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亮亮
【摘 要】自1998年中國的第一筆網上交易成功至今已有19年,而今網絡購物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支付也應運而生。作為電子商務交易中的支付環節,網絡支付以第三方支付為主,目的是為了網絡交易的安全,降低風險。但據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發布的第十五次全國信息網絡安全狀況暨計算機和移動終端病毒疫情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18.7%的用戶在使用網絡支付時遭受到經濟損失,目前網絡支付風險的形勢依然嚴峻。本文主要從以下四點進行分析,第一,網絡支付概述,從概念上明確本文的研究對象;第二,網絡支付風險的的理論分析,從法學理論角度進行探討;第三,結合國外有益經驗提出我國網絡支付風險的法律對策。
【關鍵詞】電子商務;網絡支付;風險;法律規制
一、網絡支付概述
(一)網絡支付的概念
電子支付(electronic payment),是指單位、個人(以下簡稱客戶)直接或授權他人通過電子終端發出支付指令,實現貨幣支付與資金轉移的行為。狹義上電子支付僅指電子貨幣,而廣義上則包括網絡支付、移動支付、電話支付、銷售點終端交易、自動柜臺機交易等。
網絡支付是指電子交易的當事人,包括消費者、廠商、和金融機構,使用安全電子支付手段通過網絡進行的貨幣支付或資金流轉。主要包括有電子貨幣類,電子信用卡類,電子支票類。所以,網絡支付僅是電子支付的形式之一,二者并不相同。
(二)網絡支付的基本模式
第一,“網上銀行”模式。網上銀行,是指銀行利用Internet技術,通過Internet向客戶提供開戶、查詢、對賬、行內轉轉賬、跨行轉賬、信貸、網上證券、投資理財等傳統服務項目,使客戶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夠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個人投資等。
第二,“第三方支付”模式。所謂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產品所在國家以及國內外各大銀銀行簽約、并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第三方獨立機構提供的交易支持平臺。買方選購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臺提供的賬戶進行貨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賣家貨款到達、進行發貨;買方檢驗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給賣家,第三方再將款項轉至賣家賬戶。
第三,“二維碼支付”模式。它是一種基于賬戶體系搭起來的新一代無線支付方案。商家把賬號、商品價格等交易信息匯編成一個二維碼,并印刷在報紙、雜志、廣告、圖書等載體上發布。用戶通過掃拍二維碼,便可實現與商家的支付結算。
二、網絡支付風險的的理論分析
(一)系統與網絡安全風險
用戶在使用網絡時,由于系統有漏洞、防火墻有漏洞、網絡被病毒侵入或受到來自其他網絡用戶的安全威脅,導致系統被破壞、數據資料被篡改,進而造成的用戶損失。
(二)消費者保護體系不完善,網絡支付法律責任體系不完善
消費者面臨著信息安全風險、資金安全風險,由于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的知情權得不到保障。消費者點擊病毒鏈接導致信息泄露和財產損失、黑客入侵支付平臺修改資料、劃轉資金等事件經常出現,而此時消費者的權益往往得不到救濟。
(三)金融犯罪風險
第三方支付平臺經常被犯罪分子所利用,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將非法所得轉化為虛擬財產,進而合法化。比如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洗錢、金融詐騙、信用卡套現、進行網絡賭博等。
(四)監管不力,立法不完善、效力等級低
首先,網上支付監管機構缺乏合作,各自為營。在中央,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工商總局缺乏默契,具體分工不明晰,導致監管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其次,我國網絡支付立法相對滯后,現行許多法律都適用于傳統金融業務形式,存在法律位階低、缺乏約束力等問題。
三、網絡支付風險的法律建議
(一)完善網上支付法律責任體系
建議建立以過錯推定責任為主,輔以無過錯責任、公平責任的歸責原則。一方面,黑客攻擊、木馬病毒等非第三方所能控制,在無法定免責事由的情況下,若適用無過錯責任,第三方將難以為繼,所以應減少適用;另一方面,若是第三人侵權導致的損失,應由過錯第三人承擔責任,在無法找到過錯方時,適用公平責任。
(二)健全消費者保護制度
首先,建立消費者信息保障制度。在操作上,支付平臺使用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應當得到消費的許可;在立法上,明確支付平臺泄露消費者信息的法律責任。其次,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一是建立定期披露支付平臺信息制度,二是健全信息披露的方式,利用電子郵件、微信推送等快捷、方便的形式。
(三)完善金融犯罪監管制度
一是要將第三方支付納入反洗錢監管體系,防范交易風險;二是要加強監管信用卡套現,完善立法;三是要嚴懲網絡金融詐騙,既要通過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防范風險,又要完善立法。《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規定賬戶實名制,這將有效遏制金融犯罪的發生。
(四)完善立法,加強監管
2016年7月1日起施行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明確了第三方支付的地位、堅持賬戶實名制、突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將對于對引導和推動支付行業整體良性健康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但還是應當制定更高位階的法律。另外,加強中央監管部門之間、中央與地方監管部門之間的合作與信息共享,健全對市場準入、退出機制的管理,《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提出分類監管,對支付機構實施差別化管理,這既體現了監管的靈活性,也可以激發網絡支付的市場動力。
【參考文獻】
[1]王君權.《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述評[J].吉林金融研究,2016,(2):73.
[2]任超.網上金融消費者保護制度的完善[J].法學,2015,(5):82-91.
[3]黃曉亮.第三方支付風險的刑法防控[J].法學,2015,(6):10.
[4]巴曙光.加強網絡支付監管[J].資本市場,2013,(11):14-16.
[5]帥青紅、夏軍飛. 網上支付與電子銀行[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6]鐘志勇.網上支付中的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