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巖巖
摘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關系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是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近年來,葫蘆島市委、市政府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力度,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年終政府績效考核,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整體水平穩步提高。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對策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現狀
(一)監管機構不斷健全,安全監管工作全面展開
目前,已形成市縣鄉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實現了從農田到市場全程質量監控。2016年底,全市96個鄉(鎮)全部建立監管站,并達到省級標準站的標準。為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每年六個縣(市)區都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整治活動,加強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管理。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能力不斷提高
市檢測中心和綏中縣檢測站均通過“雙認證”,可以承擔省、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下達的農藥殘留檢測任務。每年,市縣鄉三級檢測機構采用定性定量與農藥殘毒快速檢測相結合的方式對全市蔬菜、水果及食用菌等產品進行風險監測工作,有效地排查了安全隱患,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了科學依據。
(三)農業標準化工作穩步發展
市政府依據2003年-2006年的遼寧省“縣域環評”結果對轄區進行科學規劃,劃出“三品”適宜生產和禁止生產區。到目前為止,全市“三品”認證面積達到355萬畝,占全市耕地、果園面積的78%,位居全省前茅。認證產品145個,企業98家;綠色食品生產面積達到55萬畝,認證產品53個,企業38家。
(四)農藥經營市場不斷規范
目前,全市經營農藥的門店共有558家,經營農藥的單位主要是個體經營戶,占60%以上,其次是農資供銷系統約占40%左右。近年來,市農委對農藥市場監管始終堅持著力治本、標本兼治、打防并舉、綜合治理和屬地管理的原則,使農藥市場得到了進一步規范。
二、存在問題
(一)標準化生產難以得到有效落實
雖然農業標準化生產已推行多年,但是由于一些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戶和攤主,缺乏質量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片面追求產量和早上市、搶市場、搶價格,忽視了農產品優質化。不按制度、規范、標準進行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不按農藥施用“安全間隔期”或“休藥期”的規定采收農產品,致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隱患。
(二)監管力量薄弱,部門交叉,難以形成監管合力
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式增加了部門配合、無縫銜接的難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涉及到農業、畜牧、工商、質監、藥監等多個部門,執法主體多元,職能分工較細,需要部門之間分工把口,加強溝通,形成監管合力,否則,易形成漏管現象。
(三)農產品檢測體系尚不健全
目前,全市針對對農產品的檢測還停留在農藥殘留上,重金屬、抗生素等其他有害物質的檢測尚屬空白。農產品生產基地及批發(零售)市場,普遍存在檢測設備簡陋、手段落后、檢測不配套、檢測項目單一、時效性差等問題。
(四)農藥市場混亂,整治難度大
在農村經營國家禁用農藥的“暗流”依然存在,非高毒定點單位經營高毒農藥現象比較普遍,未經審查備案的煙劑,個別地區仍有銷售,特別是在普通農藥中添加隱性違禁成分的問題比較突出,農民誤用情況時有發生。農藥銷售記錄不完整,進銷貨臺賬不完備等現象比較突出,農藥市場監管任重道遠。
三、解決措施與建議
(一)進一步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是保障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治本之策,其關鍵是要從生產抓起。首先要切實加強對廣大農民群眾的指導和服務。加快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和技能培訓,將科學施肥、合理用藥的知識和技術傳授到農民群眾手中;其次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示范帶動作用。將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通過組織化催生規模化,通過規模化促進標準化。
(二)提高檢驗檢測能力
進一步加強與完善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積極鼓勵符合條件的縣級檢測機構申請計量認證和機構考核;加大全市檢測人員培訓力度,保證培訓質量,提高檢驗檢測水平。
(三)進一步加大農業投入品的市場監管
一是工商、供銷等有關部門要逐步整頓分散的小市場,規劃建設一批農業投入品大市場,嚴格農業投入品經營者環評和資格確認;二是針對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隱患仍然比較突出的實際,進一步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加強農資市場監管,保持對制售假劣、違禁農業投入品行為的高壓態勢,嚴格落實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建立高毒農藥購買處方制。三是組建綜合監管機構,增加人員和經費,改善裝備。
(四)進一步加大宣傳與培訓力度
更好的發揮新聞媒體的引導、傳媒、監督作用,大力宣傳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法律和生產知識。同時采取不同方式,加強對農產品生產者技術培訓與指導,提高生產者科學種植技術水平和科學合理使用農藥的能力,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使其按標準進行生產。