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征
摘要: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于金融體系的改革和優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方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都有積極地意義。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著發展基礎薄弱、安全問題突出、法律體系建設嚴重滯后及服務實體經濟效率不高等困境,需要客觀的正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不斷完善互聯網信用數據的社會征信體系和法律法規體系。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困境 生態建設 出路
一、引言
互聯網金融近年來的迅速發展已經對傳統的金融體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深入的影響,雖然互聯網金融是在傳統金融的基礎上衍生而來,但這種全新的金融生態系統已經通過大數據計算、云處理技術等信息手段不斷沖擊著整個金融體系,促進了金融行業中的產品交易與流通、消費支付與用戶體驗等層面的顛覆性改革。本文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和發展已經極大的拓寬了金融產業的輻射度,在金融多元化創新方面改善了金融生態的多樣性,提高了用戶體驗的便利性,促進了普惠金融的迅速發展,但由于互聯網金融起步較晚,目前還面臨著發展基礎薄弱、相關法律及行業自律法規的不完善及服務實體經濟效率不高等困境,互聯網金融發展中不斷出現各種矛盾和問題,影響著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和金融秩序的穩定,因此需要把握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風險與創新平衡點,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互聯網金融存在六種模式,分別是大數據金融、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借貸、信息化的金融機構、眾籌和互聯網金融門戶,這六大互聯網金融模式從各個功能層面上彌補了傳統金融行業服務和產品短缺的不足,極大的提高了金融資本的周轉和使用效率,降低了社會的融資成本。在互聯網技術上產生的互聯網金融改變了金融行業的生態環境,傳統的金融生態物種、生態法則等不斷演化,傳統金融行業的系統正發生著質的改變,相關的制度風險、操作風險、信息風險和市場風險等也隨之產生,因此探討互聯網金融發展存在的困境及出路是當務之急。另外,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金融行業的不斷融合與應用,傳統的金融支付與借貸等核心業務已經出現了新的市場格局,一方面降低了社會的融資成本,提高了資金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也不斷集聚著技術安全風險,這對全社會的征信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綜上,在互聯網金融“大肆橫行”的經濟環境下,探討互聯網金融困境的出路對策迫在眉睫。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積極作用
(一)促進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根據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效率理論,互聯網金融區別于傳統金融間接融資功能的特征是金融產品的創新與競爭,互聯網金融利用更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有效的解決了金融市場中的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弊端,在金融產品供需平衡上創新了發展模式,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防范也有極大的改善功能。
(二)深化互聯網金融理論的實踐
我國傳統金融行業發展中的金融抑制問題在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后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尤其是區域性和行業性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失衡,金融市場消費失衡,金融排斥等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和改善?;ヂ摼W金融打破了傳統金融管理體制中的弊端,針對物理網點支持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局限性進行了優化和改革,不斷拓展金融行業的輻射度和覆蓋面,拓展了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可能便捷,促進了普惠金融的發展。
(三)推動金融市場化改革
建立在金融市場壟斷基礎上的傳統金融體制紅利給整個金融市場帶來了金融抑制,收益群體不斷享受著金融產品和服務雙軌制下的價格紅利,形成了以利差為主要內容的利潤結構依賴?;ヂ摼W金融的發展不斷創新者金融服務的模式,從金融支付、消費等層面不斷創新金融業態,第三方支付、網上銀行、移動支付和微信銀行等模式的創新不斷沖擊著傳統金融收益群體的體制紅利?;ヂ摼W金融促進了傳統金融精英控制金融產品模式的大眾化,在互聯網平臺上不斷促進了低門檻、標準的金融產品交易和流通,尤其是高收益金融理財產品的流通通過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創新成功的規避了金融管制,打破了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雙軌制”價格體系,有效推動了我國存款利率市場化進程。
(四)加速金融脫媒
在金融支付層面,互聯網金融加速了金融脫媒的進程?;ヂ摼W金融在支付方式上的變革極大的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通過支付手段中的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使用,已經成功的改變了傳統金融中的存貸匯格局?;ヂ摼W金融一方面促進個人和機構直接通過移動終端進行金融支付和消費,同時第三方支付的中介功能促進了支付的金融脫媒,隨著金融產品運營商的標準化建設,各類網絡借貸等模式不斷加速著金融脫媒進程。
三、互聯網金融面臨的困境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基礎薄弱
互聯網金融包含兩層含義,即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延伸和金融的互聯網居間服務。其中,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是傳統的金融業務在互聯網技術上的使用和服務延伸;第三方支付、眾籌、P2P理財、網絡借貸等是電子商務行業向金融業的滲透,屬于金融的互聯網居間服務和互聯網金融服務。在第三方支付、P2P理財等多種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下,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受到使用和消費群體的制約目前在金融與互聯網的結合方面還處于初期階段。據產業研究院《中國第三方支付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09年以來,第三方支付市場的交易規模保持50%以上的年均增速迅速擴大,并在2013年成功突破17萬億元的基礎,達到17.2萬億元;2014年交易規模達到23.3萬億元;2015年交易規模達31.2萬億元。2015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生電子支付業務1052.34億筆,金額2506.23萬億元。其中,網上支付業務363.71億筆,金額2018.20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29%和46.67%;電話支付業務2.98億筆,金額14.9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35%和148.18%;移動支付業務138.37億筆,金額108.2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5.86%和379.06%。在網貸模式領域,市場占有率最大的人人貸2015年當年交易額達75億元,同比增長102%,累計成交金額達到130億元,在整個社會融資體系中的作用十分有限; 在眾籌領域,截至2015年年底中國眾籌平臺約283家,總體籌資規模約113.8億元左右。
(二)互聯網金融服務安全問題突出
