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艷
內容摘要:面對日趨復雜的社會狀況,很多學生的生命價值意識淡薄,輕視生命現象屢屢發生,因此,語文教學中要積極滲透生命價值教育,通過教師生命經驗的啟發,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領恬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體會人之生命力的頑強,實現生命和諧之美。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命體驗;價值;意義
人的生命是人所有一切的起點,也是教育的原點。在某種角度講,教育要面對的是人的生命問題,從教育教學的方面而言,關注生命價值意識是所有教育的歸宿,是踐行對人的最高根本存在的關懷,在教學中貫徹生命意識,才能深刻領悟教育的魅力,才能讓教育生發出盎然生機,才能體現對學生的愛與責任。它和新課改提出的三維目標是相互映照的。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生命價值意識的啟發與引導呢?
一、啟發學生,感悟生命之價值
語文教學是一種以人的生命縱橫拓展與個性積極延伸為旨的教學。它強調尊重生命,關注生命,彰顯生命,蘊涵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王國維先生說:“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謂完全之人物?謂人之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是也。”這也是現代教育的目的之所在。通過各種方式,讓他們不斷體驗和領悟人本身存在的意義,不斷激活他們對生命存在之價值的敬畏與珍惜的心靈。
因此,我們要理解并感同身受般的去把握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中不贊成做無謂的犧牲的真實原因之所在,“因為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愿。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而背后蘊含了作者呼吁青年們珍視生命,彰顯生命價值的良苦用心,而非茍且偷生,無所作為。因此,理解生命的存在的價值,領悟生命的意義,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二、引導學生,感受生命之頑強
生命是一條曲曲折折的,有去無回且不斷延伸的線,其間有輝煌的騰躍,也有低迷的消沉,因此語文教師要用深刻的生命價值意識和生命精神為學生提供方向和引導,語文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從不完美的人生中去尋找生命之光彩,猶如真的猛士有敢于直面慘淡人生的萬丈勇氣,有即使只見微茫的希望仍奮然而前行的頑強意志。這就好似司馬遷之于《史記》、曹雪芹之于《紅樓夢》以及史鐵生之于《我與地壇》,他們所依附的堅實的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信仰,就是他們對人生與理想的執著眷念與追求。雖是天道不公,但也從從容容;雖是窘迫不堪,卻還堅持向前;雖是野草荒藤,但無時不洋溢著生命之律動,正是這種頑強的生命力和生命意識促使作者從生活與現實的泥潭中走出來,勇敢去實現生命的價值和存在的追求,去填補生命中潛藏的空白。伊瑟爾在談及文本內容時說:“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實寫出來的或未明確寫出來的部分,它們是文本已實寫出來的部分向讀者所暗示或提示的東西”。
生命中的空白就是生活中的未被發現的美,就是有待我們去品味和咀嚼的意義。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善于接受自我,引導學生要去積極直面自我;還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生命的獨特性和唯一性,發現自我生命價值。像海倫一樣不懼怕黑暗,而是努力欣賞思想中的一切光明;像霍金一樣不恐懼身體的殘缺,而是努力享受腦海中當今無人可及的大地與太空般的完美。
三、豐富學生,拓展生命之體驗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用自身的生活體驗去影響和感染學生,進而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蘊涵著的無限豐富的生命張力有感同身受的體驗!因此,一方面,教師要給無生命的知識注入生命的活力,把學生引領到色彩斑斕的生命殿堂中去,激發他們的追求人生價值之欲望。另一方面,要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絢爛的生命色彩,課堂是學生的舞臺,也是教師的舞臺,課堂教學是師生間在相對時間內的心靈碰撞和人生經歷。錢理群說:“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把每一堂課都看做一次精神的探險。”所以,要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也要注重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生命在老師的評價中得到張揚的同時,教師的生命也應得以充分的綻放。
從輕視生命到珍惜生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但現實生活中對生命意識的淡薄,依然令人寒心,輕視生命現象屢屢發生(如一些學校學生不堪重負“自殺跳樓”事件)。面對這樣的現實,語文教育教學必須把喚醒追求生命價值意識作為主要教學任務之一貫徹到教學中去,把堅持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起來,把堅持語文與生活生命息息相關的聯系性統一起來,把堅持強化學生主體意識與教師主導地位的相輔相成的關系統一起來,用教師的生命體驗去啟發學生的生命意識,用學生的生命價值意識去開發生命的意義,從而促使他們尋找更加和諧、美好的未來,珍視生命的非同尋常,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真正把握生命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