是以現代人的新思路去創造新型社會。因此,加快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實現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
二、鎮沅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十二五”以來,我縣依托“綠證”培訓、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白玉蘭”工程等相關項目,有組織地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培訓,通過這些教育培訓有效地增長了農民的見識,在一定程度上切實提高了農民的整體素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規模小、數量少、水平低等問題,與發展現代農業所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標準差距較大,其主要原因有三:
1.認識問題。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是上熱下不熱,縣(區)特別是鄉(鎮)尚未把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擺上重要日程,沒有提出長遠規劃和實施計劃。而農民受文化知識基礎、家庭經濟狀況和年齡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對培訓學習的重要性認識遠遠不夠,沒有表現出參訓的主動性。
2.經費問題。我縣在農民教育培訓上基本沒有經費投入,相關職能部門只能依靠中央和省級專項經費進行培訓,經費嚴重不足,導致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可操作性不強。
3.對象問題。留守農村的絕大部分是老人、中年婦女以及上學的孩子,他們的主要任務實質上是守家看家,絕大多數缺乏科技知識,而且年老體弱,從事簡單的種植、養殖尚且勉為其難,自主創業就更無從談起。有的只看眼前利益,認為學習耽誤生產、來培訓還得給誤工費。如果培訓以這些既無愿望又無能力的留守人員為對象,效果可想而知。
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措施
要加快并搞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各項工作,需要在尋求更適合當前形勢發展、更利于現代技術傳播、更利于農民接受的方式等方面下功夫。
1.教育培訓
教育培訓是加快和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措施和主要途徑。不但要對培育對象實施規范教育指導,確保符合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要求,而且還要實現認證后的技能培訓,并強化深層次教育。新型職業農民通常要具備高素質,這是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最終要求,因此,僅僅是對其進行短期訓練是無法實現的。農民培訓主要就是掌握實用技術和知識,為的是普及農業實用技術,增強農業生產效率。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一定要加大對農民進行綜合系統的職業素質的教育力度,這種教育不只是在農業生產范圍內,還包括農產品銷售、農產品加工和儲存等,培養環節要涉及到農業科技教育、農業規劃教育、市場營銷與合作社管理培訓教育、農耕知識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等,所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須具備農業中專文化程度,短期的培訓只是輔助要素。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鎮沅縣農業部門深入鄉鎮、村、組,開展了糧食栽培、蔬菜栽培、果樹栽培、養豬、養瓢雞、養魚、養牛、養羊等種、養技術培訓。并在向農民講授農業新知識、新技術的同時,增加了農業經營管理知識,并逐漸增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內容,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論、知識和技術基礎。
2.推進機制創新
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是推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基礎環節。農民向職業農民發展的基礎就是能自由流動、自主就業。要確保職業農民發展成為農村地區的主流職業,就要貫徹執行統籌城鄉發展措施,推進戶籍制度調整,減少城鄉分割的制度阻力,優化社會保障制度,把農村人口集中收錄到城鎮醫療、養老、失業保險等環節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民在流動期間的生存環境保駕護航。誠然,當前的土地制度仍是一大問題。這就迫切需要調整土地流轉制度,轉變目前農民“亦工亦農,亦商亦農”的兼業情況,研究提出促進土地高效運轉統一的土地使用權流轉體制、土地置換措施、土地承包經營模式,從而促進土地經營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3.模式構建
在學習西方國家的新型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可采用農業職業準入機制,這樣既可以實現對職業農民的培訓形成倒逼機制,又有且于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發展,更適合于從政府的局面對農業實施扶持、監管。在教育體系環節,要注重發展市場化程度高的組織性培訓模式,這是一項以龍頭企業和經濟組織為培訓重點,以當地職業化發展為宗旨開展的一種農業職業培訓新模式。近幾年來,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根據不同培育階段、不同培育對象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育工作,采用按從業類型、技術、管理等不同需求分類和請進來、送出去、跟蹤指導等多種模式,采取政府主導、示范戶幫帶、職業學校助推、龍頭企業自主與遠程教育相結合,短期、中長期和專題講座并舉的方式,把學歷教育與實用教育結合、長期教育與短期教育結合、實時教育與急需教育結合、技術教育和創業教育結合,培訓了一大批職業農民,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民職業化發展。形成了以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主要依托,廣泛吸納高等院校、龍頭企業和民間組織共同參與,從省到市、縣(區)、鄉(鎮)相互銜接,上下聯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格局。
四、結語
農村實用人才匱乏,是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客觀現實問題。農民不僅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也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既是客觀必然選擇,又是現實迫切要求。
參考文獻:
[1] 郭智奇,齊國,楊慧,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問題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5):7-13.
[2] 陳良偉,成雪芳,周平.現代農業背景下的職業農民培育研究[J].浙江現代農業,2010(3):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