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風
摘要:“互聯網+”行動促使“互聯網+”理念與會計行業深入融合,引起會計領域多方面的變革,同時也使會計行業在政策、監管、人才等方面面臨著前所未有挑戰和風險。基于對“互聯網+會計”發展和風險的全面分析,提出了相應的風險防控對策,以幫助“互聯網+會計”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 互聯網+; 會計; 風險; 防控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旨在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已引起商業模式、交易方式、管理活動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同樣,“互聯網+”理念與會計行業也深入融合,為會計理論、會計職能等的變革帶來新機遇,為相關機構和人員帶來新挑戰。
一、“互聯網+會計”對會計發展的作用
(一)促進會計理論的更新
傳統會計理論建立在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期間假設和貨幣計量假設和基礎上,會計主體是明確而穩定的,而“互聯網+會計”的主體可能是臨時結盟體、虛擬化企業等,不存在實體經濟形式,與現行會計假設的“實體企業”經濟環境不太適應。“互聯網+會計”主體的多元化、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引起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計量方法、會計報表呈現形式等方面變化,需要更新會計假設來適應這些變化,改變傳統會計理念。
在互聯網時代,由于金融市場波動更頻繁,會計主體呈現出即合即分的特征,造成會計時間界限縮短,持續經營假設基礎上的許多會計處理方法不適應。“互聯網+會計”將會計核算由靜態變為動態,實現在線管理,適應了臨時結盟體、虛擬企業等松散聯盟的運營模式,促進會計期間假設內容的增加,擴大了其適用范圍和涵蓋領域。
貨幣計量假設貨幣是計量經濟活動及其結果的最好單位,且貨幣的單位價值是不變的。而在互聯網和虛擬企業發展時代,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無法用貨幣計量,電子貨幣結算的網絡交易成為商務主流,因此貨幣計量表示的會計信息已不能滿足需要,“在線貨幣”會計假設將補充互聯網經濟下會計計量屬性[1]。
(二)助推會計職能的轉變
基于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廣泛使用,使經營管理和決策變得更有依據,可行性更高,也使會計的管理職能充分體現出來。在傳統會計模式下,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是財會人員的主要工作內容,側重數據的計算、整合,而在互聯網背景下,將側重加工、運用會計信息資源,會計工作逐步將重心從外部利益相關者轉移到內部經營效益的服務中來,更多關注決策、預測、財務籌劃等。高度發展的信息技術和工具將使會計職能向“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動態控制”、“全面控制”和“價值創造型”轉變,將以市場環境的變化適時進行預測、計劃,使會計工作延伸到整個策劃和產業鏈。
(三)推動財務管理和服務模式的改革
傳統財務工作側重于內部賬務處理和財務分析,受外部數據的影響較少?!盎ヂ摼W+”推進了數據平臺的互聯互通,財務管理工作大數據化,促使財務共享服務成為一種有效的管理模式,已成為眾多機構進行財務管理改革的主流,促進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變[2]?;ヂ摼W平臺和新興信息技術與會計的融合,也推動會計業務從線下為主發展為線上為主,打破了會計服務的模式,將傳統的會計核算流程按照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報表運行轉變為實時記賬和實時財務咨詢,推動了基于互聯網技術和應用軟件融合創新的新型軟件應用模式即SaaS(Software-as-a-Service)在線會計服務模式的應用。
(四)促進會計機構和人才的建設
“互聯網+”背景下的財務共享服務平臺等技術使得會計工作的組織結構得到了優化,實現了會計機構全程參與,將資金流與信息、物流相統一,提升了會計預測的準確率,并有效提高了財務工作的內部控制,提升了資金運作效率,降低了會計工作成本。如會計師事務所將充分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推動“智能審計”業務,注冊會計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云會計與云審計服務。新的會計理論、管理和服務模式等的不斷更新將大力推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利用在線聯機考試、遠程培訓教育等方式培養創新會計人才,使得會計人員可以完成網絡代理記賬、在線財務管理咨詢等業務。
二、“互聯網+會計”發展的風險估計
(一)相關政策與法律建設滯后
