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大魁
[摘 要]隨著目前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化社會正在向我們大步走來。信息化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的各行各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高等教育中信息化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我國高校課程以及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
[關鍵詞]大數據;大數據技術;課程與教學改革;趨勢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2-0015-03
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教育事業的好壞決定著這個國家的未來發展走向。因此,做好教育事業,就可以掌握住本民族、本國家的未來。目前,隨著大數據技術的迅速發展,在高等教育當中已經出現了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本文將以大數據背景下我國高校課程與及教學改革的趨勢為主題,分別從國內外大數據背景下高校課程與課程改革的研究現狀、大數據技術對高校課程以及教學改革產生的影響、大數據在高校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實施三個方面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夠對我國的高校課程以及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啟發。
一、國內外大數據背景下高校課程與課程改革的研究現狀
(一)大數據和大數據時代
所謂大數據,就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大規模、復雜的數據集合,大數據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規模性,即數據量豐富,通常是大于10TB的數據量,這些海量數據便是大數據時代最為寶貴的資源。第二,復雜性,即數據的類型多樣復雜,既有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也有非結構化數據。第三,高速性,即數據產生和流變的速度非常快,時效性很強。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信息處理能力和存儲能力的不斷提高,大數據時代隨之到來。大數據的真正價值在于通過對所有數據的針對性挖掘與分析,構建師生合作開展教學的互動平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鼓勵學生交流、分享、互動,充分發揮大數據在教育教學中應有的作用。
(二)國外大數據背景下高校課程與課程改革的研究狀況
隨著經濟實力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時代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當中。而大數據的出現勢必會對目前的教育改革產生很大的影響。關于大數據在教育模式中的應用,我們可以以2001年在斯坦福大學的一門人工智能網上課程為例說明。在這次的網絡課程當中,全球190個國家的16萬學生參與其中,其中有2萬多人通過了結業考試。而這次的網絡授課,創辦了教育在線平臺的授課模式,眾多的教授將自己講課的內容放在了網絡上。全球范圍內共有十幾萬人在平臺上學習交流,同時他們可以獲得與在校生同樣的作業,接受同樣的考核。基于這樣的背景,2012年福布斯發表了一篇名為《一個人,一臺電腦,一千萬學生,可汗學院如何重塑了教育》的文章。在文章中,說到了因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有眾多的教授將授課內容放在網絡上,構成了一個很好的教育平臺,推動了教育事業的向前發展。
(二)國內對于基于大數據技術高校課程以及教學改革的探索
隨著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場基于大數據的課程與教學改革,國內高校也在硬件的高速革新和軟件的高度智能基礎上,掀起了一次教育事業的改革熱潮。許多名牌大學都已經在使用大數據技術進行課程與教學改革。例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等,都開始提供免費網絡課程。筆者所在的學校也已經開設了多門網絡課程。由于信息化網絡課程的開展,眾多的學生只需要擁有一臺電腦就可以自學大學的課程,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的自學與復習,對學生學習水平和自學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三)大數據技術背景下高校課程以及教學改革的趨勢
隨著目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逐漸深入,網絡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各行各業。在教育行業中也隨處可見關于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課程以及教學改革正在向著“大數據”時代的方向發展。就目前而言,大多數的高校都已經擁有了課程開放、內容開放、校園開放的在線網絡教育平臺。這種現象是前所未有的,也勢必會給我國的高校教育事業帶來很多的福利。就目前我國高校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水平來看,今后的教育模式將會變為:視頻教學成為主要授課方式、教學資源大量轉向網絡平臺,終身學習的程度大大提高、距離時間不再會對教育造成影響、常規課堂教學模式逐漸會被淘汰。
二、大數據技術對高校課程以及教學改革產生的影響
(一)大數據的4V特性在教育變革中的體現
所謂的大數據4V特性是指:Volume(海量的數據規模)、Velocity(快速的數據流轉和動態的數據體系)、Variety(多樣的數據類型)、Value(巨大的數據價值)。在目前社會信息量、知識量逐漸增大的背景下,在教育教學中將會產生大量的教育資源、海量的知識數據。那么,面對如此多的教育資源、知識數據,我們必須找到一個辦法對其進行管理以及傳播。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數據技術開始在教育行業中廣泛應用。在大數據時代到來的今天,各種計算機以及終端設備實現了前所未有的互聯互通,教育內容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廣泛流通。由于大數據技術具有查詢速度快、分析能力強、較好的擴展性以及容錯性等特點,大數據技術很快被眾多高校廣泛采納。目前,在我國高校中視頻教學、網絡互動平臺等一系列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教學方式已經開展起來,在大數據技術之下,師生之間可以進行友好互動,共同探討學術上的問題,并且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更加完善、科學的評價。
(二)傳統教育模式向大數據教育演進的過程
