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超
(山西師范大學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所,山西 臨汾 041004)
山西民歌改編合唱曲《打酸棗》作曲技法分析
季 超
(山西師范大學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所,山西 臨汾 041004)
本文就山西民歌《打酸棗》改編合唱曲的一些音樂特征進行了探索和分析,研究為中國五聲性調式旋律編配的多聲部運用的技巧。歸納如下:一、調式調性;二、復調;三、曲式結構;四、動機、織體、模進、支聲復調等技法。
民歌改編合唱;作曲技法;織體;復調
合唱音樂是從歐洲的素歌開始的,后又有哈勒斯、巴赫編寫的眾贊歌,柴可夫斯基和俄羅斯強力集團編寫的民歌合唱,直到柯達伊、巴托克等為將近現代技法與民間曲調實現有機結合做出的不懈努力,都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國合唱音樂是20世紀初“西樂東漸”的結果,在百年的實踐發展中,經歷了西方合唱音樂的本土化移植和民族化的發展歷程。合唱創作思維作為合唱發展的源頭,合唱創作的核心對合唱藝術的繁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唱創作思維的更新與社會變革、經濟發展、社會文化心理結構、行為模式、審美價值取向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的合唱藝術可以說是音樂領地中最年輕的家族,深入學習民間音樂,從民歌中努力發現其多聲的內涵,把其和聲外延,也是我國一些作曲家的目標。
而作曲家本人芝達林先生地處山西,而山西民歌是全國民歌中特別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基于對山西民歌的多年研究創作與排練實踐,才有了這本珍貴的《桃花紅杏花白》曲集。而在這部曲集的創作中,每首曲目都包含了中國五聲性調式多聲部編配的運用技巧,像是為這些民歌穿上了定制的嫁衣一樣完美;在造就了山西民歌優美旋律的同時,也為我們當今的為民歌的中國五聲性旋律多聲部的編配寫作呈現出一個優秀的范本,值得我們學習與探究。
芝達林先生創編的山西民歌女聲合唱曲集《桃花紅杏花白》是一部優秀的中國民歌多聲部創編合唱作品集,全書十三首玲瓏精致的女聲合唱作品,全部由最具代表性的山西民歌創編而成。而這首《打酸棗》是本書的第一首曲目,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這首合唱曲的主題旋律為d商調式,但是引子部分為a羽調式,是主題旋律調式的屬調式。
在復調方面,它含有對比復調和模仿復調。對比復調是第七小節到十八小節和第二十八小節到第二十九小節;而模仿復調是第二十六小節到第二十九小節,這是女高音對女低音的提高四度模仿,還有第五十四小節到六十六小節,這是運用輪唱眾贊歌形式的相差四度模仿。
全曲依據歌詞分為三大段,第一段是第七小節至第五十三小節,主題為第七小節到第十九小節,其余為擴充。第二段是第五十四小節到一百零三小節結束處,第七十四小節開始重復的第十九小節處。第三段為第一段的重復。
開始的引子部分材料前兩小節來源于民歌的第一句,為提高了十三度音的動機先現,低音織體為和動機相對稱的呼應,第三、四小節為動機的變奏模進發展,第五、六小節為引入歌曲主題,低音織體是四分音符跳音的連續下行,奠定了整首曲子是歡快明亮的的風格。

第一段的第一句旋律聲部為女高一聲部,第二聲部為支聲復調,女低聲部為見縫插針的進行了空檔填補。鋼琴聲部為和弦的跳音保持,在旋律的長音處也進行了空檔填補。

第二句的旋律出在女低的第一聲部,同樣第二聲部配了支聲復調,女高聲部進行空檔填補,在“啊么得依兒呦”處用女高和女低還有鋼琴的第一聲部齊唱,夸張了襯詞。

這兩句是復調的形式,合理安排,疏密得當。樂曲的第十九小節至五十三小節都是樂曲依據民歌中的襯詞進行了夸張修飾的擴充部分,極大的加強了樂曲的趣味性。在第二十小節處,歌詞開始重復“哎得兒啊么得依兒喲”,女低聲部處出的旋律是用前面的材料加工而成,高聲部為抒情補空。鋼琴用了三連音的華彩音型。在低聲部出了“依兒喲”,高聲部出了“呦呦呦”,并且重復一次,重復就預示了接下來要有變化,低聲部緊接著出來四個重復的“啊么依得”,高聲部接著進入,第二次重復開始提高四度,鋼琴聲部與女低的第二聲部的和聲還有織體類型是一樣的。

第三十小節出,重復了民歌的第二句結尾,在加一個“喲喲喲”,整合回來結束。第三十三小節繼續減縮材料擴充,鋼琴華彩與人聲交相呼應。第四十三小節正式進入了鋼琴華彩部分,第四十七小節材料來源于第七小節的鋼琴織體部分,預示了第二段的開始。
第二段的樂句利用了輪唱的眾贊歌形式。第一句由女低音聲部出旋律部分,高聲部在第二聲部進行升高五度卡農,女高聲部的第一聲部又升高五度卡農,最后是女低的第二聲部為女低第一聲部的降低四度卡農,在多聲部輪唱中間插入了“啦啦啦”的襯詞,加厚了聲部的音色。后面的“手拿上”“竹竿竿”的創作思路與“大姐姐”相同,但是聲部的順序與高低度數劃分略有不同。這一樂句穩定了第二段的整體基調。在最后一句“竹竿竿”處,為四個聲部合唱結束本句也合理承接到了第二句。第六十八小節開始的第二句直至第二段的結束都與第一段相同。
樂曲的第三段與第一段相同在四十九小節處進入結束句,用襯詞“啊么得依兒喲”的頓音和弦結束了全曲。

《打酸棗》這首民歌合唱曲的規模不大,但是用傳統的作曲技法把山西民歌的美展現的淋漓盡致。這本山西民歌合唱曲集也是一部將中國五聲性調式旋律與傳統作曲手法進行的多聲部配置藝術實踐的經典之作。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對中國五聲性調式民歌改編而成的合唱曲目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鑒與幫助,并對中國五聲性調式旋律編配多聲部音樂時的寫作提供一些參考。
[1] 芝達林.山西民歌女聲合唱曲集《桃花紅 杏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