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萍
營改增實施幾個月了,時常聽人說起營改增就是加稅,現在市場上樣樣都在漲價,商家說營改增增加了稅收,他們無奈只有漲價。在國際上,增值稅因其具有“環環抵扣、增值征稅”的稅收優勢,避免了營業稅狀態下重復征稅的弊端,受到普遍歡迎,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開征增值稅。營改增的這一“改”,不僅使我國的稅收制度更合理更先進,也有利于企業的分工細化和規范管理,將助力企業做大做強,實現長遠發展。
此次營改增全面推行減稅力度和受益規模都是空前的,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就承諾,營改增將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以這次漲價現象較多的生活服務業為例,年營業額500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取消了過去5%的營業稅,改為3%的增值稅,稅負直接下降40%以上,這部分企業占行業的八成以上。即使年營業額500萬元以上的企業也是先取消5%的營業稅再改征6%的增值稅,雖然表面看稅率有所上升,但因為增值稅計稅時要先扣除企業的水、電、燃氣、設備、房租、材料采購等必要支出成本,只要管理規范,一般企業的稅負水平都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可見,無論從政策設計還是實施效果來看,營改增都是一項不折不扣的減稅讓利措施。營改增是取消過去的營業稅,改為稅制更合理的增值稅,絕非憑空增加一道稅。要防止一些企業混淆視聽、借機漲價,把減稅的好政策變成欺詐消費者、自己撈一把的手段,影響這項改革的推進。
從長期來講,減稅政策將減輕酒店餐飲等行業的整體負擔,最終降低產品和服務的成本,帶動價格整體下降。因此,營改增只會為餐飲酒店業提供降價空間,而非漲價壓力。
一項為行業減負的政策,為什么會讓一些消費者感覺變了味?這就是精明商家的戲法:只強調營改增的“增”——開征了增值稅,不強調營改增的“改”——取消了營業稅。一邊自己享受著減稅紅利,一邊讓消費者負擔稅收成本,商家的如意算盤打得啪啪響,卻在損害消費者利益,也引發了一些公眾對國家政策的誤解。
近日,國家發改委指導各地對利用營改增漲價的企業進行嚴厲查處,其中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麗思卡爾頓酒店等6家企業被處以總計1200萬元的罰款。有關部門重拳出擊,既讓消費者權益得到保護,也有利于營改增的順利推進。這類行動應該成為改革舉措的一部分,對于想要趁機撈一把的企業,加大處罰和監管力度,讓其偷雞不成蝕把米。
但是,查處商家只是第一步,根本的辦法是把改革的“理”對百姓講清楚。商家漲價能得逞,說到底是利用了復雜稅制改革中的信息不對稱,所謂“買的沒有賣的精”,漲價借稅改之機頻繁出現,說明公眾對稅制改革的了解還不深入。此次營改增,涉及與百姓較密切的生活服務、二手房交易等行業,企業多、分布廣、查處難,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政策的宣傳解釋力度,不能權限于把政策對商家講明白,還要讓社會公眾充分知曉。眾目睽睽之下,原先信息不對稱的鴻溝自然會消失,商家也就難借題發揮,利用營改增漲價的行為就會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財政改革關乎錢袋子,只有讓企業和社會得到真金白銀,老百姓有了獲得感,才能凝聚廣泛共識,最終形成“政府減稅、企業降負、百姓實惠”的良性循環。深化改革,絕不僅是政府部門的事,而是整個行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器,相關行業應當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改革。如果因為部分企業的短期逐利行為,延緩阻礙了改革進程,整個社會必將為此付出更大的改革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