“互聯網+”啟動了會計行業的新時代,但與“互聯網+會計”相關的政策法規發展滯后。第一、“互聯網+會計”使會計職能發生了轉變,而現行《會計法》對會計基本職能的界定還未涉及互聯網發展中的管理會計,嚴重滯后于互聯網背景下發展管理會計的需求。第二、網絡會計法規的缺失使得對O2O、P2P和各種虛擬公司的會計管理質量下降,造成對潛在網絡會計風險的控制難以實施[3]。第三、“互聯網+”相關政策需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
(二)財務共享平臺存在安全隱患
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云會計服務商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專業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云平臺依然存在安全隱患,身份認證單一,密鑰保護功能只能滿足用戶的簡單需求,還需進一步加強。伴隨著移動設備、新載體的大量使用,會計信息系統將面臨被外部攻擊的風險,會計數據被截取、篡改、損壞、丟失、泄露等風險仍然存在。且大數據同樣促進了病毒的傳播,病毒也可能會修改會計數據、刪除會計數據,降低會計信息質量[4]。
(三)監管模式不夠完善
“互聯網+”使會計原始憑證等可以在線辦公自動化實時傳輸,會計主體的內部會計人員、外部會計師和審計師都可以同步讀寫信息,且目前以財政、稅務、銀監會、證監會等國家行政管理部門行監督審核的模式與互聯網財務管理和服務模式不相適應,會計數據管理中誰監管、怎么監管等成為會計行業必需解決的問題。
(四)會計理論和人才建設限制“互聯網+會計”的發展
“互聯網+會計”對傳統會計的理論的四大假設均產生了重大沖擊,促進會計理論更新的同時也對會計理論的運行基礎造成挑戰,造成現有的會計法律法規、準則制度、會計信息化等落后或不適應“互聯網+會計”的創新發展要求。會計理論的更新和會計與互聯網的融合同時要求提升會計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而目前會計人員仍然注重傳統會計理論和實務的培養,導致會計從業人員綜合能力欠缺,對于“互聯網+會計”會計職能、會計服務模式、會計信息化等方面的變革認識不深刻,準備不充分,降低了“互聯網+”的成效。
三、“互聯網+會計”發展的風險防控途徑
(一)加快完善政策法規
依據互聯網與會計深度融合的實際和現有存在問題,相關部門應該深入市場開展調查調研,首先按照會計理論更新和會計職能轉變的實際,修訂《會計法》,適應互聯網帶給會計行業的變革;第二,針對新興網絡公司或網絡虛擬平臺的監管,制定完善的網絡會計法規體系,對網絡主體的責任與義務、主體責任糾紛、信息質量標準等方面做出明確規范,防控“互聯網+會計”可能帶來的網絡會計風險;第三,針對云平臺和大數據下的會計信息處理平臺和財務共享平臺,建立完善的法律支撐和統一標準,促進產權保護,促進行業良性競爭。
(二)加強會計信息安全建設和內部控制規范
加強會計信息安全和互聯網環境下的內部控制規范,將促進各單位積極應對“互聯網+會計”面臨的各類風險。首先應該從技術層面確保會計信息安全,從數據加密、登陸密匙、漏洞檢測、病毒防護等各個方面多管齊下,建立一套多層次的安全保障系統,加強網絡系統安全;第二,建立對整個系統和平臺的安全監控,對會計信息的輸入、輸出、修改、處理、使用等流向進行追蹤,實現安全實時監控,能夠對風險做到及時響應;第三,建立財務數據風險評估體系,對可能的財務風險進行評估,提前提出可控風險的應對措施;第四,強化業務辦理過程中的各種安全保障機制,將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權利分離、會計審核權責分明、現金與有價單證的財務核算分開,確保各項工作專人負責、審核[5]。
(三)培養復合型科技人才
“互聯網+會計”要求財務人員不僅要具備核算與監督能力,而且還應具有科學預測及分析能力。要改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完善會計服務意識,通過打造“互聯網+會計”眾創空間,孵化新型創新載體,用互聯網思維創新會計管理模式,培育會計領軍人才。
四、結語
會計行業順應“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快車,帶動會計處理方式、會計職能、內容等發生轉變,但也為會計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各單位和從業人員要緊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針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對會計提出的新要求,及時完善相關規范,加強會計信息安全建設和內部控制規范,大力培養會計領軍人才,共同促進整個會計行業的改革和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素珍.“互聯網+會計”對傳統會計的沖擊影響研究[J].會計改革與創新,2016,21:67-68.
[2]程平,趙敬蘭.大數據時代基于云會計的財務共享中心績效管理[J].會計之友,2017,04:130-133.
[3]劉桂蘭.“互聯網+”下的會計改革與發展研究[J].財會學習,2017,09:10-11.
[4]劉月凡.探析大數據時代下會計信息化的風險及防范[J].科技資訊,2016,34:20-22.
[5]王梓奕煬.“互聯網+”時代下會計的改革與發展[J].經濟師,2017,01:108-109.
(作者單位:石河子市財政局會計核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