1.教育技術的演進過程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技術也在不斷演進。目前,我國教育技術的演進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階段:第一,PC時代的數字化教育階段。也就是傳統的板書式教育向幻燈片模式轉化。第二,互聯網教育模式階段。在這樣的模式之下,學生可以更加方便地獲取各種知識。第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范在化教育階段。在這種模式之下,學生的學習不再受到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第四,就是我們今天說到的大數據背景下的教育模式階段。以大數據技術為載體的教育模式主要是通過網絡視頻、遠程教育、在線平臺等方式向學生傳播知識,簡單地說就是將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放在網絡平臺上面,學生只需要擁有一臺電腦就可以隨時隨地地接受教育。
2.大數據教育技術的概況
關于大數據技術的主要處理模式可以分為:直接處理的流數據處理(Stream Processing)模式以及先存儲后處理的批處理(Batch Processing)模式。而大數據教育技術的發展是依靠大數據技術在商業當中的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比如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會使用到的網上購物平臺,就是一種大數據技術下的商業貿易形式。而教育行業正是看到了大數據在商業中發揮出來的潛力,才逐步在教育模式中采用大數據技術。在大數據的教育技術中,知識的傳播借助了網絡在線平臺,利用網絡在線平臺和移動終端軟件,隨時隨地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對學生學習走向進行一個細致的分析,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學習能力。
3.大數據技術的處理平臺和工具
在原有的關系型數據庫RDBMS,很難處理大數據時代產生的大量非結構化數據的背景下,基于Google三大核心技術GFS、MapReduce、BigTable的Hadoop和NoSQL數據庫技術應運而生,為海量大數據的處理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國內的教育大數據平臺,也已經起步并開始應用,如超星公司的超星爾雅和泛雅平臺,已經和國內多所高校合作,用于這些高校的教學,其SPOCs和混合學習的模式,正在漸漸被接受和付諸實施。
三、大數據在高校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實施
(一)注重個性化、差異化的教學方式
所謂個性化、差異化,簡單地說就是要將學生看作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每一個個體都具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喜好。而在大數據教育技術的應用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加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差異化的教育教學。比如,在目前的高校教學當中,我們設置了必修課以及選修課,在這兩類課程中,對必修課我們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要接受同等的內容,而在選修課方面,我們完全可以按照學生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他們需要學習哪門課程,而選修課的授課內容,我們可以全部放在網絡平臺之上,以供學生選擇、學習。
(二)最大限度解決學生學習時間以及學習地域的矛盾
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是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兩大主要問題。而利用大數據技術,我們可以將不同的課程放在網絡在線學習平臺上面,這樣一來,不管學生走到哪里,無論在什么時間,只要身邊有臺電腦或者移動設備就可以自主地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所存在的問題便迎刃而解,既節省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
學生必須要完成規定的課程學習學時,每次課安排有課前測試、課后測試及作業。而且無論課前測試還是課后測試,學生都能夠實時查看到測試成績,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提交,課程教師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批改完畢,并將成績發布到網上供學生查看,對不合格的作業,要告知學生重做。學生的課程成績由學習的所有各階段的所有成績匯總而成,所以學生必須重視和認真對待每次的學習、測試和作業。
(四)師生互動交流
教師和學生間的互動交流方式多樣,可以通過線上論壇討論答疑,也可以利用移動終端的便捷,建立課程QQ群或微信群進行交流。教師將作業、要求、提醒等信息及時發布到網絡和交流群中,引導、督促、幫助學生完成課程學習。
隨著全球經濟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大數據時代已經大步向我們走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大數據技術也被運用到了社會的各行各業當中。大數據技術在高校課程教學以及教學改革中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本文分別從國內外大數據背景下高校課程與課程改革的研究現狀、大數據技術對高校課程以及教學改革產生的影響、大數據在高校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實施三個方面探討了大數據背景下高校課程以及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希望能夠對我國的高校課程以及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啟發。
[ 參 考 文 獻 ]
[1] 馬忠麗.直面課程與教學改革策略[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2).
[2] 孫晶.深化研究生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
[3] 關紅輝.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的高校課程與教學改革三十年研究[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4] 呂思為.淺議我國研究生課程與教學改革[J].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S2).
[5] 羅堯成,陳敬良,姚儉.我國高校課程與教學改革三十年——歷程、經驗與瞻望[J].中國高教研究,2009(2).
[6] 高芳祎.我國研究生課程與教學改革效果的調查研究[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10).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