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俞文+楊曙
【摘要】政府強調了農村科技服務的重要性,諸多專家學者也從不同方面提出了農村科技服務發展的相關建議,而目前生態文明對農村科技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在農村科技服務的體系、內容以及政策支持上進行創新。
【關鍵詞】生態文明 農村科技服務 體系 內容 政策
一、問題的提出
2014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要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這是要發揮農村科技服務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的基礎作用。諸多專家和學者在此之前也提出了相關建議:林國華提出建設以事業型農業科技推廣機構中介為主導[1];丁楠認為科技NGO因其自身的特殊優勢,在參與農業科技服務過程中能夠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滿足農戶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培育新型農民和提高農業科技服務的回應性[2];姜紹靜為彌補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缺位,提出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較為完善的地區,構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核心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3];張開云認為須通過建構“差異性服務”策略、多元化策略、系統供給策略和資源配置優先策略的系統制度安排,改變農業科技服務的“缺位和種類單一”格局[4];顧驊珊提出政府應建立創新部門協作和地方聯動管理制度、建設新型科技特派員制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建議[5]。
而目前,我國農業生態文明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工業“三廢”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仍很嚴重;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嚴重;農村能源依然緊缺,加劇了自然生態恢復的壓力。這就對農業科技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立足生態文明,對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和內容的創新進行研究。
二、生態文明視角下農村科技服務創新的體系設計
生態文明視角下農村科技服務創新體系設計的主體包括政府部門、科研單位、中介機構、農民及農民組織、評估機構等。詳見圖1。
(一)體系設計的主要思路
第一,政府部門對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起引導和導向作用,擯棄政府對教育和推廣的大包大攬;第二,科研單位、中介機構、農民及農民組織實現科研、教育、推廣一體化;第三,構建農民需求反饋機制;第四,構建科研、教育、推廣全過程的評估機制。
(二)體系設計的主要運作機制
第一,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積極營造符合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構建的環境;第二,科研單位根據農民及農民組織的需求反饋,中介機構的效果反饋擬定研究項目,向政府部門和評估機構申請立項評估,擬定研究的項目需要包括完整的需求分析、科研方案、實施進度計劃、教育和推廣方案、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方案;第三,中介機構采取與科研單位合作或者從科研單位受讓科研成果進行教育與推廣;第四,評估機構根據科研單位提交的需求分析、科研方案、實施進度計劃、教育和推廣方案、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方案,以及生態環境評估體系對科研單位提出的擬定研究項目進行立項評估,得出結論呈交政府部門和科研單位;第五,政府部門根據立項評估結論批準立項,并根據科研單位提交的科研方案實施進度計劃分階段下撥科研經費;第六,科研單位在啟動經費到位之后啟動科研項目實施;第七,中介機構依據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方案獲取科研單位的科研成果,并根據實施進度計劃、教育和推廣方案組織和安排科研成果的推廣,完成農民及農民組織的教育方案;第八,農民及農民組織將科研成果應用的結果反饋至中介組織和科研單位,科研單位根據反饋結果改進科研成果,中介組織根據反饋結果調整教育和推廣方案;第九,評估機構在科研項目啟動之后,對科研項目實施全過程跟蹤評估,并及時將評估結論反饋至政府部門和科研單位;第十,科研單位在項目實施完成之后向政府部門和評估機構申請結項;第十一,評估機構根據立項時確定的科研方案、實施進度計劃、教育和推廣方案、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方案,最終的科研成果以及生態環境評估體系出具科研結項結論;第十二,政府部門根據評估機構的結論,以及相關政策進行獎優罰劣;第十三,政府部門同時還根據評估機構出具的科研項目監測評估結論對政策進行調整。
(三)體系實施的注意事項
第一,此體系設計是針對農村科技的應用研究,而非基礎研究,其主要原因是基礎研究在短期內難以實現最終的應用;第二,應對根據體系設計的運行機制構建信息平臺,并向全社會公開,接受全社會的監督,保證運行機制的公開、透明;第三,評估機構由行業協會主管,使之成為獨立于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之外的第三方獨立機構,行業協會根據評估機構的過往業績評定評估機構的資質,獲準進行評估的范圍;第四,原有的推廣機構一方面可以采取與科研單位合作的形式成為中介機構,另一方面在評估能力和水平達到行業協會對于評估機構資質水平的要求可以申請成為評估機構,這也就要求原有的推廣機構脫離政府部門而成為市場參與主體。
三、生態文明視角下農村科技服務創新的內容完善
根據生態文明的要求,在農村科技服務創新體系下應該就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循環農業等方面就農村科技服務的內容進行完善。
(一)節約水資源