互聯網金融盡管創新的拓展了金融輻射度和產品服務覆蓋面,但是金融風險仍然是互聯網金融的重點,因此風險的經營管理是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區別于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面臨著傳統的金融風險和互聯網技術風險,因此風險控制更為復雜化。隨著互聯網金融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互聯網金融風險不僅影響到金融產品服務供需雙方的資金安全,更關系到整個金融市場的秩序穩定,因此建設安全的互聯網金融風險體系十分重要,包括數據的安全保護、網站安全防護、交易安全保障及安全應急服務等。
(三)互聯網金融服務法律體系建設嚴重滯后
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和發展十分迅速,但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不完善,我國目前的互聯網金融法規僅限于部分的部門規章,具體表現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已經遠遠超過原有金融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現有法律規則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法律定位不明確,業務邊界模糊,甚至可能觸及非法集資、非法經營等法律高壓線。因此,互聯網金融企業每年產生的數量眾多,而出現資金短缺倒閉跑路的比例十分高。
(四)互聯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偏低
雖然以余額寶等為主要理財平臺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個人存款的收益和便利性,在靈活支取方面不斷沖擊著傳統金融的存款功能,但以高收益率為顯著特征的金融標準化產品的熱銷實質上是金融資源無法在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內外進行正常、良性的“能量交換”的一種表現,是一種追求短期資金利潤的資金體系內“空轉”行為?;ヂ摼W金融從某種層面上提高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降低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四、互聯網金融發展困境的破解思路
互聯網金融發展困境的破解關鍵是要解決互聯網語境下如何實現傳統金融生態的優化與平衡,在互聯網信息安全前提下達到金融系統內各子系統的相互合作、密切聯系和高效運作,促進金融系統科學健康的發展,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一)客觀對待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基礎
傳統金融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不斷拓寬輻射度和覆蓋面,壟斷紅利和價格紅利也不斷削弱,因此面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沖擊采取引進學習或是抑制圍剿都需要從長遠的發展角度展開?;ヂ摼W金融在傳統金融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信息互聯網技術,極大補充了傳統金融的不足,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發展的市場化體現,因此需要客觀的正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在新視角下反思傳統金融體制的弊端,不斷優化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根據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獨有特征,摒除現有的不適合的相關金融法律法規限制,充分以來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優化傳統金融的供給和資源配置。
(二)完善互聯網信用數據的社會征信體系
互聯網金融建立在大數據技術基礎上,因此健康的互聯網金融需要安全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完善的社會征信體系為支撐?;ヂ摼W金融需要積極有效的社會征信體系來促進金融資源配置的有效性,但是我國金融體制發展中長期存在的居民征信體系不健全問題一直尚未得到有效的解決,覆蓋全社會的健全征信體系建設還在進行,因此互聯網金融面臨著傳統金融沒有遇到的征信風險,這也制約了互聯網金融的服務維度。根據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個人和企業征信體系問題,需要充分依賴互聯網技術中的大數據統計、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在完善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法規和信用法律體系基礎上構建完善的社會征信體系,其中包括了信用系統、征信系統、登記注冊系統、信息披露系統等多個復雜的子系統,通過征信體系的完善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三)構建和完善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體系
公平、公開、公正的法律體系是破解互聯網金融困境的保障,完善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必須涵蓋市場準入、依法運行、監督檢查、危機處理到市場退出的全部,系統內部的各個子系統如銀行系統、證券系統、保險系統、外匯系統、黃金系統以及其他子系統之間在產權明晰的前提下相互協作、和諧共存。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演變,過度的金融創新使得互聯網金融的邊界變得模糊,從而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帶。完善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體系是互聯網金融生態健康、科學發展的重要外部條件,立法部門在強調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強化互聯網金融風險教育的同時,需要盡快對原有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修繕和補充,加快相關互聯網金融法律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提高立法級別,使得互聯網金融活動有法可依,從而規范互聯網金融主體的經營行為,加強道德和法律約束。
(四)建立包容性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
健康的互聯網金融系統必然是一個具備自我調節功能的生態系統。創新與監管是辯證統一的矛盾體,創新與監管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創新先于監管,但監管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創新。互聯網金融的金融屬性要求必須加大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力度,明確監管機構和監管原則,建立科學有序、分工明確、協作共存的互聯網金融分業監管體系,提高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有效性,減少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盲目性,消除互聯網金融“監管真空”。但是,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金融商業模式的創新是值得尊重和鼓勵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必須在嚴格評估互聯網金融的社會效應的基礎上進行規范,是一種包容性金融監管,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提前監管。
參考文獻:
[1]張莉.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15(9)
[2]白靜.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法律規制——以余額寶的發展與監管為例[D].河北經貿大學,2014
[3]白杰.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演進及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14
[4]趙昊燕.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3(12)
[5]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5(12)
[6]董亮.互聯網金融的模式與發展[J].中國金融,201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