節約水資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農村科技服務的內容進行完善:發展襯砌渠道輸水與管道輸水相結合的灌溉系統;改進地面灌溉方法和采用節水灌溉;鼓勵地面水與地下水聯合運用;加強工程節水技術與農業節水技術相結合;因地制宜發展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和傳統節水灌溉方法?;鼓勵回歸水、劣質水、雨水、土壤水、海水淡化和霧水、露水的利用;減少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的負面影響。
(二)保護耕地資源
保護耕地的意義是由耕地的重要性所決定的,就農村科技服務的內容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完善:高度集約化的土地利用;著眼土地、山林、草地、水面、荒山的綜合治理,進行生態修復工作;發揮土地資源學、大氣學、信息學、災害學等多學科優勢,減免土地災害;恢復植被和增強抗御風沙、防止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開發和利用,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工則工,開拓農業生產新領域。
(三)保護森林資源
森林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加大林地保護,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生態文明視角下農村科技服務內容完善需要增加以下內容:發展具有生態服務功能的森林覆蓋率的復合目標的造林模式;開展生態脆弱區造林;開展干旱、鹽堿、貧瘠化、荒漠化和采礦遺地等困難立地條件造林;加強木材的綜合利用和林地的綜合利用,延長木材使用壽命。
(四)治理廢棄物污染
目前固體廢棄物已嚴重影響了農村環境,威脅著農民的身體健康,因此需要就農村固體廢棄物污染對農村科技服務的內容進行完善:固體廢棄物減量化:建立人工自凈體系,主要有擴大綠色覆蓋率、修建氧化塘、保護自然天敵和益鳥、推廣生物防治等;固體廢棄物資源化:食物垃圾進行生態堆肥,可回收的進行再生利用,不能回收的作為建筑道路填充物鋪墊填埋;固體廢棄物無害化:有害廢棄物分類集中處理,進行焚燒發電。
(五)開發清潔能源
農村清潔能源的有效開發,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來源之一,農村清潔能源主要來源于農村太陽能、風能、水能和沼氣能等生物能源,目前,應用較多的是太陽能和沼氣能,因此,農村科技服務的內容需要在這些新能源的利用上進行完善:開發生物質氣化能源;推廣太陽能設備;沼氣能標準化建設。
(六)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生態循環農業是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農村生態文明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農村科技服務的內容應納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內容:豬-沼-菜、豬-沼-果(魚)、種-養-加、魚-桑-雞、雞-豬-魚、牛-魚、牛-蘑菇-蚯蚓-雞-豬-魚、家畜-沼氣-食用菌-蚯蚓-雞-豬-魚、家畜-蠅蛆-雞-牛-魚、雞-豬-牛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的推廣服務。
四、生態文明視角下農村科技服務創新的政策支持
(一)體系保障政策
在《農業法》和《農業技術推廣法》的基礎上研究制定適合農村科技服務的相關法律,首先,應明確政府部門的角色行為,明確政府部門職能范圍,促進政府部門從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其次,轉變科研、教育、推廣分割的局面,調整機構設置,推進以市場為主體的農村科技服務一體化建設;再次,充分尊重農民對于科技服務的需求,改變執行任務式的科研、教育、推廣活動,構建農村科技服務需求的反饋機制;最后,突出行業協會的重要性和獨立性,構建農村科技服務的評估機制。
(二)項目實施政策
出臺項目前期、實施和驗收的相關政策,首先明確項目的前期工作,需要包括需求分析、科研方案、實施進度計劃、教育和推廣方案、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方案;項目實施過程中科研單位根據反饋結果改進科研成果,中介組織根據反饋結果調整教育和推廣方案,評估機構對科研項目實施全過程跟蹤評估;項目實施結束后,評估機構根據立項時確定的科研方案、實施進度計劃、教育和推廣方案、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方案,最終的科研成果以及生態環境評估體系出具科研結項結論。
(三)經費支持政策
出臺農村科技服務經費支持的相關政策,一是資金籌措政策:設立農業科技服務專項資金,構建多方參與的廣泛資金吸納機制,把農業生產中的閑置資金聚集起來致力于農業科技服務事業;二是財政資金撥付政策,項目立項后按照合同合同支付預付款項,項目啟動后,按照項目實施進度撥付,項目結項后撥付余款,并保留一定的項目保證金;三是資金監管政策,建立晚上的報賬流程,規范報賬憑證,加強內部監控;四是獎優罰劣政策,對提高農民收益、減少支出、生態效益好的項目進行獎勵,對實施效果不佳的項目進行懲罰。
(四)監督管理政策
出臺農村科技服務監督管理的相關政策,一是構建與運行機制配套的信息公開制度,對接受全社會的監督,保證運行機制的公開、透明;二是發揮會計及審計機構的監督作用,會計部門對不符合規定的情形不予報賬,審計部門定期對項目經費進行審計;三是發揮評估機制的作用,評估機構對項目實施的全過程進行跟蹤監測評估,確保項目運行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
參考文獻
[1]林國華,劉小幸,吳大西.建設現代新型農村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的模式選擇[J].中國科技論壇,2004,01:135.
[2]丁楠,周明海.科技非政府組織參與農業科技服務問題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0,05:133-138+144.
[3]姜紹靜,羅泮.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核心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0,06:126-131.
[4]張開云,張興杰,張沁潔.優化農業科技服務供給體系的策略分析——以廣東農村284戶為例[J].貴州社會科學,2012,03:53-58.
[5]顧驊珊.農村科技引領城鄉統籌發展的路徑選擇與制度設計——以浙江省嘉興市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2,02:38-43.
作者簡介:邱俞文(1984-),男,浙江浦江人,湖南農業大學2011級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研究方向:農業科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